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琼海研究中心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海水观赏鱼狐篮子鱼(Siganus vulpinus)与眼带篮子鱼(Siganus puellus)人工繁育技术的相关研究。项目组人员通过研究攻关,初步摸清了这两种鱼类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方法。野生亲本在一系列营养强化作用后,分别于2016年7月31日和8月29日晚自然排卵受精,获得狐篮子鱼受精卵约5万粒,眼带篮子鱼受精卵约10万粒。经孵化培育约25 h后.分别获得约1.72万尾和6.4  相似文献   

2.
褐篮子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进行亲鱼暂养培育和4批次人工育苗试验,描述了褐篮子鱼人工育苗试验过程,初步总结褐篮子鱼人工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褐篮子鱼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达90%以上,单池鱼苗培育成活率可达30%。褐篮子鱼在不低于28%的水体中幼体发育较快,鱼苗全长达1.5cm后进行人工饲料诱导驯化的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篮子鱼养殖(Rabbitfish Farming)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篮子鱼隶属于篮子鱼亚目Siganoidei篮子鱼科Suiganidae篮子鱼属Siganus,据现有文献报道,篮子鱼约有24种。篮子鱼鲞已在印度-磁平洋及地中海地区普遍开展直来,已引起国内外海水养殖专家们的兴趣手关注。近几年来,专家们把它推荐为不养殖的一种经济鱼类,它是很有发展前任的海水鱼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4.
海水网箱单养及混养褐篮子鱼试验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的养殖模式和网衣清洁作用,在4只传统网箱中进行了不同养殖模式的试验。试验采用单养与混养模式(与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混养),设置空白对照组、单养组、混养组Ⅰ和Ⅱ。5个多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混养组中褐篮子鱼的日增重率高于单养组,养殖成活率均在95%左右,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通过2个月的养殖,单养组和混养组网箱附着的裂片石莼(Ulvafasciata Delile)均被褐篮子鱼摄食干净。由此表明,褐篮子鱼喜欢摄食网衣附着藻类,因此可以减少网箱清洗工作量,并在混养时可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量。  相似文献   

5.
篮子鱼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篮子鱼共有27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印度洋-太平洋及地中海东部海域.篮子鱼具有食性杂、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可摄食藻类,混养时能提高单位水体产量.近年来篮子鱼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人工繁育逐渐开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综述了篮子鱼形态结构、生长特性、食性与营养需求等生物学特征,总结了篮子鱼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技术,并对人工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预计篮子鱼可以开发成为优良的杂食性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6.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属于篮子鱼科,隶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刺尾亚目,该科鱼类共27种,我国主要养殖品种有长鳍篮子鱼和褐篮子鱼。褐篮子鱼体长椭圆形,侧扁,产卵期在5-7月。褐篮子鱼是暖水性近海小型鱼类,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海区人民的喜爱。我国最早于1999年有报道篮子鱼的人工养殖试验,篮子鱼养殖模式有池塘养殖、传统小网箱养殖.  相似文献   

7.
正长鳍篮子鱼(S.canaliculatus),属鲈形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是我国南方地区海水网箱混养的重要鱼类,但池塘单养模式较少。长鳍篮子鱼是暖水性鱼类,养殖生长适应水温在23℃~33℃,属广盐性鱼类,生长最适盐度约在20左右,长鳍篮子鱼耗氧量较大,对溶氧要求高,无法存活于溶氧低于2mg/L的水体,当水体溶氧低时,容易出现缺氧死亡,夏天养殖容易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长鳍篮子鱼容易受惊吓产生应激反应,养殖过程中不能过大刺激长鳍篮  相似文献   

8.
篮子鱼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篮子鱼隶属于鲈形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篮子鱼属共23种,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在我国有10种,大多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1].篮子鱼为浅海近岸水域植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肉味佳美,是东南亚和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9.
选取健康成熟的雄性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亲鱼进行人工采精,设定不同的盐度、温度和p H梯度,观察其对精子活力及激烈运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度、温度和p H的升高,2种篮子鱼精子的活力都先增强后减弱;随盐度和p H的升高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均先延长后缩短,但随温度的升高,2种篮子鱼精子激烈运动时间都呈现下降的趋势。2种篮子鱼精子的最适盐度范围均为30~35,精子活力和激烈运动都较高。长鳍篮子鱼精子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点篮子鱼精子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在25℃时,2种篮子鱼精子的活力都最高,分别为(90±2.67)%和(95±1.5)%。在p H为7~8范围内,2种篮子鱼精子活力较高,激烈运动时间也相对较长;p H为8时,长鳍篮子鱼和点篮子鱼精子活力都最高,分别为(95±4.67)%和(95±3.67)%,精子激烈运动时间也最长,分别为(44±3.89)s和(34±3.67)s。比较而言,长鳍篮子鱼精子对盐度、温度和p H的耐受性均高于点篮子鱼精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开发一种可行的声音威慑的鱼类行为控制方法以减少篮子鱼对藻类的啃食,需测定鱼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本研究通过测定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AEP),研究了14尾不同体长星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在声音刺激下的脑电反应模式,基于脑电反应特征确定了星斑篮子鱼幼鱼听觉频率敏感性和对应阈值。结果表明:星斑篮子鱼幼鱼在频率范围100~800 Hz的声音刺激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听觉诱发电位,其AEP波形幅值随着刺激声音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听觉阈值也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且对100~300Hz的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听觉最敏感频率为200Hz,平均听觉阈值为104dB;不同体长个体的听觉敏感性在200~300 Hz内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长大于4.5 cm的篮子鱼听觉阈值要明显小于体长小于4.5 cm的个体。这表明随着个体发育,较大体长的鱼听觉阈值也较低,这可能与它们的听觉器官的发育完善程度有关。总体而言,星斑篮子鱼幼鱼的听觉较敏感,听觉阈值低至100dB左右,与环境背景噪声的强度相接近。因此,利用声音威慑星斑篮子鱼的声源强度需求低,可行性强,可以减少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