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不同的外界因素下,使用胞质内体细胞核注射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率来寻找新途径。利用屠宰场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经过去核,注核及激活等操作后,研究猪颗粒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血清饥饿处理法及不同的激活时间等因素对猪核移植重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猪颗粒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用作核供体与猪卵母细胞构建重构胚,在卵裂率上无显著性差异。作为供核细胞的猪成纤维细胞,经过血清饥饿与不经过血清饥饿培养,核移植重构胚的卵裂率无显著性差异。在进行核注射后,使供核细胞与胞质受体作用适当的时间(1~6h)在进行激活,有利于重构胚的发育。提示颗粒细胞和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用作核供体与猪卵母细胞构建重构胚以及作为供核细胞的猪成纤维细胞,经过血清饥饿与不经过血清饥饿培养处理后,这二者对猪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均无明显影响。但是使供核细胞与胞质受体作经过适当的时间(1~6h)的激活,却有利于重构胚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核移植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本文介绍了中国和世界上鱼类细胞核移植的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综述了鱼类细胞核移植的基本程序、方法和影响因素,包括胞质受体的准备、核供体的制备、核移植和核质杂种的培养。并对鱼类细胞核移植的应用、现存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草鱼、青鱼体外培养细胞的属间、亚科间核移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King和Briggs 1952年首次报道了细胞核移植在两栖类上获得成功以来,这项卓绝的技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并逐渐应用到两栖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在我国,童第周教授等1963年首次应用此项技术于鱼类。他们在金鱼和鳑鮍鱼上的开拓性实验,证明鱼类细胞核同样可以进行核移植。七十年代起,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方面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以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在鲫、鲤,鲢、草鱼、团头鲂等鱼类上进行研究,得到了几个不同组合的移核鱼或胚胎,其中某些移核杂交鱼是可育的。为了进行鱼类遗传改良研究,作者在草鱼、青鱼、团头鲂上着手进行了细胞核的移植,利用体外长期培养的体细胞作供体,在属间和亚科间鱼类上作移核实验,得到了不同发育期的胚胎。现将此工作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7,(9):1-3
目的:探讨抗旱王牛超排后的鲜胚移植效果。方法:采用CIDR+PG+FSH法对12头抗旱王牛进行超排处理;对23头西门塔尔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移植部分鲜胚,分析抗旱王牛鲜胚移植效果。结果:12头供体共回收胚胎194枚,其中可利用胚胎58枚,可用胚率29.90%。23头受体牛同期发情处理后,21头发情,17头可移植,同期发情率为91.30%,可移植率73.91%。将17枚抗旱王牛鲜胚移植到17头受体牛中,8头受孕,产犊8头,移植受孕率47.06%,产犊率100%。结论:抗旱王牛具有良好的超排潜力,但个体间存在差异;鲜胚移植是提高胚胎移植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斧文蛤精子超微结构与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对斧文蛤精子超微结构与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电镜观察表明,斧文蛤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5.2~47.7 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呈稍弯曲的狭茧形,长约2.5 μm,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圆锥形,内部中轴处有亚顶体腔;细胞核为长锥形,有核前窝和核后窝。中段由线粒体围绕中心粒复合体构成,5个近球形的线粒体呈单层梅花状排列;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远端中心粒延伸出尾部的轴丝。尾部为细丝状鞭毛,内部的轴丝呈典型的“9+2”结构,外周有波浪状质膜包被。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斧文蛤受精及早期卵裂过程的细胞学变化,结果发现,斧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7~28 ℃条件下受精,受精后6 min,精子入卵并膨胀成球形;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受精卵排出第一、第二极体;30 min左右,精、卵核膨胀形成雄、雌原核;35 min,两性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40~45 min,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分裂球;55~60 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75~80 min,第三次卵裂完成,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另外,在斧文蛤受精过程中发现了约1%的多精入卵现象,其对成熟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影响很大,常造成成熟分裂紊乱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分离异常。  相似文献   

6.
用鲫鱼成体体细胞核作供体,直接移植到鲤鱼的去核卵内。移植后的卵子能进行分裂和发育.经过连续核移植,在193个移核卵中。获得一尾发育到孵出期的杂种幼鱼,存活224小时.  相似文献   

7.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母本、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对其受精和第1次卵裂过程中核相变化进行观察;运用压片法和热滴片法分别对4~8细胞期和担轮幼虫期胚胎进行染色体制片。结果表明,长牡蛎精子可以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并激活卵子减数分裂使其释放第1极体(PB1)和第2极体(PB2),能够形成雌、雄原核并融合为合子核,接着受精卵开始第1次卵裂;杂交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期很长、胚胎畸形严重,只能发育到担轮幼虫期;杂种胚胎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大,在20~85之间,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是杂种胚胎死亡的主要原因。杂交胚胎不能存活保证了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用1500μW/cm2的紫外线照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60 s以进行灭活处理,并使之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受精,在卵子受精后排出第一极体前用6-DMAP(50 mg/L)处理受精卵,持续处理35 min,抑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放,诱导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显微观察法,对灭活的长牡蛎精子诱导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灭活过的长牡蛎精子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后发生轻微膨胀;在第一次卵裂中期,精核形成一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位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不参与核分裂;第一次卵裂结束时DCB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分裂球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DCB的去向与第一次卵裂时基本一致。6-DMAP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从而使雌核四倍化。对担轮幼虫染色体倍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6.25%的四倍体幼虫。本研究还对灭活的异源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倍性、核物质分离紊乱及多精附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并用6-DMAP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后,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卵子和异源精子诱导的雌核发育卵子,对其受精过程中微管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正常发育组受精卵内以微管为基础的纺锤体能够顺利地组装并引导卵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第一、第二极体的排放,以及雌、雄原核融合和第一次卵裂;(2)异源精子诱导雌核发育的卵子经6-DMAP处理后,部分微管变得模糊或消失,纺锤体受到破坏导致染色体的分离无法进行,第二极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并使雌核染色体二倍化;去除6-DMAP作用后,微管重新组装,雌核分裂重新启动继而进行卵裂;精核保持固浓缩状态或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卵裂后期则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存在于分裂沟上或进入一个卵裂球中。结果证实,长牡蛎精子经紫外线遗传灭活后可顺利进入并激活栉孔扇贝成熟卵子但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6-DMAP也可有效抑制第二极体的排放而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本实验结果为研究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核移植是指应用显微操作技术 ,将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去核成熟卵细胞内的精细技术。细胞核移植所得到的杂种细胞称作核质杂种[1] 。它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 ,用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探讨有关遗传、发育和细胞分化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随着此项研究的深入 ,细胞核移植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内得到应用 ,在水产研究中 ,利用该技术进行鱼类杂交种的选育 ,已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目前 ,核移植技术在鱼类和两栖类上的应用已经成熟 ,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缢蛏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精子入卵、减数分裂、雌雄原核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缢蛏成熟未受精卵多呈圆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梨形,卵径为82~88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全长55~58μm,头部呈保龄球形,顶体前端的顶体杆呈特别细长的花丝状;在水温21~22℃、盐度1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4~6 min,精子的头部已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卵子外形变圆,卵外附着的精子量明显减少;在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完成两次成熟分裂;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束以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雄原核的膨胀早于雌原核,核膜重建,在受精后约30 min形成雌、雄原核;雌、雄原核均向卵子中央移动,雄原核旁边的精子星光清晰可见,随后二者在卵子中央以染色体联合的方式结合,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 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45~50 min,卵子进行第二次卵裂,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相同,在与第一次卵裂垂直的纵轴方向上发生不等全裂,最终形成3小1大4个卵裂球;受精后60~70 min,胚胎进行第三次卵裂,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卵裂起已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对实验中发现的缢蛏极少量多精入卵、多极分离等异常细胞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海洋贝类卵子阻止多精入卵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热休克法诱导日本沼虾四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高峰 《水产学报》1997,21(1):13-18
以热休克抑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进行日本沼虾四倍体诱导实验,热休克温度在38、39、40和41℃,于产卵210 ̄230分钟后,处理1 ̄2分钟均可获得四倍体胚胎,40℃处理1.5分钟,四倍体胚胎诱导率达36.8%,38和39℃处理2分钟后所获得的嵌合体胚胎比率大于四倍胚胎比率,而热休克温度40℃时,四倍体率显著高于合体比率,41℃处理时由于有丝分裂异常导致胚胎死亡率高,更适宜的处理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用未去核卵作受体的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不挑除卵核的移核方法,在鱼类的四种组合中进行了试验,获得了10尾存活了7天以上的幼鱼,其中一尾来去核鲤鲫移核鱼存活两年多。在移核后的胚胎阶段和成鱼阶段进行了染色体和同工酶分析,并与去核移核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不去核移核和去核移核一样,能获得2倍体的核质杂交鱼;卵子中未挑去的单倍体被排斥了,从而提示,细胞核移植可以省略去核步骤。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从受精到早期幼虫发育阶段的发育特性,在水温22~24℃、盐度20~22的实验室环境中对采自山东东营丁字湾海域的近江牡蛎进行人工授精,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近江牡蛎受精、早期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核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并对这一过程中牡蛎的壳长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成熟的未受精卵呈梨形,卵径为50μm左右,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卵在受精后15~20 min、25~30 min,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在受精后30 min左右先后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雌、雄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在卵子中央发生联合,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 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体积不等的卵裂球;受精75 min后,受精卵开始第二次卵裂,90 min后形成4个卵裂球,进入4细胞时期;6 h后受精卵发育至桑葚期,8~10 h进入囊胚期,12~15 h后发育至担轮幼虫,27~30 h左右发育成D形幼虫,5 d左右进入壳顶幼虫时期,17 d后幼虫...  相似文献   

15.
<正>对大菱鲆5个不同发育时期:桑椹期、低囊胚期、原肠晚期、胚孔关闭期和尾芽期分别进行热应激处理。设计温度为40℃和30℃,热应激处理3分钟。结果表明:40℃处理3分钟,所有胚胎在处理后全部死亡;30℃处理3分钟,无胚胎在处理后死亡,但是尾芽期胚  相似文献   

16.
施氏鲟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施氏鲟的成熟卵为典型的多黄卵,受精后胚血隆起不明显,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与多数硬骨鱼类有明显差别,与两栖类卵裂相似,且卵裂方式有明显的硬骨鱼类盘状卵裂的痕迹,施氏鲟的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卵黄栓期、神经胚期、视泡形成期、心基层表动期和孵出期;胚后发育则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和稚鱼期。水温17~19℃时,施氏鲟胚胎发育历时95~104h,总积温需用1710~1872℃.h。  相似文献   

17.
胚胎分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建新  石海桥 《畜禽业》2009,(12):38-40
胚胎分割是研究细胞分化、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细胞全能性的有力手段。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可对不同时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有多方面因素影响分割胚胎的成活率。将胚胎分割技术与细胞核移植、临床诊断等相结合,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可对胚胎进行分割的几种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分割胚胎移植后的妊娠和产仔因素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线纹尖塘鳢胚胎和前期仔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连续观察了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lineolatus)自然产卵受精的胚胎和前期仔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在室温28~29℃下,线纹尖塘鳢的胚胎发育历时70h完成,仔鱼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8个连续的典型发育期。胚后发育以卵黄囊的消失为依据,划分为前期仔鱼。  相似文献   

19.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6,30(4):433-443
利用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与褐牙鲆卵授精,培育出了生长健康的杂交鱼苗。并对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OLIMPUS显微镜连续观察和描述了冷冻精子受精杂交胚胎的发育,在水温15~17.1 ℃,其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孔封闭、肌节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胚等时期的发育,经历65 h 57 min完成胚胎发育进入胚后发育,发现胚胎搐动15 min后心脏开始跳动。利用OLIMPUS解剖镜每天观察和记录一次鱼苗的生长形态,并测定其体全长;将杂交鱼苗的胚后发育划分为卵黄囊吸收期(出膜后1~6 d)、变态前期(出膜后7~25 d)、变态期(出膜后25~30 d)和变态后生长期(出膜30 d以后)4个时期。对16~17 ℃、18~19 ℃、20 ℃和22~23 ℃4个温度环境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杂交胚胎宜于在16~20 ℃的水温下发育,鱼苗在22~24 ℃孵化出膜后2~3 d大量死亡。对18~19 ℃、20 ℃、22 ℃、和24 ℃ 4个温度下稚鱼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变态期稚鱼在22~24 ℃水温下饲养时变态和生长速度较18~19 ℃快。  相似文献   

20.
从妊娠的母猪子宫内取出受精卵,将其移植到发情周期相同的其它母猪体内,并使其妊娠、着床、分娩的过程就是猪的胚胎移植技术。猪的胚胎移植1951年在世界上首次获得成功。出于猪的生殖系统构造复杂及猪受精卵对低温抵抗力较弱等原因,猪胚胎移植技术目前还未得到普及。但是,近年来,作为猪群净化和繁殖改良的手段,已被世界养猪界所关注。本文就猪胚胎移植技术的现状及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