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病群体(RS)RS(♂)与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群体(♀)交配建立的群体(RJ)日本群体(♂)RS(♀)交配建立的群体(JR)、以及韩国群体(KS)为基础群体, 通过随机交配建立牙鲆家系, 研究了4个群体作为亲本的育种性能。待所建立的家系生长至19月龄左右时, 测量家系生长性状, 包括全长和体质量, 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DMU软件中的REML算法和BLUP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从表型参数可以看出KS(♂)×RJ()杂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9月龄牙鲆全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010.295, 都属于中等遗传力。因此, 牙鲆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全长、体质量育种值与其表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0.827, 且呈极显著相关(P<0.01), 表明个体育种值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父母本分别进行育种值比较可知, 父本中KS的育种值最高, 母本中RJ的育种值最高, 因此选用KS(♂)RJ(♀)杂交可培育出生长迅速的牙鲆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比较4个资源群体牙鲆生长性状的育种性能, 并以此作为筛选优良亲本群体的重要依据, 旨在为牙鲆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为牙鲆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丁酸钠对鲫鱼生长和肠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6.02±0.16) g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 在鲫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 g/kg1.0 g/kg2.5 g/kg5.0 g/kg7.5 g/kg的包膜丁酸钠, 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研究不同浓度包膜丁酸钠通过促进鲫鱼肠细胞增殖对其生长作用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 每水族缸饲喂30, 每处理组3个重复, 以鱼体质量3%~5%投喂量, 日投喂3, 试验持续7。实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鲫鱼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显著提高了鲫鱼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以及肠道细胞增殖因子CREBCDX2基因的表达。当丁酸钠添加量为2.5 g/kg, 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肥满度最高,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5.76%16.46%28.91%8.37%; 与对照组相比, 丁酸钠添加量达到2.5 g/kg, 鲫鱼干物质与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前肠绒毛高度、肠道CREB基因和CDX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 分别比对照组提高8.36%6.21%34.22%51.11%42.13%(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丁酸钠可能通过显著提高鲫鱼肠绒毛高度和肠道细胞增殖因子CREBCDX2基因的表达量, 从而促进其生长, 适宜添加量为2.5 g/kg

  相似文献   

3.

根据草鱼呼肠孤病毒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衣壳蛋白VP6编码基因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以病毒全基因组RNA为模板, 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 建立了GCR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 本方法可在631 h内实现靶片段的大量扩增, 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呈现梯型条带, 反应体系中添加SYBR Green I 荧光染料后, 绿色阳性结果明显区别于橙色阴性结果。该检测体系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检测灵敏度高, 其最低检测限为33 pg, 与常规RT-PCR方法相比较, 灵敏度高10, 且与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CR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大鲵虹彩病毒(GSIV)等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灵敏度及特异性高, 且不需昂贵仪器设备, 为快速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与诊断草鱼出血病提供了简捷快速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5种鲤养殖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对5个鲤养殖品种即高寒鲤(Cyprinus carpio Frigid carp)、松浦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carp)、蓝鳞鲤(Cyprinus carpio blue var)、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mirror carp)和红镜鲤(Cyprinus carpio Red mirror carp)的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测定, 比较并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在5个鲤品种共100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序列中检测到8种单倍型, 其中5个单倍型(H1H2H4H5H6)涵盖样本较多, 占总样本数的94.06%。蓝鳞鲤的单倍型数最少, 仅有1, 红镜鲤单倍型数为2, 其余3个品种的单倍型数均为5个。5个品种单倍型多样性(Hd)0.160±0.070~0.811±0.055, 其中, 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高寒鲤。AMOVA结果表明, 品种间变异(50.28%)略高于品种内变异(49.72%), 各品种间的FST值在0.711 4~0.831 2, 其中蓝鳞鲤与其他群体之间差异最大。用MEGA4.0软件构建的基于遗传距离的进化树表明, 5个养殖品种中, 高寒鲤和红镜鲤的遗传距离最近(D=0.31), 聚为一支; 松浦镜鲤和松浦鲤的遗传距离较近(D=0.33), 聚为一支; 蓝鳞鲤与其他品种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单独形成一个分支。除蓝鳞鲤外, 其余4个养殖品种间均存在共享的单倍型(H2H4H5H6), 可能是由于其在选育过程中亲本的遗传背景存在交叉, 同时也证明DNA条码在分析种内品种间遗传关系时具有可行性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4个世代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高选育品系(JCS)4个世代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选育的进行,  4个世代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2.096下降至1.435, 平均等位基因丰度(Rs)3.556下降至 2.556, 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492渐次下降至0.269, 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 从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来看, 部分呈上升趋势, 部分呈下降趋势, 部分基本保持稳定, 其中, 一些低频基因甚至会趋于消失。在所有等位基因中, 大部分的频率呈随机变化趋势, 并在不同的世代间上下波动; HHM20- 158 bp的频率呈有规律的变化, 由中高频逐步上升至高频, 呈富集趋势。结论认为, 经过4代的选育, 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呈降低趋势, 遗传结构趋于稳定。本研究旨在为后续的马氏珠母贝选育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对照组)0.5%1.0%2.0%3.0%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 饲喂体质量为(7.5±0.2)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实验共分5个处理组, 每处理组4个重复, 每重复40尾虾。经过42 d养殖, 各处理组均有较高的存活率, 且无显著差异(P>0.05); 2.0%杜仲组的虾体增重率最高(136.1%), 饲料系数最低(1.33), 较对照组提高增重率9.8%(P<0.05), 降低饲料系数0.13(P<0.05); 饲料中添加0.5%1.0%杜仲, 显著提高了对虾血清LSZPO活性, 添加1.0%杜仲, 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 提高了肝胰腺蛋白酶活性(P<0.05); 攻毒实验结果表明, 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肌肉注射虾体后96 h, 0.5%1.0%2.0%杜仲组的虾体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在肌肉成分方面, 添加2.0%3.0%杜仲显著提高了肌肉胶原蛋白含量, 各处理在肌肉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表明, 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杜仲2.0%, 可显著改善生产性能, 提高肌肉胶原蛋白含量; 在饲料中添加杜仲0.5%1.0%, 可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本研究旨在考察杜仲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为杜仲在对虾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年春季(5)和夏季(8)对东山湾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 初步探讨了东山湾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 并对东山湾生态环境中DDTs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1)春季(5)和夏季(8)东山湾表层海水中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25.7 ng/LND~36.7 ng/L, 平均值分别为(6.08±3.02) ng/L(16.30±4.78) ng/L; 底层海水中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30.6 ng/LND~36.7ng/L, 平均值分别为(7.75±2.07) ng/L(13.30±5.12) ng/L, 总体上, 东山湾海水中DDTs浓度分布呈夏季高于春季、近岸高于远岸、由湾内向湾外下降格局。与国内其他海湾相比, 东山湾海水中DDTs污染处于低水平状态, 但邻近漳江入海口海域的DS03站和DS11站可能有新的污染源输入。(2)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范围5.56~12.80 μg/kg, 平均值为(9.00±5.34) μg/kg, 总体上呈现由湾内向湾外下降之势, 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DDTs残留可能对生物产生负效应, 毒性风险为25%~75%(3)东山湾海域养殖贝类DDTs的残留量在种类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DDTs含量范围在1.68~26.60 μg/kg, 平均值为15.70 μg/kg, 污染指数范围在0.007~2.660, 均值为1.580, 超标率达到71.4%, 超标倍数最高达1.66, 说明东山湾部分贝类受到DDTs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以在盐度2~3条件下养殖至9月龄的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成虾为材料, 研究低盐度养殖对虾在不同盐度驯养条件下的繁殖性能, 以期为利用低盐度养殖对虾培育亲虾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盐度梯度设置为18152330。雌虾经剪切单侧眼柄后进行促熟培育, 促熟期间的雄虾养殖水温控制在(27±0.5)℃, 雌虾水温控制在(28±0.5)℃。定期检查雌虾卵巢和雄虾精荚的发育情况, 采用精荚人工移植技术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培育的亲虾进行组合交配, 统计受精率和孵化率, 组织切片观察卵巢发育, 综合评价各实验组合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 在实验盐度梯度范围内, 雌虾卵巢都可发育成熟; 盐度1组雌虾成熟比例仅10%, 且全部死亡; 盐度815下发育成熟的雌虾达70%, 可正常产卵, 但产出的卵子受精率较低, 不能孵化出无节幼体; 盐度2330下发育成熟的雌虾超过76%, 可正常产卵、孵化, 但孵化率较低。组织切片观察, 盐度8~30范围内各组雌虾卵巢发育无明显差异。在盐度8~30范围内, 凡纳滨对虾雄虾精巢都能够正常发育成熟, 但盐度3023实验组的雄虾精巢发育速度明显快于盐度158; 随着盐度的降低, 精荚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延长; 所有盐度实验组的精荚被移植后都可与卵子受精并孵化出无节幼体。

  相似文献   

9.
浒苔对刺参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 并以浒苔为原料投喂体质量(5.26±0.14) 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幼参, 与幼参常用饵料如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马尾藻(Sargassum mutic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进行效果对比。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 浒苔蛋白质含量为15.7%, 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 脂肪含量低(1%), 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0.24%); 浒苔中各重金属(无机砷、镉、铅、甲基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限量标准。以4种海藻为饵料投喂幼参70 d, 各组刺参幼参生长良好, 成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 幼参体质量均显著增长(P<0.05); 各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 摄食率(IR)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带、马尾藻、浒苔、鼠尾藻, 饵料转化率(FE)由高到低依次为鼠尾藻组、浒苔组、马尾藻组、海带组。浒苔、鼠尾藻、马尾藻3个投喂组刺参幼参特定生长(SGR)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海带组(P<0.05)。本研究说明, 浒苔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可全部或部分替代鼠尾藻添加到幼参饵料。

  相似文献   

10.
半滑舌鳎 WT1a 基因的克隆与性别分化期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全基因组序列中获得肿瘤抑制基因 WT1a 的部分序列, 然后利用 RACE 技术克隆了WT1a 基因的全长, 运用组织学方法, 对半滑舌鳎性腺分化早期的组织切片进行了观察, 并分析了该阶段WT1a 的表达特征。克隆结果显示, WT1a 基因cDNA全长为1 886 bp, 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470 bp, 编码490个氨基酸, 并且包含 KTS 三肽, 5′-UTR 3′-UTR 分别长为245 bp 171 bp。在 ORF 末端发现2个微卫星(SSR)序列和2个跨膜螺旋区域, 而在其他物种中未发现这些区域。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 WT1a 基因的保守性很高, 与人的同源性高达90%。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 该批半滑舌鳎在56 d时性腺开始分化, 并且卵巢分化早于精巢。荧光实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WT1a 在半滑舌鳎成鱼性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 在肝、肾、脾、心脏等组织中有微量表达, 并且在成鱼性腺中, 雄鱼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 雌鱼显著高于伪雄鱼。在胚胎发育各时期以及初出膜后WT1a的表达结果显示, 12 h (原肠早期)显著升高, 20 h (神经胚期)达到最高。在性腺分化早期雌雄性腺中的表达结果显示, WT1a 在雌雄半滑舌鳎16~66 d 的性腺中表达量持续平稳升高, 在性腺分化时期表达量并没有特殊的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说明, WT1a 基因是半滑舌鳎性别相关基因, 并在半滑舌鳎的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中持续表达, 但可能对性腺的分化过程并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高碳酸盐碱度水质对江蓠的影响,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高HCO3-浓度(12243648 mmol/L)与低HCO3-浓度(1.8 mmol/L)条件下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 Zhang et Xia)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经过10 d的培养后发现高HCO3-浓度组中江蓠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高HCO3-浓度有利于促进江蓠的生长。随着HCO3-浓度的增加, 江蓠的叶绿素a、藻红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丙二醛含量呈增加趋势。当HCO3-浓度从1.8 mmol/L增加到24 mmol/L, 江蓠SG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增加的趋势, 而从24 mmol/L增加到48 mmol/L, 3种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 江蓠SGRSOD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说明HCO3-浓度的增加对江蓠生长产生一定胁迫作用, 但其具有由抗氧化酶形成的自身防御系统, 能够在一定HCO3-浓度范围内保护藻体。在本实验条件下, 江蓠对高HCO3-离子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生长的最适HCO3-浓度为24 mmol/L, 超过这一浓度对江蓠生长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大型海藻对高HCO3-浓度的生长及生理生化适应性, 为运用大型经济海藻对高碳酸盐型盐碱水域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牙鲆亲本对子代贡献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8对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 13尾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的188尾后代进行亲子鉴定, 计算其非亲排除率、鉴定准确率以及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使用4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 排除率≥0.999 9, 准确率为92.02%; 6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准确率为96.81%; 8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999, 准确率为97.87%; 10个标记的准确率为99.47%; 1218个标记的准确率为100%。亲子鉴定准确率随非亲排除率和微卫星标记数目的增多而升高。检验所有子代全部是实验亲本的后代, 13个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 但不同亲本的贡献率不同, 最高为47.34%, 最低为0.53%。实验表明, 基于多标记的非亲排除率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牙鲆亲子鉴定, 其鉴定准确率可以达到100%; 不同亲本对子代贡献率不同, 差异很大, 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06月至20111月对博斯腾湖大湖区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共鉴出浮游动物83(), 其中原生动物27(), 轮虫42(), 枝角类10(), 桡足类4()。浮游动物在种类上以淡水习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 兼有嗜暖种和嗜冷种; 数量上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势(>64.8%); 生物量上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占主导地位(>85.2%)。物种丰富度指数8(夏季)最高(1.52), 1(冬季)最低(0.74);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10(秋季)最高(3.010.95), 1月最低(0.750.63)。群落多变量分析表明, 博斯腾湖西北部(黄水区)和西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从春季到秋季这种差异逐渐增大, 冬季差异最小。本研究通过分析博斯腾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多变量探讨该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以期为博斯腾湖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Ferritin基因是否对三疣梭子蟹的盐度胁迫具有适应性, 利用PCR扩增获得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第六对鳃的Ferritin基因, 将该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DE3(BL21), 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 经诱导的转pET28-Ferritin重组质粒菌株有特异的表达蛋白条带出现, 与预期的理论值(19.448 kD)相符合; 高盐胁迫下, 转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比转pET28空载质粒存活率显著提高(P< 0.001), 并且随盐度升高, 两者差异越显著。这表明Ferritin基因能够提高大肠杆菌的盐度耐受力, 由此推测Ferritin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的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为生产过程中三疣梭子蟹养殖水体的盐度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人工养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皮中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 以加酶量、液料比和酶解时间为试验因素, 胶原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 采用Box-Behnken设计进行试验。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了3个因素对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建立了胶原蛋白提取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 3个因素对鲵皮中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大小次序为: 液料比>酶解时间>加酶量; 交互项中“液料比-酶解时间”项对提取率影响显著, 其他交互项对提取率影响不显著。为满足实际需要, 对模型预测得到的大鲵皮胶原蛋白最优提取工艺稍做调整, 具体参数为: 加酶量16.5%、液料比15 mL/g、酶解时间29 h。此条件下, 大鲵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可达到66.99%, 与模型理论预测值(67.83%)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6.
半滑舌鳎Dmrt1蛋白表达、纯化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基因表达调控, 探讨Dmrt1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功能。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Pet-32a)对半滑舌鳎Dmrt1基因进行重组表达, 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重组目的蛋白(Pet-32-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 Cyp19aFoxl2624 h内两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 Sox9a基因表达量在624 h内有显著上调, 48 h3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证实, Dmrt1重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 且对性别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性别决定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创伤的方法剪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背部的纵肌带, 然后缝合切口处的体壁, 将其在添加抗生素(100 IU/mL的青霉素和100 μg/mL的链霉素)的海水中继续饲养。通过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对仿刺参纵肌带再生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形态学结果显示, 创伤后0 h, 由于纵肌带的收缩, 断端出现0.5~1 cm的间隙; 创伤15 d, 创伤处出现乳白色絮状组织, 暂命名为肌前组织; 创伤30~45 d, 肌前组织逐渐增厚并将断端肌肉组织连接起来; 创伤60~90 d, 肌前组织已转化成纵肌带, 并且其厚度增至正常纵肌带的1/2; 创伤后110~130 d, 新生纵肌带进一步增粗, 形态上与未创伤处组织没有区别, 只是直径略小一些; 创伤150 d, 再生的纵肌带厚度同正常状态。组织学结果显示, 创伤后15 d, 在损伤处出现结缔组织及单个的肌纤维, 形成一条不规则的细长条带, 即肌前组织; 创伤后30~45 d, 肌前组织中肌细胞数量大量增加, 并与体壁间形成一些桥状连接; 创伤后60~90 d, 肌前组织几乎被肌纤维占据, 桥状连接数量增加, 此时肌前组织已转化为肌肉带(纵肌带); 创伤后110~130 d, 新生肌纤维数量大量增加, 和体壁相连的桥状连接数量减少, 创伤150 d, 新生的纵肌带基本达到正常的结构, 桥状连接消失。分析认为仿刺参纵肌带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且新生的肌细胞来源于体壁结缔组织细胞和体腔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桑沟湾不同养殖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了2007年夏季桑沟湾不同养殖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 不同站位之间既存在共同图谱, 又具有各自的特征谱带, 总体上可分为4个区, 湾外区、湾口区, 湾中区和湾底区, 分别与非养殖区、海带养殖区、综合养殖区、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行相对应; 扇贝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微生物相似性最高为94%, 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相似性最低为41%, 仅在网箱区发现对含氮污染物有去除作用的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17个站位表层水样共获得30个优势菌群, 选择比较明显的12条带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 GenBank中已经登录的细菌种群的同源性进行比较(相似性92%~98%), 结果表明, 12条序列所代表的细菌分属于变形菌亚门(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研究结果说明贝类单养和网箱养殖对环境的改变较大, 海带养殖对环境的改变较小, 综合养殖能减少贝类和网箱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GF-I)是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 其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与其特异的膜受体(IGF-I receptor, IGF-IR)结合而调节。因此, IGF-I及其受体表达特征的分析对于阐述IGF系统调控的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荧光实时PCR方法, 以不同发育时期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为材料, 分析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及其两种受体基因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图式。结果显示, 牙鲆IGF-IIGF-IR-1IGF-IR-2基因均有母源转录本, 且各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发育性变化。IGF-I 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仅有少量的mRNA存在, 而合子基因的表达在晶体出现至出膜前阶段逐步增加。两种IGF-I 受体基因则展现出迥然不同的表达时序。IGF-IR-1 基因在受精卵、卵裂及囊胚期的早期胚胎发育中有相对较少的转录本, 至原肠期其合子基因强烈表达, 且在神经胚、晶体出现、心跳和出膜前各阶段均有高量的表达; 相反, IGF-IR-2 基因在受精卵至原肠期的早期胚胎中有丰富的转录本, 但合子基因的表达在后期胚胎形成中却相对降低, 暗示了二者可能在调节牙鲆胚胎发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交对三疣梭子蟹若干经济性状衰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通过定向交尾技术构建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交近交家系。在生长季节, 通过对相关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F1–F6家系的生长、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进行评估,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相比于F1家系, 近交系数每增加10%, 就会引起全甲宽–2.4%~–5.1%的衰退, 体质量–0.8%~–3.5%的衰退, 存活–34.4 %~–69.9%的衰退, 与存活相关的产量–14.1%~–35.4%的衰退, 可以发现全甲宽和个体平均体质量的衰退程度较低, 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的衰退程度较高。近交系数为37.5%F3无论在生长、存活还是产量上都没有出现近交衰退, 150日龄时各个指标的差异系数明显较F1F2, 表明其整齐度比F1F2; F2F4F5F6相比于F1在生长、存活和与存活相关的产量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 差异显著(P<0.05); 150日龄收获时, 分析各代家系的整齐度发现, F6的变异系数最大, 整齐度最差, 但与其他各代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6代家系近交衰退的一致性表明近交确实降低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存活和产量, 尽管一些衰退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 应当尽量避免近交的发生, 近交应当在动物育种工作需要时才使用, 只适宜在培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系、种群提纯与保纯的过程中采用, 在无目的或目的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应避免近交。本研究通过观察连续近交的三疣梭子蟹在生长、存活及相关的产量方面的变化, 旨在为三疣梭子蟹选择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