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干燥作用对捻转血矛线虫L3期幼虫mRNA表达的影响,筛选并分析干燥相关表达基因,本试验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得到了捻转血矛线虫干燥相关基因,通过相对荧光定量PCR验证所获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通过RNA干扰抑制相关同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干燥后复苏虫体生存率以研究基因抗干燥功能。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序列GH-U02A与已知捻转血矛线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氨基酸同源性为94%。对秀丽隐杆线虫Ce-gst-7基因进行RNA干扰后,虫体在干燥后的生存率降低,证明gst基因在线虫中有抗干燥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洛克沙胂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作用,试验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分别进行洛克沙胂的致死试验[0(空白对照)~10 000μg/L]、运动毒性试验[0(空白对照)~500μg/L]、生殖毒性试验[0(空白对照)~500μg/L]、寿命毒性试验[0(空白对照)~500μg/L],暴露24 h。通过检测秀丽隐杆线虫的24 h死亡率、第一代和第二代线虫头部摆动频率与身体弯曲频率,以及第一代产卵数目与世代时间、半数死亡时间和寿命等相关评价指标,对洛克沙胂毒性作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洛克沙胂暴露组秀丽隐杆线虫第一代和第二代线虫头部摆动频率与身体弯曲频率降低,第一代产卵数目减少,世代时间延长,寿命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洛克沙胂暴露浓度的升高,秀丽隐杆线虫第一代和第二代线虫头部摆动频率与身体弯曲频率、第一代产卵数目、世代时间、寿命均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说明洛克沙胂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运动能力、生殖系统以及寿命都有不良影响,秀丽隐杆线虫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评价洛克沙胂毒性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42-2349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最重要的家畜寄生虫之一。已报道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参与虫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捻转血矛线虫转甲状腺素蛋白(Hc-TTR-51)的定位及功能尚未见报道。研究首先克隆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然后分析其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HEK 293T细胞内的定位情况,最后RNA干扰Hc-ttr-51基因分析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与其他发育期虫体相比,L1、L3、雄成虫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在L3期虫体体内该蛋白广泛表达,L4期和成虫体内该蛋白特异性表达于性腺。在HEK 293T细胞中,该蛋白在细胞质中呈明显的点状分布。RNA干扰秀丽隐杆线虫Hc-ttr-51基因表达后,虫体产卵量极显著下降,体长体宽显著缩短,咽泵率显著下降。以上研究为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特性、疫苗研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秀丽新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自20世纪70年代被用作模式生物后,对此线虫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对今日医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创新领域,特别是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3位科学家均以秀丽新杆线虫为实验模型,通过遗传分析和显微观察,系统跟踪了秀丽新杆线虫  相似文献   

5.
绿色荧光蛋白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的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线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根据秀丽隐杆线虫Act-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其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成功扩增出Act-1启动子。将PCR产物与pUCm-T载体连接后,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测序。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经双酶切去掉CMV启动子序列,补平自连成载体pEGFP-4.1(4.1kb)。pEGFP-4.1和T载体上的Act-1启动子序列分别经双酶切,连接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酶切鉴定构成pAct-EGFP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通过电穿孔法转化秀丽隐杆线虫,通过PCR检测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绿色荧光基因在虫体有明显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针对编码猪蛔虫雌虫卵巢蛋白基因的EST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引物及连接T7启动子的引物,经PCR扩增,获得5’端连有T7启动子的双链D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合成dsRNA。通过浸泡的方式将dsRNA导入秀丽新杆线虫中,在浸泡后的5个不同的时间点,采用RT—PCR检测虫体浸泡后靶基因被干扰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浸泡后的8~29h能检测到同源靶标的存在;而在浸泡后的43~57h不能检测到靶标RNA。另外,试验组没有观测到虫体明显的表型变化,而对照组在浸泡28h后,发现部分线虫体内有发育成形的虫卵。初步认为导入虫体的dsRNA发生了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7,(6):130-137
本研究旨在探讨MTT法用于沙门菌(Salmonella)活菌计数的可行性及操作的最佳试验条件。通过改变波长、反应时间、试剂剂量等,确定MTT法测沙门菌活菌数的最佳试验条件,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模型进行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TT检测沙门菌活菌数与平板计数法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并且不同生长阶段的沙门菌对检测结果没有影响。研究表明MTT法用于检测沙门菌活菌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本研究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区收集的牛病料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继而对这些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及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并将13株大肠杆菌培养液以3.0×10~9 CFU/mL、0.2 mL/10 g体重给小鼠腹腔注射,同时分别喂食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为O127、O126和O44,其中O126为优势血清型(4/13)。致病性结果显示,有11株大肠杆菌能使小鼠致死(致死率为40%~100%),2株大肠杆菌对小鼠没有致死性(致死率为0)。对小鼠有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高,死亡率在第3~6天最为显著,半数致死时间为3~4.5 d,最长存活时间为9 d;对小鼠不致死的两株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低,线虫死亡率下降趋势缓慢,半数致死时间为5~6 d,最长存活时间为10~11 d。肠道细菌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在线虫体内的数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大肠杆菌不断破坏线虫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了线虫的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线虫和小鼠的致病力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成功建立了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为牛病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本研究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区收集的牛病料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继而对这些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及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并将13株大肠杆菌培养液以3.0×109 CFU/mL、0.2 mL/10 g体重给小鼠腹腔注射,同时分别喂食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为O127、O126和O44,其中O126为优势血清型(4/13)。致病性结果显示,有11株大肠杆菌能使小鼠致死(致死率为40%~100%),2株大肠杆菌对小鼠没有致死性(致死率为0)。对小鼠有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高,死亡率在第3~6天最为显著,半数致死时间为3~4.5 d,最长存活时间为9 d;对小鼠不致死的两株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低,线虫死亡率下降趋势缓慢,半数致死时间为5~6 d,最长存活时间为10~11 d。肠道细菌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在线虫体内的数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大肠杆菌不断破坏线虫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了线虫的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线虫和小鼠的致病力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成功建立了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为牛病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培养获得的捻转血矛线虫滞育期虫体及同期正常发育的虫体为研究材料,采用设计的锚定引物和随机引物,通过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对滞育期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结果获得了74个滞育期差异表达的基因EST。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9个差异序列与已知的捻转血矛线虫基因组序列具有同源性;14个差异序列与已知线虫的EST具有同源性。同源基因中的rps-30、T24F1.2等已被证明参与了秀丽隐杆线虫的滞育形成。差异序列的克隆为捻转血矛线虫滞育相关基因及滞育形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1检测对本地羊采用粪便沉淀法或漂浮法检测肠道寄生虫虫卵,结果检出毛首线虫、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圆线虫、莫尼茨绦虫。检测血液寄生原虫,取病羊静脉血或耳尖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结果在红血球中查出艾美耳球虫、弓形体、焦虫。体表寄生虫检查发现蜱、螨、虱。2驱虫以药物驱虫为主,每季度驱虫一次或依据查虫结果确定驱虫时间。常用驱虫药物有: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抗蠕敏)、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锥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抗药性的遗传稳定性等方面的阐述,进而揭示锥虫抗药性形成的机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锥虫抗药机制主要有3点:通过虫体酶活性的变化而影响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虫体对腺苷酸等物质的吸收抑制药物对虫体的溶解作用,以及虫体抗药基因的活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离、鉴定野生犀牛体内寄生虫,并探究该寄生虫(四翼无刺线虫)的某些生物特性和遗传特征,试验采用直接镜检法初步判断该虫体种类,提取虫体基因组,以寄生虫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介于18S和28S之间的转录间隔区)为模板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鉴定、BLAST同源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肉眼观察及直接镜检可大致判断该寄生虫属于线虫类,通过该虫体尾部特征可推测为四翼无刺线虫,经PCR扩增、测序鉴定证实待测样本为四翼无刺线虫。说明四翼无刺线虫不仅对试验动物危害巨大,同时也感染危害其他动物包括野生动物,而在野生动物种群濒危的今天,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并防止其感染危害人类。  相似文献   

14.
1990~1993年,丹寨县对畜禽寄生虫病进行区系普查,并且在长期的肉品检疫工作中,我们发现本病在我县流行普遍,情况严重。1方法用粪便漂浮法检查粪便中有无虫卵,剖解肠道采集虫体,镜检,并观察宿主临床症状和肠病理变化。2调查结果2.1虫种本病为夏伯特科(Chabertidae)食道口属(Esophagostomum)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猪的结肠所引起,有些种的幼虫在大肠内壁形成结节,故又称结节虫。常见于我县猪的食道口线虫有以下3种:有齿食道口线虫,虫体呈乳白色,寄生于结肠;长尾食道口线虫,虫体呈暗灰色,寄生于盲肠和结肠;短尾食道口线虫,寄生于结肠。2.2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15.
对莱阳市28只山羊消化道内容物进行寄生虫学调查.分别用反复洗涤沉淀法,饱和食盐水漂浮法,麦克马斯特氏法做虫体和虫卵的计数.通过室温下培养,观察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并逐条鉴定到属.结果表明,山羊寄生虫感染率很高,主要有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乳突类圆线虫和毛首线虫.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为研究对象,旨在建立1种快速、稳定、灵敏度高的活菌计数方法,并探讨MTT-分光光度法用于活菌计数的可行性。试验筛选显色反应终止液最适浓度、最适反应波长、最适反应时间、最适菌液浓度等,考察不同培养基、培养液保存后和其他干扰物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比MTT-分光光度法与稀释平板法测定发酵菌液中地衣芽孢杆菌活菌数结果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最大吸收波长550 nm处测定OD值,反应时间为1 h,反应终止液为1.0 mol/L盐酸,MTT添加量为0.2 mL,新鲜的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OD值>0.04。菌液浓度为108~109 CFU/m L时,OD550 nm值与稀释平板法得到的活菌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对应关系,当菌液浓度<108 CFU/mL时对应关系不再成立。研究表明,活菌量>108 CFU/mL时,MTT-分光光度法不受地衣芽孢杆菌生长阶段的影响,可准确计量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活菌量相对应的吸光度,从而快速、准确地检测活菌数。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初步了解甘草酸、苦参碱、黄芩苷、硝唑尼特、巴龙霉素、磺胺嘧啶钠和磺胺氯吡嗪钠7种药物抗弓形虫的效果,进行体外、体内抗弓形虫试验。采用MTT法首先测定试验药物对培养巨噬细胞(Ana-1)的安全浓度,然后用弓形虫RH株的速殖子感染培养的上述细胞,加入药物继续培养48 h后观察药物体外抑制虫体在细胞内的增殖,以相对弓形虫抑制率为指标判断体外抗弓形虫效果。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按5×105/只腹腔接种昆明种小鼠,接种后4 h,药物治疗组通过饮水中给药,观察比较给药后感染弓形虫小鼠的精神状态,并记录各组小鼠死亡的时间和数目,每组随机抽选2只小鼠镜检腹腔虫体数量。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甘草酸、黄芩苷、磺胺嘧啶钠和磺胺氯吡嗪钠4种药物可显著抑制细胞内弓形虫增殖;体内试验表明,磺胺氯吡嗪钠治疗效果最佳,磺胺嘧啶钠次之,黄芩、苷草再次之,其余药物抗弓形虫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芬苯哒唑控释丸对小尾寒羊线虫的临床驱虫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某羊场临床表现有线虫感染症状的病例,实验室检查证明为自然感染线虫的小尾寒羊20只,分为4组,依次用芬苯哒唑控释丸、0.2%伊维菌素、丙硫咪唑进行驱虫。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7天取粪便计数虫卵,并于用药后第2天起检查每天由粪便中驱出虫体数量,直至查不出为止。结果表明,芬苯哒唑对羊消化道线虫有更好的杀灭作用,而且有效期更长。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检验员活菌计数能力及常量法和微量法在活菌计数应用中是否存在差异,8名检验员于同时、同环境中对同一细菌培养物采用常量法和微量法进行活菌计数,采用稳健统计方法对不同人员相同方法的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将检验结果分为“满意”、“可疑”和“不满意”;采用t检验法对使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样品的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将结果分为“差异显著”和“差异不显著”。稳健统计方法表明,用常量法进行检测,有6名检验员的检验结果全部满意,而微量法的结果中只有2名检验员获得了全部满意的结果;t检验法表明常量法和微量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稳健统计方法及t检验法统计结果显示,不能用微量法代替常量法进行检验,个别检验员的活菌计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驱虫药物的毒性一般都大,在治疗与预防过程中用药,一定要掌握好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否则易引起家禽中毒,甚至死亡,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1常用驱虫药物的用法及用量1.1酚噻嗪(硫化二苯胺):能抑制虫体组织细胞酶系统的活性。用其粉剂作为肠道残虫药,对鸡蛔虫、异刺线虫有效,多作为内服药,大鸡用量0.5克/只。小鸡用量50~500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