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广东地区蓝舌病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广东省牛羊蓝舌病(BT)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3年与2014年的4月~7月在广东省13个市的不同牛场和羊场随机采集716份血清样品。采用竞争性ELISA检测方法,对这些血清样品进行BT病毒(BT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TV抗体的阳性率为56.70%(406/716)。其中牛和羊BTV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69.62%(362/520)和22.45%(44/196),表明广东省牛羊普遍存在BTV感染,而且牛的感染率比羊高。通过对新生犊牛的BTV抗体跟踪,分析其母源抗体的存在以及其维持时间,结果显示新生犊牛能够获得7周以上的被动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牛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与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AV)的流行与分布现状,2022年在云南省9个边境县(市)采集1 820份牛血清样本,应用c ELISA方法进行BTV与AKAV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Excel 2007等软件进行区间、群间和时间的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检出BTV阳性样品1 207份,样品阳性率为66.32%(1 207/1 820);检出AKAV阳性样品350份,样品阳性率为32.17%(350/1 088)。各县(市、区)的BTV样品阳性率为43.50%~93.00%,AKAV为12.90%~50.00%,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黄牛和西门塔尔牛的BTV和AKAV抗体样品阳性率均高于水牛,入境牛BTV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本土牛,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规模养殖场的BTV和AKAV抗体阳性率和散养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7—8月的BTV和AKAV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5—6...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蓝舌病病毒(BTV)在山西省的感染及分布情况,采用竞争ELISA方法,对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的5—6月份采自山西省11个市的1 090份牛羊血清样品进行了BTV抗体检测,分析BTV阳性分布与地理、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出BTV抗体阳性样品127份,总阳性率为11.65%。其中,羊阳性血清96份,阳性率为19.28%(96/498);牛阳性血清31份,阳性率为5.24%(31/592)。结果表明,山西省部分地区牛羊群中存在BTV感染,且阳性率与纬度、降雨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广西牛羊赤羽病和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赤羽病病毒(AKAV)和蓝舌病病毒(BTV)2种虫媒病毒(Arbovirus)在广西的流行与分布情况,本研究对采集自2010年~2011年广西11市的706份牛、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共检测出AKAV抗体阳性样品382份,总阳性率为54.11%.其中山羊血清82份,阳性率为28.37%(82/289);牛血清300份,阳性率为71.94%(300/417).BTV抗体阳性样品279份,总阳性率为39.52%.其中山羊血清95份,阳性率为32.87%(95/289),牛血清样品184份,阳性率44.12%(184/417).同时检测出2种虫媒病毒抗体185份,占样品总数的26.20%.本研究结果表明2种虫媒病毒在广西广泛流行,并首次证明广西存在AKAV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重庆地区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2008—2013年重庆地区1 606份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 606份样品中有787份呈阳性,阳性率为49.00%;按不同年份计,2008—2013年牛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7.14%、66.00%、47.80%、75.00%、43.48%、40.31%。按不同来源分,奶牛场奶牛阳性率为61.82%,规模化肉牛场肉牛阳性率为51.32%,散养户牛阳性率为44.74%。通过血清学调查发现,重庆地区牛支原体感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旨在建立蓝舌病病毒(BTV)血清学ELISA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原核表达并纯化的BTV NS4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BTV重组NS4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SDS-PAGE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52 ku的NS4重组融合蛋白,主要在上清中存在,Western blot显示,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通过方阵试验进行了ELISA反应条件优化,确定了重组蛋白抗原最佳包被量为3.0 μg·孔-1;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200,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为1:4 000,临界值分别为0.29和0.35。上述以NS4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BTV抗体间接ELISA方法检测敏感性可达1:1 600;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检测76份重庆地区牛群血清样品,阳性符合率为98%,阴性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为临床BTV血清抗体检测及BT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贵州省规模猪场伪狂犬病免疫与野毒感染情况,利用g E-ELISA方法,对从贵州省181个规模猪场采集的3 192份猪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29个规模场存在伪狂犬病阳性样品,场点阳性率为71.27%(129/181),检出538份阳性样品,样品阳性率为16.85%(538/3 192)。其中:种猪场场点阳性率为64.29%(18/28),样品阳性率为30.81%(65/211);免疫猪场场点阳性率为51.39%(25/47),样品阳性率为9.20%(110/1 196);其他猪场场点阳性率为81.13%(86/106),样品阳性率为20.34%(363/1 785)。对从26个免疫猪场采集的1 061份样品进行g B-ELISA抗体检测,发现场点免疫抗体阳性率为100%(26/26),样品阳性率为60.79%(645/1 061)。对来自屠宰场等16个监测场点的179份扁桃体样品进行伪狂犬病病毒荧光PCR检测,检出1份阳性样品。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规模猪场存在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且隐性带毒情况较为严重;疫苗免疫虽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个体免疫抗体阳性率不高。调查结果提示,贵州省应加强PRV野毒检测,掌握病毒基因变异情况,科学调整免疫程序,从而为全省规模猪场的伪狂犬病净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蓝舌病(bluetongue,BT)在云南边境地区的流行和分布情况,2020年采用竞争ELISA方法,在云南省边境地区12个县市随机采集135个养殖场、活畜交易市场和散养户的3800份牛血清样品进行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2个边境县市均检出阳性血清样品,平均样品阳性率为77.9%,场户阳性率为93.3%;样品阳性率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其中陇川县最高(92.0%),孟连县最低(48.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境外牛血清样品阳性率(84.8%)显著高于本地牛(67.9%),P<0.05;不同饲养方式下的样品阳性率存在差异,其中舍饲最高(81.4%),半放牧半舍饲(62.5%)最低,P<0.05;黄牛样品阳性率(80.0%)明显高于水牛(61.4%),P<0.05。结果推断,BT在云南边境地区可能广泛存在且流行严重,需要持续开展血清学调查、监测,重点加强对境外牛的控制。本研究为我国西南边境地区BT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四川省攀西地区羊梨形虫的感染情况及种类分布,本研究采用原虫、泰勒虫18S r RNA基因通用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对采集自凉山州和攀枝花市7个县/市的497份羊血样样品进行套式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攀西地区7个县/市羊梨形虫阳性率为11.27%(56/497),其中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阳性率分别为10.46%(52/497)、0.20%(1/497),混合感染率为0.20%(1/497),未检出绵羊泰勒虫。分歧巴贝斯虫和Babesia sp.KO1阳性率分别为0.20%(1/497)和0.80%(4/497),Babesia sp.KO1与吕氏泰勒虫混合感染率为0.20%(1/497),未检出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山羊和绵羊梨形虫阳性率分别为10.35%(47/454)和20.93%(9/43)。经卡方检验,西昌市、布拖县、会理县和米易县梨形虫阳性率均与美姑县、普格县和盐边县差异显著(p0.05),山羊与绵羊梨形虫阳性率也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存在羊梨形虫的感染,且以单一病原感染为主,其中吕氏泰勒虫为主要虫种,该地区应加强对羊梨形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新平县小反刍兽疫(PPR)的免疫效果,科学防控小反刍兽疫。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2018—2022年,共采集免疫山羊血清样品2 046份,利用抗体阻断ELISA检测方法,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平均抗体阳性率80.89%(1 655/2 046);其中:规模场个体免疫阳性率84.72%(981/1 158),散养户个体免疫阳性率75.90%(674/888);公羊免疫抗体阳性率84.39%(1 043/1 236),母羊免疫抗体阳性率75.56%(612/810);“小反刍兽疫弱毒活疫苗(Clone9株)”免疫抗体阳性率80.95%(799/987);“小反刍兽疫—山羊痘二联活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80.83%(856/1 059)。结果表明:规模场个体免疫阳性率高于散养户,差异显著(P<0.05);公羊抗体阳性率高于母羊,差异显著(P<0.05);小反刍兽疫弱毒(Clone9株)单苗和二联活苗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蓝舌病病毒(BTV)病原学检测方法,本研究以纯化的BTV-1免疫绵羊和兔子,制备高免血清。以绵羊抗BTV血清为捕捉抗体、以兔抗BTV血清和羊抗兔Ig G-HRP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BTV的抗原捕获ELISA(AC-ELISA)方法。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BTV,对羊痘病毒、赤羽病病毒无交叉反应,与鹿流行性出血热鸡胚样品有微量交叉反应,但样品OD450nm/阴性对照OD450nm低于阴阳性临界值,不影响结果判定;敏感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检出102.79 TCID50的病毒;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分别为1.44%~8.46%和2.26%~12.44%;采用该方法与RT-PCR方法对60份鸡胚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0%。本研究建立的AC-ELISA方法为BTV抗原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实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石林县山羊包虫病感染及流行情况,制定包虫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采集石林县7个乡(镇、街道)山羊养殖户83户、山羊血液639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山羊血清中的包虫病抗体。结果显示,7个乡(镇、街道)饲养的山羊均有不同程度的包虫病感染,平均户阳性率为38.55%,平均样品阳性率为7.82%,其中:圭山镇户阳性率和样品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87.5%和14.55%;鹿阜街道办户阳性率最低,为23.53%;大可乡样品阳性率最低,为4.32%;山区养殖户户阳性率和样品阳性率均较高,分别为44.9%和8.74%;坝区养殖户户阳性率和样品阳性率较低,分别为29.41%和5.70%;1岁及以下的山羊样品阳性率最高,为15.46%,2岁以上至3岁的山羊样品阳性率最低,为5.52%。调查结果表明,石林县山羊群体中存在包虫病感染的情况,应采取一定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山羊包虫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地区收集血液样品(猪、牛、山羊、马、鸡、鸭、鸽、犬和部分珍禽等)964份,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DS-ELISA)检测抗HEV抗体。结果表明,猪抗HEV抗体的阳性率为72.18%(301/417),其中母猪阳性率最高,为82.53%(222/269),育成猪阳性率为52.54%(62/118),保育猪阳性率为50.00%(15/30);22个猪场均检测到抗HEV抗体阳性猪,阳性率高于60%的猪场有16个,占阳性猪场的72.72%。在牛、山羊、马、鸡、鸭、鸽等血清中也检测到了抗HE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24.00%,16.00%,1.90%,12.77%和4.44%,明显低于猪群的阳性率。在宠物犬中检测到了抗体阳性犬,阳性率为17.82%(18/101),说明犬对HEV易感。珍禽中野鸭、火烈鸟对HEV也有一定的敏感性,阳性率分别为6.60%(1/15)和10%(1/10),在孔雀和鸵鸟的血清标本中未检测到HEV抗体。猪群中戊型肝炎病毒存在较普遍,其他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多种动物也对HEV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攀西地区山羊戊型肝炎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本研究利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对凉山州和攀枝花地区采集的180份山羊血清进行戊型肝炎病毒(HE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攀西地区山羊HEV抗体总阳性率为26.11% (47/180),其中规模化羊场阳性率为19.26%(26/135),散养羊群阳性率为46.67%(21/45),差异极显著(p<0.01).按年龄划分,3岁以上、1~3岁、1岁以下阳性率分别为39.22%、23.29%、17.86%,3岁以上与1岁以下山羊HEV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按性别划分,公山羊和母山羊的阳性率分别为33.74%(28/83)和30.59%(16/85),差异不显著.凉山州(30.93%)与攀枝花市(20.48%)山羊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检测结果表明,HEV在攀西地区山羊群中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15.
用IDEXX公司的禽白血病(ALV)3种ELISA试剂盒对广西规模鸡场不同类别鸡群的血清、喉头/泄殖腔棉拭子、蛋清样品进行禽白血病J亚群(ALV-J)抗体、A和B亚群(ALV-AB)抗体、p27抗原进行检测,发现规模场不同种类鸡群感染程度不同。血清中ALV-J阳性率11.33%(338/2 982),其中核心群鸡阳性率8.87%(86/970),生产群鸡阳性率为12.87%(138/1 072),种公鸡阳性率为12.13%(114/940);p27抗原检测蛋清阳性率为5.48%(43/785),喉头/泄殖腔棉拭子阳性率为15.25%(122/800),蛋清样品检出率低于喉头/泄殖腔棉拭子。另对2个场血清和蛋清ALV-AB、ALV-J、ALV(p27抗原)进行对应检测比较,发现三者没有线性关系,即ALV-J感染率高,ALV-AB和p27抗原检测率不一定高;ALV-AB抗体高,ALV-J和p27抗原阳性率也不一定高。  相似文献   

16.
国内部分地区羊支原体肺炎血清学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羊肺炎支原体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对2014年~2015年间采自我国12个省44个市、县的3 402份未免疫血清样品进行了绵羊肺炎支原体(MO)、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MO抗体阳性率为31.92%(1 086/3 402),其中阳性率最高的省份为内蒙古76.8%(636/828),其次是河北50%(60/120)、吉林21.99%(93/423);Mccp的抗体阳性率为10.67%(363/3 402),其中阳性率最高省份为河南35.14%(39/111),其次为河北27.5%(33/120)、山东22.5%(27/120);另有来自河北、辽宁、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和安徽7省份的少量血清样品同时检测出MO和Mccp两种抗体,表明该病的流行存在不同菌株混合感染的情况,这在河北地区最为严重(15%)。分析表明,羊支原体肺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相当严重,尤其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集约化舍饲养殖发展的地区。绵羊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山羊,表明MO在致病性和感染性方面相对Mccp更强。本研究为评估羊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的流行状况以及制定有效防制措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黑龙江省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进行检疫净化,试验应用qRT-PCR法检测了黑龙江省4个规模化奶牛场(A~D场)奶牛耳组织样品(共1 286份,58组),qRT-PCR法检测得到的阳性组样品再用双抗夹心ELISA进行每份样品的检测。阳性牛间隔1个月用RT-PCR方法复检。结果表明:A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0.5%(1/193),B场为0.1%(2/875),C场为1.8%(1/55),D场未检测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原阳性牛(0/163)。间隔1个月,用RT-PCR方法复检,阳性符合率100%。说明qRT-PCR结合双抗夹心ELISA方法适合于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快速、特异性的检疫净化。  相似文献   

18.
为表达蓝舌病病毒(BTV)VP5蛋白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扩增血清12型BTV的VP5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AL-VP5。将重组质粒转化TB1感受态细胞,以0.4 mmol/L的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融合了大肠杆菌麦芽糖结合蛋白(MBP)标签的VP5重组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112.2 ku。利用MBP标签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以其作为包被抗原,间接ELISA检测山羊血清样品,结果 5份羊血清P/N值均大于1,其中有1只羊检测结果 P/N值为2.396,鉴定为阳性血清,表明重组蛋白可以与VP5抗体反应,可以作为检测BTV VP5抗体的抗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BT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蓝舌病病毒(BTV)感染,应用BTV-1型V863毒株,制备抗原含量分别为1、5、10、50、100μg/只份的BTV灭活疫苗进行绵羊免疫试验。设6个试验组(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先后进行2次皮下免疫注射(2 m L/只),定期采集血清,利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方法(SNT)检测BTV-1型血清抗体水平,并应用感染BTV-1型的血毒进行攻毒试验,以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BTV-1型灭活疫苗能够刺激绵羊机体产生较好的中和抗体;2次免疫后,接种1、5、10、50、100μg/只份BTV灭活疫苗绵羊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6.7%、100%、83.3%、66.7%、50.0%,其中最高中和抗体滴度达362,攻毒后阴性率分别为66.7%、83.3%、83.3%、50.0%、66.7%。抗体滴度与保护率比较结果显示,当中和抗体滴度≥64时,病毒阴性率为100%。因此,10μg/只份的BTV灭活抗原含量可作为BTV灭活疫苗生产的推荐用量;BTV中和抗体滴度≥64可作为今后高效BTV灭活疫苗研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建立针对中国流行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根据我国分离BTV毒株Seg-5基因序列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进行特异性及灵敏度验证,建立BTV RT-LAMP检测方法;对46株中国分离的12种血清型BTV(BTV-1、-2、-3、-4、-5、-7、-9、-12、-15、-16、-21与-24)代表毒株进行检测,进一步对120份BTV核酸阳性血液样品及60份2020年采集自监控动物的临床血液样品进行BTV的RT-LAMP及qRT-PCR检测,验证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64℃,扩增45 min;反应体系中外引物:内引物:环引物的最佳浓度及比例为0.2 μmol·L-1:0.6 μmol·L-1:0.4 μmol·L-1。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中国流行的12种血清型BTV核酸,与动物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中山病毒(CHUV)、阿卡斑病毒(AKAV)、口蹄疫病毒(FMDV)及非洲马瘟病毒(AHSV)核酸均无交叉扩增现象;最低可检测4.5拷贝·μL-1的BTV核酸。对46株分属12种血清型的BTV代表毒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20份BTV核酸阳性血液样品的检测结果与qRT-PCR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别(McNemar检验P>0.05),符合率为95.0%;60份临床血液样品的检测结果与qRT-PCR结果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准确可靠,对中国分离的BTV毒株及临床血液样品均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本研究建立的BTV RT-LAMP检测方法具有反应快速、结果可视化、特异性强和敏感度高等优点,为我国开展BTV检测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