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06,30(4):475-480
根据2003-2004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鱼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鱼礁区与对照区点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由投礁前极高的0.963下降到投礁后3个月的0.863和7个月后的0.685,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鱼礁区的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明显,达到了对照区的5倍之多,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确认。  相似文献   

2.
裴琨  吴一桂  杨润琼 《河北渔业》2020,(6):22-27,63
1979年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实施中国首个人工鱼礁试验,到2012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建设。文章从海域自然条件、早期人工鱼礁状况、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概况、取得的效果等方面,简要阐述了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实践证明,人工鱼礁的建设对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人工鱼礁建设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为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索饵、避敌提供良好环境,是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18年底,在惠州市稔平半岛南端东侧的东山海2.55km~2海域,投放人工鱼礁3252个、总空方16.2199万m~3,建成惠州东山海人工鱼礁区。为评价人工鱼礁区的生态养护效果,作者通过现场采样对其进行了沉积物和环境生物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植物多样性比对照海域更高,且礁体投放后未出现明显沉降和掩埋,其表面已开始附着生物,对当地海域环境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人工鱼礁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逐渐成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本研究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现状,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基础上,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的技术需求,总结并探讨了海洋牧场人工鱼礁调查方法,提出一套适用于浅海海域人工鱼礁的地质调查方法,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方向。  相似文献   

5.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上海水产大学、江苏省海洋研究所专家为期7天的海洋本底调查,日前在赣榆县顺利结束。由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组织的这次调查标志着江苏省第一家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海洋本底调查是人工鱼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此次专家调查范围为海州湾渔场109海区3小区,调查主要内容为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生物体残毒、海洋及渔业资源等。参与调查的专家指出:连云港市沿海是目前江苏省唯一适合建设人工鱼礁的海域。建设人工鱼礁是一项海洋生态的修复工程,不仅可以阻止对海洋渔业资源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底拖网作业,修复沿海生态环境,还能够营造人工…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0~2011年莱州人工鱼礁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8个航次的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等要素的分析结果,运用N/P比值、有机污染指数A和富营养化指数E等方法,对投放人工鱼礁海域不同年份水体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海域水环境在人工鱼礁投放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区第2年DIN含量明显降低,而DIP含量略有上升,使得海区中的DIN/DIP值降低,由89.60降低到44.54.2011年和2010年投礁区DIN/DIP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人工鱼礁对水体有改善作用;营养化指数E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水质未达到富营养化状态,处于较低营养水平,且2010年与2011年、礁区和对照区E值的平均值均相差不大,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调查海域有机污染指数A小于0或小于1,且投礁区和对照区无明显差异,2010年与2011年也无明显差异,表明该海域未受到有机污染,水质状况良好或较好.  相似文献   

8.
选择象山港海域人工鱼礁、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与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浮筏式养殖区等为研究区域, 通过分析其与对照区浮游动物群落及栖息环境差异, 探究典型海洋牧场营造设施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 人工鱼礁、海带与熊本牡蛎浮筏式养殖区和对照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不同海洋牧场营造设施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方式各异。与对照区相比, 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低, 但总丰度较高, 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丰度为对照区的 3.28倍,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等渔业资源种类的鱼卵和仔稚鱼在人工鱼礁区密集分布, 人工鱼礁显现出良好的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功效。海带养殖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较对照区显著降低, 叶绿素 a 浓度明显增高, 浮游动物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区差异不显著, 钩虾(Gammaridae sp.)和麦秆虫(Caprellidae sp.)等端足类较为集聚, 鱼类浮游生物分布较少。熊本牡蛎养殖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高于对照区, 浮游动物总丰度较对照区有所降低, 但麦秆虫和黑棘鲷鱼卵与仔稚鱼丰度明显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9.
人工鱼礁结构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目前尚无明确的原理和依据。本文从流场效应、生物效应、遮蔽效应的角度阐述人工鱼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了相关的依据和方法,总结分析了适合不同海域类型的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及其未来发展,以期为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和海洋牧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为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渔业资源,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根据海域水质、底质资源条件等条件,在秦皇岛海域、唐山海域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着力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多种经营方式、重点规范项目管理等方面下大功夫,严把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落实落地,国家财政补助项目有效实施,切实发挥作用。在近几年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初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于2014年6月10日、7月28日、9月22日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进行三次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种类与对照区相近,但优势种种类在6月和7月少于对照区;6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7月份和9月份(P﹤0.05),而对照区在各月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和7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一月份对照区数值(P﹤0.05);人工鱼礁区渔获物CPUE、渔获数量和埃三极能值仅在7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各月份经济渔获物CPUE和经济渔获数量与对照区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工鱼礁区经济渔获数量从6月到9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6月和9月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对照区各月份数值相近。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初期渔业资源种群会受到一定程度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鱼礁良好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洋牧场化建设一在适合的海域建设人工鱼礁区即海洋生物新“家国”,然后投放各类海珍品苗种及鱼苗,如“放牧”一样,使其在人工鱼礁创造的良好“居住”空间中生长。目前,该市“海洋牧场”年收益近15亿元。  相似文献   

13.
寻山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春季对寻山爱莲湾海域人工鱼礁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鱼礁区浮游动物11种,比对照区减少3种;平均密度68.99 ind./m~3,比对照区高出23.97%;生物量536.91mg/m~3,比对照区高出64.04%。  相似文献   

14.
人工鱼礁区的增殖鱼类资源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春季采用地笼网分别对山东省西港小石岛、牟平养马岛、威海寻山和日照前三岛附近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类种类数比对照区增加了1.8倍,平均数量和平均质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5倍和1.9倍.人工鱼礁区的主要优势种为岩礁性鱼类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大于对照区相应生态指数数值.人工鱼礁的建设可以增加鱼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及鱼类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人工鱼礁作为改善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近海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已为人们所共识.青岛市是我国开展人工鱼礁工作较早的沿海城市之一,早在1981年起,就先后在胶南市的灵山岛和胡家山海域投放人工鱼礁510个,礁区面积近7万m2,在人工鱼礁的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在全国新一轮的人工鱼礁建设工作中,青岛市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本文根据国内外人工鱼礁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履行国际海洋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立体式、环保型、多元化"生态增养殖模式和发展休闲渔业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青岛市建设人工鱼礁的必要性;从青岛沿海的环境与资源条件、已有工作基础和科研力量等分析了青岛市建设人工鱼礁的可行性.建议在青岛沿海开展人工鱼礁建设,使其成为实施"青岛市碧海行动计划"、建设生态城市、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层次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6.
双岛湾海域人工鱼礁区水质状况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12年冬季(3月)、春季(5月)水环境调查资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营养指数法、营养状态指数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对威海双岛湾海域人工鱼礁区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鱼礁区溶解氧、pH、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COD污染指数均<1.0,海水未受到上述因子的污染;(2)鱼礁区海水处于贫营养水平,水质指标季节变化不明显;(3)鱼礁区与鱼礁影响区、对照区比较,海水营养指数、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指数无显著差异,显示鱼礁短期内对水质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人工鱼礁是实现海洋牧场建设、海域生态调控和海洋生境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人工鱼礁的聚鱼效果主要取决于礁体建造材料、结构造型、流体力学特征及礁体布局等因素。总结了国内外人工鱼礁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人工鱼礁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礁体造型和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现有人工鱼礁礁体材料的优、缺点,新型复合材料应用空间等;主要礁体构型及现有设计方法;采用流体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开展礁体水动力学行为研究的进展;人工诱导流场和人工鱼礁布局主要方法。结合我国人工鱼礁现状,提出人工鱼礁设计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人工鱼礁建造和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工鱼礁建设是指在自然海区营造适宜于水产经济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从而吸引野生或人工放养的海洋生物定居,促进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海洋渔业资源的增殖与养护。青岛崂山湾公益性人工鱼礁区位于崂山湾南部海域,建设周期三年(2012年~2015年),工程建设采用了混凝土和废旧渔船两类鱼礁体,共建设三处人工鱼礁群,每处人工鱼礁群使用海域200 hm2。项目建设期间需要采取多项安全防治和环保治理措施,后期管理工作也要同步展开。该项目建成后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为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渔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以来,秦皇岛市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共计投资1 100万元,完成投放沉船、水泥构件和天然石块等人工鱼礁21万立方米,建设人工藻场548.3hm2,培育和移植马尾藻等藻类1 450万株,新建礁区面积1 447hm2。通过项目建设,北戴河近岸海域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海水水质达到近年最好水平,人工鱼礁建设区海洋生物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迅速发展,近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本文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了在天津近岸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建设的可行性,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人工鱼礁的效果进行了简要归纳,为天津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水生生物养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