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一种禽鸟共患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以呼吸困难、肿头、流泪、喜卧、下痢、脾脏和胰腺肿大、散布大小不一坏死灶,肠道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结痂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97年7月在我国江苏、广东等地的部分县市雏鹅中首次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夏季,泰安某养鹅场暴发了类似传染病,引起鹅大量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鹅副粘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肠道糠麸样溃疡,胰腺、脾脏肿胀且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为主要特征。王永坤等于1997年首次发现本病,并从鹅体内分离到13株鹅副粘病毒;单松华等1999年12月,在上海地区部分养鹅场也发现了鹅副粘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
小鹅瘟是由鹅的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死亡率可达90%~100%。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临床特点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拉水样稀粪,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2005年7月初,我省某县农户饲养的13日龄雏鹅陆续发病死亡,检验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和小鹅瘟混合感染所致。经现将此病例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某县农户,2005年7月6日引进商品鹅共3000只,在自…  相似文献   

4.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引起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介绍了鹅副粘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由鹅副粘病毒I型(APMV-1)引起的一起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鹅以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特征,不同日龄鹅对本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易感染,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养鹅的主要国家,近几年养鹅业呈现快速发展。同时,鹅疫病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经弄清目前危害鹅群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除小鹅瘟外,还有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腺病毒)、鹅(禽)流感、鹅类新城疫病等。鹅类新城疫病又称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其病原和新城疫病毒同属于副粘病毒科。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2009年4月初,重庆万州地区某养鹅场1000只38日龄伊犁鹅开始发病,每天死亡20多只,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临床诊断怀疑为鹅副粘病毒病。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7.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2009年4月河北省廊坊市万庄镇某蛋鹅场发生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经诊断为鹅的副粘病毒病.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吉林省敦化市某种鹅场饲养的种鹅群陆续暴发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造成种鹅大批死亡。发病鹅为彼此圈舍邻近的肉种鹅群,共饲养莱茵鹅6320只,本地白鹅1080只,发病后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前后共有403只鹅发病,死亡234只。发病率为5.4%,病死率为58.1%,经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就本次疫情,浅谈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和防制措施。鹅副粘病毒病(GPM)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PM-1)引起的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本病最早于1997年7月被扬州大学和华南农业大…  相似文献   

9.
番鸭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据报道,副粘病毒对鸭、鹅等家禽有较强的致病性,本病发生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有关鹅感染副粘病毒的病例多有报道,而番鸭感染副粘病毒的病例尚不多见。2006年10月缙云县某鸡场饲养的番鸭突然发病,且死亡率高,经诊断、鉴定为番鸭副  相似文献   

10.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拉灰白色稀便和肠道结痂、栓塞、溃疡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养鹅业的发展。自发现鹅副粘病毒病以来,多数病例病理变化等特征明显,易于诊断,但随着该病的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病理变化等不典型的鹅副粘病毒病,给诊治带来了困难。现将吉林省某养鹅场暴发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吉林省某养鹅厂从外地同时购入鹅种蛋,分3个养鹅基地饲喂,出壳后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免疫过1次。2006年5月2日,其中两个基地突然有雏鹅  相似文献   

11.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粘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发病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暴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2.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自1997年发现以来,已在许多地区的鹅群中暴发流行,对养鹅业危害极大,一般发病率为40%~100%,死亡率为30%~100%,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2周龄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3.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1型引起的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鹅地区。此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和高死亡率,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7%和18.2%,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多年来,此病给养鹅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阻碍了养鹅业的发展。2011年12月,扬州邗江区某个体养鹅专业户发生了一起雏鹅副粘病毒病病例,现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邗江区某个体养鹅专业户,2011年11月从当地购入1500羽苗鹅,第2d注射了抗小鹅瘟血清。在饲养到2周龄  相似文献   

14.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1型引起的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极高的死亡率,一般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7%和18.2%,10日龄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相似文献   

15.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其病变特征为:脾脏和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肠道出血、溃疡,并附有大量纤维素性结痂,不易剥离。扬州大学王永坤在国内首次发现本病,王永坤等首先用S  相似文献   

16.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王永坤等于1997年首次发现本病,并从鹅体内分离到13株鹅副粘病毒。目前,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亦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禽1型副粘病毒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鹅、鸭、企鹅、鸵鸟等不再是禽1型副粘病毒的宿主和储存库,已成为禽1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  相似文献   

17.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王永坤等于1997年首次发现本病,并从鹅体内分离到13株鹅副粘病毒。目前,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亦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禽1型副粘病毒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鹅、鸭、企鹅、鸵鸟等不再是禽1型副粘病毒的宿主和储存库,已成为禽1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  相似文献   

18.
鹅副粘病毒病是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各种年龄极品种都会发病,主要发生于15~60日龄的雏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病程短,康复少.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能通过种鹅蛋传染.本病是由鹅的多种球虫引起的原虫病,鹅球虫主要危害3周龄至3月龄幼鹅,常急性暴发,呈地方流行性,对养鹅业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19.
鹅副粘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初期拉白色、灰白色稀粪。病情加重后拉暗红色或绿色水样稀粪,部分鹅后期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脾脏、胰腺肿大,其表面和切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灶为共同特征。本病1996年在广东发生^1,其后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山东、吉林等省的鹅群中不断暴发流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国内许多杂志对其症状、病理变化等各做了不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近些年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泰康县、双城市等地区的市场调查和门诊统计发现,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