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啮齿动物的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不仅可以了解高寒草甸环境变化下物种的食性适应特征,还可探讨多种啮齿动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观察法,分析了甘南草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3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发现:3种啮齿动物所采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其比例各异;高原鼢鼠所采食的植物主要是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等杂类草,且对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的采食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动物,高原鼠兔主要采食禾本科(Poaceae)植物,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采食禾本科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营养生态位宽度依次为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其中高原鼠兔与喜马拉雅旱獭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最大(0.52)。3种啮齿动物在食物上存在分化,营养生态位分离,是其共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为喜马拉雅旱獭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2012年7~8月,对采集的喜马拉雅旱獭60份粪样组合为10个复合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鉴别,之后通过显微镜对比分析确定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采食11科18属20种植物,按科统计,禾本科(24.55%)、莎草科(17.82%)、豆科(16.31%)和菊科(10.57%)是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食物。参考装片集合的46种植物的大约一半(43.48%)出现在粪样中。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以禾草和杂类草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物种生态位的影响,在果洛州玛沁县高寒草甸设置5个休牧时间,即0 d (放牧),20 d,30 d,40 d和50 d,连续两年监测并计算各处理下主要物种重要值。同时,将休牧时间作为环境梯度,研究返青期休牧对植物物种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放牧相比,重要值增加最显著的是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分别增加了455.6%,106.3%;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0.997)、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0.995)、双柱头藨草(Scirpus distigmaticus)(0.993)的生态位宽度最高;高山嵩草和肉果草(Lancea tibetica)(0.997)、高山嵩草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0.996)、双柱头藨草和高山嵩草(0.996)、垂穗披碱草和草地早熟禾(0.995)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休牧40 d促进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生长,抑制毒害草的生长发育。因此,高寒草甸的物种重要值越高,其物种生态位宽度往往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 45.30%)、唇形科(Lamiaceae, 26.40%)和蔷薇科(Rosaceae, 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 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 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时空转换方式,以石羊河上游高山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功能群结构特征调查为基础,研究各功能群生态位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位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同功能群类别有关,与功能群所处的演替阶段无关;功能群生态位数量特征变化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数量受到其所处的演替阶段影响,表现为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功能群生态位宽度上升,其上升相对值为退化样地(120.8%)高于原生群落(65.5%);而杂类草下降,其下降相对值差异较小,依次为51.38%和66.34%。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为退化样地(113.3%)略低于原生群落(119.4%),就升高的绝对值而言,原生群落各观测时期均低于退化草地;杂类草-禾本科生态位重叠度则逐渐降低,其相对数量在退化样地与原生群落中依次下降53.0%和54.9%。其中退化草地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在7月中旬存在一个拐点,其前期禾本科-杂类草组对低于杂类草-禾本科组对,而后期刚好相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功能群生长特性和放牧干扰共同作用有关。返青较早的禾本科功能群早期生长受到放牧干扰的影响,为返青较迟的杂类草生长提供较大的资源空间,从而使得杂类草功能群在“植被空隙中进行季节更新”,进而改变了原群落的功能群结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是植物群落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果加以适当的管理,草原退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不加以保护,草地继续退化后的不可预知风险将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三种自由放牧家畜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采集新疆地区新疆牦牛、焉耆马和巴音布鲁克羊的粪样各100份,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主要常见植物标本进行鉴别,通过粪便显微组织分析三种家畜的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巴音布鲁克羊采食6科11属11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8.89%)、豆科(15.84%)和莎草科(12.46%).新疆牦牛采食7科13属13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3.47%)、莎草科(17.25%)和豆科(11.51%).焉耆马采食6科10属10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4.23%)、莎草科(19.37%)和豆科(11.74%).在食物多样性及生态住宽度方面,新疆牦牛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与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焉耆马最低,而皮洛均匀度指数(Pielou evenness index)三者较相似.三种家畜间食性的主要差别在于采食种类和数量,与生境及采食行为关系密切.新疆天山同域分布的3种家畜之间食物重叠度较高,对食物资源表现出明显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演替状况,对恢复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样方法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20个样地的植物种群进行系统调查,并计算其主要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该草地当前的优势种为异针茅(Stipa aliena);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亚优势种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和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为0.974,而优势种异针茅仅0.941,说明优势种并不具有最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群落中的地位也不稳定;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之间具有大的生态位重叠值,其中高山唐松草和乳浆大戟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达0.987,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竞争也较强,表明高寒沙化草地的演替方向将是杂类草取代禾草的优势地位,如不及时治理,草地将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测定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敏感性。应用序贯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最小致死量(LD01)。测定结果为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的LD01为375万MLD,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毒素等敏感性相对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低。  相似文献   

9.
宋红艳  孙彩丽  柴宗政 《草地学报》2022,30(10):2764-2771
本研究以黔西北铅锌矿废渣场为研究区,对矿渣堆及周边区域16种优势草本植物共有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细柄黍(Panicum psilopodium)、鼠尾粟(Sporobolus ferti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禾本科和艾蒿(Artemisia argyi)等菊科植物有较高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分布相对广泛;禾本科植物如知风草、狗尾草、细柄黍、鼠尾粟和牛筋草等,因生态位相似且对重金属适应能力强,故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矿渣堆和周边区域优势草本植物共有种总体均呈显著正联结,但种对间却以负联结为主,表明该矿渣场植物群落演替总体呈现进展演替,但演替进程缓慢,仍处于演替初期阶段。综上,矿渣堆因富集重金属而影响着区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治理中,应将禾本科知风草、狗尾草、细柄黍等植物作为先锋植物,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晶  赵燕  张巧明  徐少君 《草地学报》2018,26(5):1097-1103
丛枝菌根多样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本研究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苹果(Malus pumila Mill)园和撂荒地的地表植被、土壤养分及AM真菌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共鉴出AM真菌6属31种,球囊霉属(Glomus)为各样地的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各样地的优势种。与苹果园地相比,柠条林地、刺槐林地和撂荒地土壤AM真菌的孢子密度分别提高49.49%,39.62%和91.42%(P<0.05);种丰度分别提高54.10%,68.85%和90.98%(P<0.05);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36.54%,30.77%和53.85%(P<0.05)。AM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pH和速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养分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顺序为:速效磷 > pH > 速效氮 > 有机碳 > 全氮 > 全钾 > 全磷。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受宿主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属豆科(Leguminosae),为我国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为给野生大豆种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北京地区野生大豆群落环境进行系统调查,通过对区域、生境和群丛组3种不同尺度下28个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尺度下,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同频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频度越大,生态位宽度越大;在石质河床、土质河床和水库撂荒地3种不同基质生境下分布的野生大豆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优势种组成上仍有差异;每个群丛组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其群丛组生境特点,生境条件影响物种分布;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各种对,因为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对生境要求比较相近;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并不一定高。  相似文献   

13.
费璇  锁才序  向双  孙书存 《草地学报》2022,30(8):1954-1963
为阐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对长期季节放牧的响应机制,本试验选取有10年以上冷、暖季放牧历史的湿生、中生、旱生高寒草甸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暖季放牧(6月至10月)下,湿生草甸香农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小于冷季放牧(11月至翌年5月)(P<0.05),而旱生草甸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冷季放牧(P<0.05);冷季放牧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暖季放牧(P<0.05),其中暖季放牧下莎草科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湿生草甸暖季牧场与旱生草甸冷季牧场莎草科重要值最高,其余牧场均为双子叶杂草重要值最高(P<0.05);经ANOSIM检验,季节性放牧下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差异(P<0.01),湿生、旱生草甸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而中生草甸群落结构差异较小。本研究表明长期季节性放牧会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可为不同生境草甸的放牧制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补播对高寒草地群落特征和植被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黑土滩中度退化草地为对象,利用免耕补播机通过近自然补播措施进行了恢复,测定了恢复后草地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经人工补播后,退化草地的植被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禾本科牧草比例和根冠比都显著上升(P<0.05),补播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修复效果。从物种组成上看,退化草地经过补播之后,其植被群落组成和物种重要值都发生了变化。其中,禾本科牧草和莎草科牧草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指数经人工补播后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人工补播是高寒地区黑土滩中度退化草地修复一种快速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可食牧草的比例,同时也有利于高寒地区草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5.
Differences and overlap in the diets of two sympatric, herbivorous rodents Otomys unisulcatus and Parotomys brantsii were investigated.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diets were compared with availability of the plants in the rodents' habitats. Both rodents are generalist herbivores, eating plants species in proportion to the availability in their habitats. Dietary patterns, diversity of diet and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rodent's diets are a function of food availability in the different habita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rodents separate niches on a spatial rather than trophic basis. Differences in dietary patterns are therefore not critical for niche separation but are the result of habitat segregation.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甘蔗梢在自然青贮条件下营养成分及细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在甘蔗梢自然青贮条件下的第1、15、30、45、60、90天分别采集甘蔗梢青贮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成分、pH、乳酸、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显示,与青贮第1天相比,自然青贮条件下的甘蔗梢干物质含量在15 d时最低,显著低于第1天(P<0.05),30 d以后趋于稳定,蛋白质含量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15 d以后均显著低于第1天(P<0.05),其中以60 d时最低,总磷含量随着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H随着青贮天数的延长而逐渐降低,15 d时pH即达到4.0以下且趋于稳定;乳酸含量在15 d时即显著高于第1天(P<0.05),第30天时达到最高值(207.17 mmol/kg);乙酸含量随着青贮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5),但丙酸和丁酸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在青贮的第1天甘蔗梢中的微生物在目水平上主要以Lactobacillales、Rhizobiales、Bacillales、Micrococcales、Sphingomonadales为主,在第15天时,Lactobacillales迅速占据优势地位,其次是Enterobacteriales,30 d时几乎全为Lactobacillales;在属水平上,第1天时以Lactobacillus、Staphylococcus、Sphingomonas、Methylobacteriu、Rhizobium为主。15 d时以Lactobacillus占据绝对优势,30 d时Lactobacillus趋于稳定。由此可得出,甘蔗梢在自然青贮条件下青贮30 d即可达到良好的青贮效果,Lactobacillales目中的Lactobacillus属细菌在甘蔗梢自然青贮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锡林郭勒典型温性草原区域不同利用、管理方式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6种不同利用管理方式围封禁牧大针茅,围封禁牧羊草,公共放牧大针茅、私人放牧大针茅、大针茅火烧围封恢复和开垦人工饲草的典型草地设置实验样地,采用群落调查、收割称重和根钻取样等方法测定、比较上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构成。结果表明放牧降低大针茅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而长时间的围封显著增加群落的地上地下生产力(P<0.05),但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P>0.05)。随着利用程度的减弱,群落C3植物生产力和所占比重逐渐上升(P<0.05),C4植物生物量保持稳定(P>0.05),但比例下降(P<0.05)。火烧显著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P<0.05),同时显著降低地下生物量(P<0.05),但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同时C4植物生物量显著上升。人工开垦极大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显著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地下生物量,使群落获得了相对天然群落更高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寒区公路不同坡度护坡土壤性状和群落特征及功能群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G248公路高寒草原区红原县机场段的4个坡度(缓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急坡36°~45°)护坡,进行土壤颗粒组成和理化指标、植被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功能群草种重要值等指标测定,研究坡度对物种种类、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功能群重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度增加使土壤砂粒比例增大而粘粒和粉粒比例降低(P<0.05),含水量与有机质及有效N、P、K含量下降(P<0.05),使土壤易退化与沙化。坡度显著影响物种数、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和优势种种类、高度、比例及功能群植物的重要值(P<0.05),坡度越大群落密度、投影盖度和基盖度越低。故生态护坡建设应注意坡度对土壤沙化、植物种类及群落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