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3年以来,单一养殖中国对虾由于受虾病的困扰,其产量和效益锐减,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由于沧州沿海梭鱼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部分虾农利用原来的养虾池,进行了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产量和规格都趋于稳定,混养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已被当地虾农接受。1997年,混养面积60.3hm~2,平均单产对虾40.3kg/0.067hm~2,平均体长11.4cm;梭鱼单产36kg/0.067hm~2,平均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探索对虾生态养殖技术,采用虾蛏混养、虾蟹混养等模式来挖掘虾池生产潜力,净化虾池水质,保护虾池生态平衡,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养殖生态平衡的观点,在鱼塭中引入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斑节对虾作为主养种类,结合鱼塭的自然纳苗养殖,组成江蓠、对虾等藻虾综合混养模式,有利于优化养殖系统的种类结构,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使养殖系统内的江蓠、对虾的总产、单产均有明显的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化规模.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在温岭地区养殖“黄海2号”中国对虾的混养模式,进行了“虾-鱼”、“虾-蟹”、“虾-鱼-贝”、“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的混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海2号”中国对虾在7月中旬高温季节来临之前生长速度快,但进入高温季节,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放养密度在每亩1.10万~1.55万尾时,中国对虾单产为...  相似文献   

5.
对虾,青蟹,江蓠混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万隆  梁贵德 《海洋渔业》1996,18(3):101-105
本试验研究改良了池塘水质环境,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和避免了虾蟹相残,使以虾为主的虾、蟹、藻混养试验池与对虾单养对照池的对虾成活率大体接近,实现亩均综合产量222.05kg,亩均产值6985.13元,亩均盈利2472.61元,是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的多元化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东方鲀海水池塘养殖中,可以混养中国对虾。1993年全国暴发急性流行虾病,在周围单养对虾几乎全部死亡的情况下,混养塘中的中国对虾安然无恙,生长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7.
虾池文蛤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虾养殖病害困扰的情况下,为充分利用本地区位优势,在坚持池塘养殖中国对虾的同时,转向虾池单养文蛤或与对虾混养取得成功。养殖面积128hm~2,总产文蛤692382.6kg,对虾19490kg。利用文蛤的生物沉降作用与虾贝生态互补特性,充分利用水域生产力并改善养殖生态条件(适度搭配),本研究成功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证明虾贝适度混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对虾池混养黑鲷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生态习性和食性的鱼虾混养或虾贝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饲料,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节支增收的效果。 黑鲷是一尾具有养殖潜力的经济鱼类,对环境适应性强,食性杂,食谱广,在自然海区以蛤类、小鱼、虾类为主食。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则大量吞食蓝蛤、寻氏肌蛤、小型虾虎鱼类,同时也侵吞个体较小或正在蜕壳的虾类及部分商品饲料。众所周之,黑鲷是虾类的敌害。但根据我们几年来试验观察,只要技术措施得当,黑鲷与对虾混养是可行的。1984年进行了鲻鱼、对虾、黑鲷混养,试  相似文献   

9.
虾鱼混养抗抑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养殖对虾发生暴发性流生病中,虾鱼混养池显示出良好的生态防病抗病效果。本文对虾鱼混养的抗病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混养的结构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虾与文蛤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丹东地区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为生态养虾新技术。虾池混养文蛤一般亩产文蛤1500kg~2000kg左右,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虾与青斑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日本对虾,学名为日本囊对虾,俗称花虾、车虾、斑节虾、竹节虾。日本对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耐低温、耐干能力强,适合鲜活虾出售,售价较高。近年来由于对虾病害的暴发,造成对虾养殖效益大幅下降,严重挫伤了广大对虾养殖户的积极性,影响了海南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探索日本对虾健康养殖的技术,利用鱼、虾对空间水质的不同要求,混养互补性强等特点,笔者于2011年在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黄流基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连江大官坂垦区3.5 hm2虾塘对虾、梭子蟹和贝类多茬生态混养技术。利用虾、蟹、贝和外源天然饵料及虾塘内的浮游生物组成食物链,进行生态养殖。生态混养过程基本未出现病害,不用抗生素,产品风味天然。虾蟹贝生态混养,不仅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而且各养殖品种的代谢产物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改善了虾塘养殖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小漠镇今年晚造大面积推广虾蟹混养的新模式,改变以往纯养虾的生产模式,走生态系养殖之路,有效地防止了虾病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养虾生产再现生机。今年晚造对虾放养面积2100亩,其中纯养600亩,因发生虾病失收;进行虾蟹混养1500亩,占总养虾面积的71.4%,共收虾83吨,其中对虾18吨、青蟹65吨,产值479.8万元、纯利321.1万元,平均亩产55.3公斤、亩产值3198.6元、亩获纯利2140.7元,比早造对虾养殖亩产6.1公斤增产49.2公斤,增长率906%。进行虾蟹混养的虾农户户盈利。  相似文献   

14.
<正>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较高的三大优良虾种,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在国内多个省份普遍展开的同时,病害也多有发生。在南美白对虾越来越难养的情况下,连云港市对虾综合试验站在试验示范基地,吸取别人的经验[1],先后开展了多项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示范[2,4,5],设置平行隔离网和设置"U"型隔离网分别混养南美白对虾与鲤鱼、黄金鲫,利用生物防控原理有效的控制了对虾的病害,增加了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两种不同隔离网模式对鱼虾混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虾、贝混养是利用对虾与贝类所栖息的水层、食性等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具有投人少、产出高、易管理等优点。近年来,由于海水污染、病害严重,对虾养殖濒临毁灭状态。因此,温州等近海渔民充分利用虾池的水体空间和各种饵料,防止虾池富营养...  相似文献   

16.
对虾、青蟹同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分类学上近缘,生态位接近。汕头市从80年代发展养虾开始便有虾农实施对虾一青蟹混养,张万隆1991年从对虾、青蟹生物学及生态学角度分析和肯定了它们混养的可行性。但近几年来研究发现青蟹可能作为对虾病毒原传播宿主,出现交叉感染故混养模式在学术上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区中国对虾养殖出现连年滑坡,给养虾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调整了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并于2003年在我区黑沿子镇毕家(que)5村进行了三疣梭子蟹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取得了成功,下面将试验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注重打造特色发展优势,积极推广中国对虾与海蜇混养模式,以超大的规模、超常的效益、超群的实力,登上全国同行业最高峰。 为调整品种结构,发展特色养殖,拓宽增收渠道,从2003年起该场引进海蜇新品种,实施中国对虾与海蜇混养333.33hm^2,当年取得成功,开辟出一条特色混养的新路子。2004年该场推广虾蜇混养1033.33hm^2,被列为唐海县虾蜇混养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即墨市对虾病毒性暴发病频繁发生,海水池塘单养对虾效益明显下降,养殖一度成为低潮。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在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治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虾蟹混养不失为一种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对虾养殖主要品种南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到斑节对虾再到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模式由粗放养殖为主发展到粗放、半集约化、集约化几种养殖方式并存,养殖的规模和产量、效益得到了迅猛发展。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2年广东省对虾养殖产量已超过2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对虾产量近11.8万吨,淡水养殖对虾产量8万多吨。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