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各地生物发酵床猪舍的不同设计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近几年从日本、韩国引入的新型养猪技术。该技术以锯末、谷壳等有机物为垫料,加入内含高活性菌群和微量元素的多功能核心料,平铺在猪舍里,猪的排泄物直接排放在垫料里。由于猪的运动、翻拱和嚼食,猪的粪便与垫料充分混合,在有益菌群的作用下,猪粪便及时全部发酵、分解。其中,猪舍的建设是发酵床养猪技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发酵床猪舍设计并不相同,在发酵床猪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南方夏季发酵床养猪防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发酵床是一种产热的温床,因此南方夏季防暑就成为该技术的关键环节,经过实践证明,优化猪舍设计,配套通风降温设备,加强管理,发酵床养猪可以安全度夏.从猪舍设计、猪舍温度和湿度调控、垫料管理、猪只管理与保健几个方面综合介绍生物发酵床养猪的夏季防暑措施.  相似文献   

3.
1生物环保养猪的概况 生物环保养猪指的是根据微生物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突破传统猪舍建设模式,在猪舍内建设发酵池,在池内按一定比例铺设一定厚度的稻壳、锯木和菌种等混合物垫料,形成发酵床。  相似文献   

4.
"生物发酵床养猪污水零排放养猪技术"引进锦州已经3年了,在推广这项技术过程中锦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结合锦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北方地区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污水零排放养猪技术,包括不同阶段发酵床猪舍的设计、微生物发酵床的建立、垫料的管理、猪群的管理和售后技术服务等.在此提供一套小规模猪场生物发酵床母猪舍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2008年.乐亭县畜牧兽医局采用了河北省畜牧兽医局推荐的吉林省惠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配合发酵床使用的畜禽育生菌制剂,示范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同时在我县的新寨镇、中堡镇、胡坨镇、闫各庄镇建立了8个微生态发酵床育肥猪的试验示范点,并根据我县的生猪生产水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发酵床育肥猪舍的设计建造、发酵床的建设与管理、不同季节猪舍环境控制、猪只的生长发育、经济效益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6.
自然养猪法是在猪舍内设置80—100cm深的发酵床,以锯末和农作物秸秆等为垫料,在垫料上接种芽孢杆菌等多种复合有益微生物,猪粪尿直接排泄在垫料上,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发酵,使猪粪尿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使猪只健康生长、无污染、节水、节料、新型的科学养猪方法。该技术最早起源于日本,我国从2002年开始引进和推广,陕西省从2007年底开始应用推广此项技术,取得了比较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每头猪平均增收50-80元。自然养猪法对于猪舍建设要求较高,我们经过一年多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在陕西省气候条件下自然养猪法育肥猪舍设计和建设要点。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养殖户,观摩生物发酵床猪舍及垫料的制作方法、床体的维护管理、疫病防治等方式,对甘肃省已发展起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建议,为今后大力发展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法在我国是一种正在兴起的零污染环保养猪技术。笔者2009年3月在富源县应用发酵床养猪过程中,开展了饲喂含抗生素和不含抗生素饲料、抗生素治疗病猪、发酵床表面消毒、猪群疫苗接种、外界环境温度对发酵床猪舍温度影响,同时还开展了传统猪舍与发酵床猪舍养猪增重效果对比等6个专题的观测研究,目的是对发酵床养猪技术在富源推广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分别测定夏季和冬季发酵床养猪猪舍和常规养殖猪舍温度,结果表明,冬季发酵床养猪猪舍温度显著高于常规水泥地面养殖猪舍(P<0.01);夏季发酵床养猪猪舍温度略高于常规水泥地面养殖猪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在冬季不同的养殖模式对猪舍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不同,为了筛选出较佳的冬季养猪模式,开展塑料大棚发酵床猪舍与一般发酵床猪舍养猪模式同传统水泥地面养猪模式的试验研究,选用60头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分三组进行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塑料大棚发酵床猪舍模式,一般发酵床模式和传统水泥地面模式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10g、686g和610g,塑料大棚发酵床猪舍模式较对照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健康养殖方式,它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养猪低排放、无臭气、缓解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种全新的低能耗、环保养猪方式。与常规水泥地面饲养方式相比,发酵床养殖模式可显著改善猪舍环境和猪的福利状况,有利于猪健康生长,并改善生产性能和猪肉品质,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优势明显,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田华  李顺荣  冯强 《中国动物保健》2010,12(12):15-17,21
通过建立生物发酵床,利用垫料中有益菌群的占位、生物热消毒、杀菌抑菌原理,配套疾病综合控制措施,对比观察了育肥猪的疾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发酵床条件下育肥猪的发病率降低了10.07%;因病死亡率降低1.65%;头均防治费降低5.60元,降低了52.8%;场内原有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传染性鼻炎、关节炎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胃肠炎、蛔虫、疥癣及感冒等的发病率也出现大幅度下降趋势,分别降低8.5%、12.1%、10.6%和3.8%,;生物发酵床改善了猪舍环境,增强了猪的体况,提高了免疫效果,保障了猪群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作者综述了发酵床养猪工艺的起源、特点,并与传统集约化养猪工艺进行了比较,为研究和使用发酵床养猪工艺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各地探索的一种新型养猪模式,与常规养猪模式相比,有一些优点。目前,国内有关微生物发酵菌床养猪模式对育肥猪生长发育的效果已有大量研究,而对保育猪生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就发酵床养猪技术对保育猪生产性能、猪舍环境、抗病力和猪肉品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旨在为发酵床养猪技术在保育猪阶段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哺乳母猪舍建设及环境调控措施是猪场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根据河北省丰宁坝下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参考工业和民用建筑相关规范确定哺乳母猪舍围护结构方案,并采用低温热水供暖系统和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相结合的形式调节舍内温度与通风量的平衡;通过计算围护结构热工参数、系统热负荷和畜舍通风量,得出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在满足本研究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低温热水供暖系统采用平均水温35℃(供回水温差10℃),布管间距300mm的设计方案;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通风量,白天设置为4000m^3/h,夜间设置为2000m^3/h,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22℃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夏季7~8月份高温季节对南京市六合区江苏省农科院试验猪场两种不同类型育肥猪舍室内温度进行了观测分析。数据比较分析表明:夏季新型可移动发酵床育肥舍室内日平均温度波动幅度较大,而普通育肥舍室内日平均温度波动幅度较小;新型可移动发酵床育肥舍在夏季中午高温时舍内日平均温度高于普通育肥舍内日平均温度,而早上和晚上的日平均温度低于普通育肥舍内日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fermentation bed breeding,FB)以及常规水泥地面饲养模式(conventional breeding,CB)下,猪群运动时间差异,以及由此差异造成的对猪生产性能、肌纤维形态、MST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FB条件下,猪只运动时间占总时间比率较CB显著增加82.60%(P〈0.05);生产性能上,FB与CB饲养效果相比,平均增重与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10.50%与11.72%,差异显著(P〈0.05);FB条件下猪臀部肌纤维束变粗,且与CB相比,肌纤维直径增加4.90%(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内源性MSTN蛋白在CB条件下,猪臀肌中的阳性比例较高,FB条件下,猪臀肌中内源性MSTN蛋白显著减少(P〈0.05)。  相似文献   

18.
自然发酵床的研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研究采用天然素材制成高温发酵床和低温发酵床,并且在低温发酵组饲养4头体重为20kg左右商品杂交猪。测量了猪床垫料上、中、下三层的温度,比较发酵进程。结果表明:高温发酵组温度上升迅速,最高达61.6℃,在不补充可发酵原料条件下维持11日;低温发酵组于进猪后床温升高,经15日稳定于52℃左右。自然素材发酵床可行,粪中微生物对发酵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酵母菌发酵杂粕培养基的3个因素配比。应用DP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进行试验设计,并分析各因素对Y值的效应关系。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寻优,在30℃,接种量8.64%,发酵时间31.1h时.发酵效价最高。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可用于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Odors from swine production faci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torage and decomposition of manure. Diet is linked to manure composition and will likely affect odor, but the microbi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manure decomposition and odor produc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odor during manure fermentation, substrates (starch, casein, and cellulose) were added to slurries of fresh swine manure, and the anaerobic accumulation of fermentation product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substrates were measured relative to no addition of substrates. Volatile fatty acids and alcohols were the dominant fermentation products in all treatments. The total VFA concentration from starch treatment was greater (P < 0.001) than for all other treatments. Branched-chain VFA and aromatic compounds accumulated in all treatments, but accumulation in the casein treatments was greater (P < 0.001) than in all other treatments. Thus, addition of carbohydrate to swine manure slurries did not circumvent protein fermentation, as was previously observed in cattle manure slurries. Based on substrate loss, starch and protein fermentation were equivalent in all treatments, with losses of each exceeding 4% of the DM. Substrate additions had a limited effect on the overall accumulation of odor compounds in manure and on odor compound composition.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earlier fermentation study of fresh cattle manure, swine manure fermentation produced less lactate and more products of protein fermentation (branched-chain VFA and aromatic ring compounds). We hypothesize that differences in manure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between cattle and swine, a result of diet and digestion, select for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at are adapted to the available substrate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