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对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对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形态学测量及应用、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学、发育与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头足类组成与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渤海最少,南海最多。形态学测量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形特征的描述及利用其进行种类鉴定,其它组织(如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的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利用这些硬组织进行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年龄鉴定作为头足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生物学的基础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内壳和耳石对十腕目进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另外,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隐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可利用其进行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与栖息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活史过程等的研究。摄食生态主要用于了解头足类的生态地位,对于非养殖种类,主要研究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营养级;而对于养殖种类,则可通过喂养研究其生长、成活率和孵化率等。因此,针对不同资源产业的发展阶段,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不一样,随着近海增殖放流等措施的发展,学者将注意力由头足类的自然群体转向养殖群体,更多的研究内容涉及胚胎发育、受精卵孵化、繁殖生物学、环境因子胁迫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利用乌贼类和蛸类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包括海洋酸化等),头足类的生长与死亡、生活史等基础渔业生物学的研究,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相对其它经济鱼类,近海头足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较为不足,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系统、有计划地采集近海头足类样本,建立近海头足类的样本库和基础生物学库,为科学开发和利用近海头足类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头足类是古老而高等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是其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可分为外壳和内壳。其中内壳根据质地不同又可分为角质、石灰质和软骨质3种类型,三者在形态和组成成分上差异明显。头足类贝壳不仅是重要的分类性状,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上应用广泛。可利用外壳、石灰质内壳和软骨质内壳的形态特征在属分类水平上进行应用;角质内壳的形态特征在各种间细微结构差异明显,需要不断积累资料和归类分析。角质和石灰质内壳是年龄和生长研究的重要材料,其生长纹的日周期性证实和选择合适角质内壳部位是研究的关键,其日纹形成与水温、食物丰度等因子关系密切。贝壳的形态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头足类的栖息环境,可通过对其同位素含量及其组成分析来揭示栖息地的水温、食物丰度等深层次的生态信息,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耳石鉴定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年龄和生长是头足类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利用耳石轮纹鉴定其年龄、分析其生长特性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耳石经提取、研磨、抛光后制备成切片,对切片观察面轮纹进行计数可得到日龄。研磨平面的选择是头足类耳石制片的最关键步骤,通常选择纵截面研磨。轮纹计数时,一般选择轮纹相对比较清晰的背区计数。适合头足类的生长模型有线性、指数、幂函数、逻辑斯谛、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等多种。分析认为,同一种头足类在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种群间,其年龄组成、生长率以及适合的生长模型往往不同,因此,建议应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产卵季节或地理种群的划分,然后根据不同种群分别研究其生长并建立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4.
头足类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之一,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生态学信息,在头足类的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摄食生态评估、洄游路线推测以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过去,角质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与微结构的分析与应用领域。近年来,随着地球微化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角质颚的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海洋生物与生态学家的重视。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重点对碳氮稳定同位素在头足类摄食生态评估、栖息环境重建和洄游路线推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解读头足类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物与生态信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5.
头足类通常为一年生种类,是典型的短周期生命物种。鉴于其特殊的生活史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头足类的基础生物学。角质颚作为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具有形态相对稳定且不易腐蚀等特点,近些年来对其内部结构组成和微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几丁质结构和黑色素沉着的变化也得到很大的关注。本文基于前人对角质颚在形态、生化结构和年龄生长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并对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方向展开分析。结果认为,角质颚的研究方向应该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开始转变,并且要更加关注角质颚形状变化与其生化结构和生长等规律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软骨鱼类(鲨、鳐和银鲛类)多位居海洋食物网的顶端或近顶端, 通过下行效应调控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多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物种。脊椎骨是软骨鱼类支撑身体的重要硬组织, 其生长贯穿整个生活史, 主要应用于鉴定年龄。随着微化学技术的兴起, 并结合脊椎骨轮纹的特殊结构, 可进而掌握鱼类整个生活史中摄食及洄游信息。目前, 国内外基于脊椎骨的微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在归纳国内外应用脊椎骨在软骨鱼类生长、摄食及洄游中的应用案例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脊椎骨应用于年龄鉴定及校正、摄食及洄游等核心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以期为今后学者展开基于软骨鱼类脊椎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甲壳类年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壳类特有的蜕壳现象,使其能够记录年龄信息的外骨骼周期性消失,因此甲壳类的年龄鉴定一直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年龄鉴定是评估甲壳类渔业资源的基础,鉴定甲壳类年龄的方法主要有饲养法、标记重捕法、体长频度法、脂褐素分析法、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和硬组织生长纹分析法。饲养法、标记重捕法和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较准确,然而由饲养法得到的数据不适用于实际野生环境,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花费较高,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应用最广泛的标记重捕法和体长频度法也存在不足之处。相对于体长频度鉴龄技术而言,脂褐素分析法优势明显,但是对劳动强度和技术要求高。硬组织生长纹分析法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鉴龄技术,也存在人为主观性较强等不足。本文对甲壳类年龄鉴定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回顾,将不同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优缺点,以期为开展甲壳类资源评估与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菱鳍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芃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5,37(2):187-196
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是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的经济头足类,是日本和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化捕捞对象之一。根据其洄游路径的研究及分布广、价值高的特性,今后有可能成为我国头足类渔业的捕捞对象,为此,本文对菱鳍乌贼的种群结构、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与垂直分布状况、繁殖习性、早期生活史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归纳和总结,阐述其开发利用状况。同时,以我国东海外海菱鳍乌贼资源为重点,阐述其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即需要对我国东海及其外部附近西北太平洋海域的菱鳍乌贼资源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其生活史及资源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科学评估其资源量,确保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三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类和枪乌贼类等经济种,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它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它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内壳是头足类生长信息的载体,对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9-10月在东印度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研究鸢乌贼内壳的生长纹变化,探讨鸢乌贼的内壳长度与胴长和体重关系以及鸢乌贼不同群体、不同胴长组、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特性及其差异。结果显示,鸢乌贼内壳与胴长呈线性关系,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胴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中型群和微型群鸢乌贼之间生长率差异显著。鸢乌贼生长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中型群未成熟的鸢乌贼生长率大于成熟的鸢乌贼,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的成熟度差异不明显。中型群鸢乌贼雌性生长率大于雄性,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内壳长度与体重的拟合度高于胴长与体重的拟合度,所以内壳长度较于胴长更适合作为生长关系分析的指标。高胴长组鸢乌贼的生长率高于低胴长组,这或许是高胴长组的鸢乌贼在食物竞争中占据优势,且本研究的鸢乌贼样品,处于胴长快速生长阶段,尚未达到最大生长体型。中型群鸢乌贼生长率更高,使得中型群和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差异显著。中型群鸢乌贼进入成熟期后,性腺发育导致成熟期鸢乌贼的生长率下降。中型群雄性鸢乌贼的早熟现象导致其生长率低于雌性。微型群鸢乌贼的生长周期较短和生长速率较低,使得其生长率在成熟度间和性别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对海南新村港养殖17个月的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苗种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生长模型对其生长性状的增长规律进行拟合,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各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综合各参数的最优值,得出不同生长性状拟合效果最佳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为企鹅珍珠贝各生长性状的最优生长模型。根据生长参数得出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93.519 mm、90.641 mm、39.075 mm和157.755 g,生长拐点分别为2.86个月、4.04个月、5.63个月和9.61个月;各生长性状间的绝对生长速度在不同生长期内差异较大,但随着月龄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性状间相对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并随月龄的增长逐渐趋于0。研究结果可为企鹅珍珠贝的养殖生态研究、遗传育种及插核育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动物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李学伟 《畜禽业》2006,(12):6-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s,IGFs)是生长激素促生长作用的主要介导因子,通过对IGF-I和IGF-II及其对动物相关性状影响的系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驼背鲈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 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 1.0988)];Wt=4531.0076[1-e-0.1641(t 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 mm,渐近体重W∞=4531.0076 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 mm和1 346.26 g。  相似文献   

14.
A new concept related to growth coeffici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KUTARO  YAMADA 《Fisheries Science》2002,68(6):1250-1253
ABSTRACT: Although the notion of growth coefficient is important in growth analysis, its meaning is not necessarily pointed out clearly, at least analytically. The present paper, based on the von Bertalanffy model, gives an extended quantity of it and investigates its properties for logistic and Gompertz models. It is age dependent and converges to the coefficient of age in the models, growth coefficient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The graphs of the quantity and the length show similarity for the logistic model, but not for the Gompertz model, although they show the same type of fluctuation. Moreover,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newly defined quantity has a property suitable to be called a growth density of the growth of length. Our discussion also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tion of growth remainder.  相似文献   

15.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1.0988)];Wt=4531.0076[1-e-0.1641(t+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 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mm,渐近体重W∞=4531.0076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mm和1346.26g。  相似文献   

17.
The wide range of sizes of sexually mature prawn pop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of the males is very typical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e Man) and a major obstacle to increased profitability of prawn culture. Prawn size variation reflects a complex population structure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male morphotypes – the small males, the orange‐claw males and the blue‐claw males – which differ in their morphology,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 Social interactions among juveniles and among sexually mature males affect their growth. Four different social mechanism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control growth in crustaceans: direct competition for food, appetite suppression, altered food‐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increased energy expenditure on motor activity. Since all growth‐controlling mechanisms involve an aggressive behavioural component, our knowledge of prawn agonistic behaviour and prawn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been reviewed.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soci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growth among juveniles and among sexually mature male morphotypes as well as the sensory modalities involved was evaluated. The possible evolution of social growth‐controlling mechanisms is discussed. Various ways for implementing our knowledge on social control of growth into prawn culture to increase profitability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8.
庄虔增 《齐鲁渔业》1994,11(1):9-12
对采自黄渤海沿岩的鲻样品进行了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鲻的两性生长,相对增长率,生长指标,生长参数,生长速度和加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4月15日-5月5日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生长。结果表明,受精后约26h,条石鲷胚胎听囊内出现1对矢耳石和1对微耳石;仔鱼孵出第2天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形成1轮,孵化后天数(N)和矢耳石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在第8天左右,矢耳石上出现第2条明显的标记轮,为初次摄食轮。仔鱼耳石长径(rs,μm)与鱼体体长(L,mm)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18.146L-44.436;矢耳石长径rs与微耳石长径rl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0.6125rl+1.9882。根据结果确认,矢耳石轮纹可作为条石鲷仔鱼日龄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转生长激素基因鲤的快速生长效应及传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效文 《水产学报》2002,26(5):391-395
报道了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阳性群体的建立科“超级鲤”的获得。给出了“超级鲤”和对照组连续4年的生长实验结果及“超级鲤”子代连续3年的生长对照的体重数据。结果显示,外源生长激素基因对受体鲤具有快速生长效应,但具有这种超速生长作用的个体在转基因鲤群体中占极少数。此效应能传递给子代,子代中快速生长个体的比例大大高于转基因实验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