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lgtF基因编码的葡萄糖基转移酶在脂寡糖(LOS)的合成过程中负责增加一个葡萄糖合成庚糖I,在部分革兰阴性菌中是重要的毒力相关基因,但lgtF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遗传操作方法构建HPS SC096的lgtF基因缺失株(ΔlgtF)。通过热酚法分别提取缺失株与野生株的LOS,将提取的LOS进行SDS-PAGE和银染。比较缺失株与野生株的生长曲线、抗血清中补体杀菌能力以及对宿主细胞——猪血管内皮细胞(PUVEC)和猪肾上皮细胞(PK-15)的黏附和入侵能力。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ΔlgtF的LOS糖链结构变短,生长速度稍微减慢,另外,ΔlgtF在兔和猪血清中抗补体杀菌能力明显降低(P0.05),对PUVEC和PK-15细胞的黏附入侵能力明显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lgtF基因是HPS的一个毒力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副猪格拉瑟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突破猪呼吸道上皮屏障引起系统性感染的机制。通过超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副猪格拉瑟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OMVs经SDS-PAGE显示,蛋白质条带分布在55~100 ku,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OMVs的粒径在100~200 nm,纳米粒子直径分析(NTA)结果显示,样品在100~200 nm处的粒子数目最多。进而用制备的HbpA及OmpP2多克隆抗体对OMVs及不含OMVs的细菌上清进行Western blot验证,证实所提取的样品为外膜囊泡,且进一步结果证明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CDT)在GPS培养物中主要以OMVs的形式存在。用OMVs或CdtB处理猪气管上皮细胞(swine tracheal epithelial cells, STEC)36 h,检测STEC中cleaved-caspase3、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并用FITC-葡聚糖(FD-4)检测STEC单层细胞的细胞旁通透性。结果发现,OMVs与CdtB处理后凋亡相关蛋...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ius parasuis,Hps)寡肽结合蛋白(Oligopeptide Binding Protein A,OppA)的生物学特性,为副猪嗜血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本试验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来扩增副猪嗜血杆菌肽聚糖相关脂蛋白的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且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ps的oppA基因核苷酸及其对应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选取其中的血清学5型分离株,对其OppA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结构功能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对0ppA蛋白的三级结构进行了同源建模。PCR扩增出1638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出不同血清型Hps之间oppA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有一定的差异,而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却差异更小;OPPA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6.45,偏弱酸性;OppA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不规则卷曲和8片层为主要构件;Hps的0pp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鼠疫耶尔森氏菌2223蛋白的同源性为57.20%,以2223蛋白结构为模板成功构建了Hps的OppA蛋白三维结构分子模型,该OppA蛋白三维结构中与2223蛋白相似,也有3个结构域,在疏水口袋中有1条5肽结构。Hps的OppA蛋白的成功模建为OppA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副猪嗜血杆菌qseC突变体,探讨qseC基因的缺失对副猪嗜血杆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自然转化方法构建副猪嗜血杆菌qseC基因的突变体,测定副猪嗜血杆菌野生株SC096与缺失株ΔqseC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晶紫染色法定性检测野生株和突变体生物被膜的差异;通过96微孔板定量方法检测突变体生物被膜的量;电镜观察二者生物被膜的变化。结果如下:成功构建qseC基因突变体。生长曲线显示副猪嗜血杆菌野生株SC096与缺失株ΔqseC生长速度基本一致。缺失株ΔqseC较之野生株SC096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有所减弱。研究表明,qseC基因对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浙江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PS)病的流行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免疫防控能力,本研究对HPS分离株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HPS在含有2%小牛血清和16μg/mL NAD的TS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TS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6 h~18 h后,活菌数达到峰值;6个分离株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2.03×109、5.3×109、1.34×1010、7.0×109、1.17×1010和1.62×109;可在感染HPS豚鼠的心血中分离到该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4个分离株与4型、5型和9型标准菌株图谱一致,但有2个分离株与15个血清型标准菌株图谱不吻合。研究提示浙江地区内HPS的散发、流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细菌血清型复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pot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作为转运体蛋白,负责多胺的结合和转运,为细胞的正常生长提供必需因子,已在多种病原菌中鉴定为毒力相关因子,但在副猪嗜血杆菌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利用自然转化法构建potD缺失株SC1401ΔpotD::kan,再比较亲本株和缺失株的生长特性、自凝集活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菌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力。结果显示potD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自凝集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但导致该菌的抗血清杀菌能力和对小鼠的致病力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potD基因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探究其对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B(InlB)锚定能力以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穿梭质粒pKSV7和回补质粒pIMK2分别构建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通过生长曲线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InlB锚定的影响;通过肠上皮细胞(Caco-2)黏附侵袭试验与免疫荧光试验、小鼠毒力试验分析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黏附侵袭能力、在宿主细胞间迁移能力及小鼠致病性的影响。【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曲线结果显示,prsA2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细菌表面的InlB锚定量极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菌培养上清中InlB锚定量极显著高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胞试验结果显示,缺失...  相似文献   

8.
旨在对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的黏附素蛋白(autotransporter passenger domain,Apd)ELISA抗体检测方法进行参数优化、临界值确定和应用评价,获得性能稳定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抗体检测试剂盒。首先通过猪的免疫攻毒试验获得HPS阴、阳性对照血清,优化Apd-ELISA的反应参数;然后用背景确认的阴、阳性血清确定其临界值,并对封闭液及酶标板的包装方式进行选择;最后用Apd-ELISA试剂盒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荷兰Biocheck的OppA-ELISA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0.5 μg·mL-1、被检血清以1:200倍稀释后反应45 min以及二抗稀释度为1:15 000时,Apd-ELISA的反应背景下降,区分度提高。根据背景确认的27份阳性和40份阴性血清的OD630 nm值以及临界值计算公式(S-N)/(P-N),得到Apd-ELISA的阴阳性临界值是0.33。证实用封闭液K封闭和真空包装的酶标板可以在50℃保存4 d(相当于在4℃保存22个月)。用Apd-ELISA试剂盒检测1 179份临床血清,表明母猪、后备和育肥猪以及仔猪的HPS血清阳性率分别为83.76%、61.09%和27.48%。与荷兰的Biocheck试剂盒进行比较,发现Apd-ELISA与Biocheck试剂盒(OppA-ELISA)对HPS临床阴性血清和疫苗免疫血清检测的符合率为100%,对HPS临床阳性血清的符合率仅为4.76%(6/126)。然而,Apd-ELISA与OppA Western blot的阳性符合率可达到73.02%(92/126)。本研究获得了能有效区分HPS阴、阳性血清和稳定保存的Apd-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可用于HPS灭活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检测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血清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9.
为更真实地探究猪肺炎支原体(Mhp)不同毒力菌株对猪气管上皮细胞(STEC)的致病性差异与机制,通过气液界面培养技术(ALI),建立了传代STEC细胞系3D分化培养模型及Mhp在此细胞上的感染模型。将相同剂量的Mhp强毒株NJ株、中等毒力菌株AH株和弱毒株168L株分别感染3D培养的猪气管上皮细胞,分别通过单层细胞跨膜电阻检测、Alamar Blue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等试验测定细胞单层完整性与细胞活性,并通过激光共聚焦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感染后48h的细胞MUC5B黏液蛋白的分泌量,从细胞生长特性、活性和黏液分泌功能方面比较不同毒力Mhp菌株感染对STEC分化细胞的影响。研究还从细胞氧化系统方面,比较检测各感染组细胞内NO和内源性ROS分泌量,进一步探索Mhp的致病机制。结果表明:强毒株NJ株和中等毒力AH株组纤毛有明显的变粗、破损和脱落现象,而弱毒株168L株组对纤毛的影响较小;Mhp菌株感染后细胞单层跨膜电阻显著下降,且电阻下降程度与菌株毒力呈正相关。Alamar Blue检测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结果均表明,Mhp NJ株与AH株感染后均可以显著降低细胞活性,且在感染后48h最明显。Mhp菌株感染后还可促进分化细胞分泌MUC5B黏蛋白,菌株毒力越强,刺激黏蛋白分泌的量也越多。氧化应激检测结果显示,除Mhp弱毒菌株168L株外,中等毒力菌株AH株和强毒株NJ株感染3D分化的STEC细胞后,可显著刺激细胞分泌NO和内源性ROS,显著引起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而经NAC抗氧化处理后,强毒株NJ株、中等毒力AH株和弱毒株168L株组细胞ROS和黏液分泌量均显著降低,细胞活性和电阻值均显著升高。本研究通过更接近体内环境的3D分化细胞感染模型证明,Mhp感染可对宿主细胞的生长特性与活性产生损伤,且损伤的程度与毒力呈正相关;而这种损伤机制与Mhp菌株引起感染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安阳市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菌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情况,2022年从该地区25家养猪场无菌采集临床疑似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病死猪肝脏、肺脏、关节渗出液等组织病料175份,采用细菌分离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卫星生长”培养、生化反应和PCR鉴定等方法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应用琼脂免疫扩散法进一步进行血清分型,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从175份组织病料中检测出34株副猪嗜血杆菌,检出率为19.43%;分离菌在含有NAD和犊牛血清的TSA培养基上产生针尖大小、无色透明、光滑湿润的菌落,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长杆状、细丝状等多形态菌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菌落出现“卫星生长”现象,且无溶血,分离培养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特征。经PCR扩增测序,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公布的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共鉴定出4型14株、5型4株、6型3株、13型8株和未定型5株,分别占41.18%、11.76%、8.82%、23.53%和14.71%;34株副猪嗜血杆菌对对阿莫西林、青霉素G、链霉素、土霉素4种抗生素耐药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22-2329
旨在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中的crp基因,并探究该基因与菌株毒力的关系,了解crp基因突变株的免疫保护效力,为开发新型R.anatipestifer减毒活疫苗奠定基础。采用P-BLAST在R.anatipestifer蛋白质组中搜寻与沙门菌crp基因相似的蛋白基因,发现R.anatipestifer CH-1株的B739-0373基因与沙门菌crp基因相似度为45%;将B739-0373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并回补到沙门菌Δcrp突变株中,利用麦芽糖-麦康凯培养基颜色反应对其糖代谢功能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该基因可完全回补沙门菌自身crp的缺失,推测R.anatipestifer CH-1株的B739-0373基因具有类似沙门菌crp基因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和自杀质粒,构建R.anatipestifer CH-1Δcrp突变株,比较野生及突变株的生长情况和毒力(包括黏附率、侵染率、LD_(50)、在雏鸭肝脑中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crp基因的缺失使菌株生长变得缓慢,黏附力(P0.01)和侵染力(P0.001)显著下降,对雏鸭的半数致死量(LD_(50))显著提高,在雏鸭肝脏、脑中定殖能力也显著下降(P0.01);在CH-1Δcrp突变株免疫雏鸭后7,14,21 d,检测雏鸭血清中IgG水平,并以R.anatipestifer野生株对免疫后的雏鸭进行肌注攻毒,观察其临床症状和免疫保护率,发现Δcrp突变株能刺激雏鸭产生高水平的IgG抗体(P0.01),对雏鸭的免疫保护率为100%。综上表明, B739-0373基因鉴定为R.anatipestifer CH-1株的类似crp基因,可全局调控该菌株的生长和毒力;安全剂量的CH-1Δcrp突变株可诱导雏鸭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效力,可作为新型减毒活疫苗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血清D群3个血清型FliC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肠炎沙门菌与鸡伤寒沙门菌完全相同,二者与鸡白痢沙门菌存在第91位氨基酸位点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肠炎沙门菌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突变对鞭毛形态、细菌运动性和小鼠体内定植能力的影响。运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删除肠炎沙门菌CICC10467 fliC基因,构建系列反式回补突变株,通过体外生长特性试验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各菌株生长和FliC蛋白表达情况,运动性试验分析各菌株在半固体琼脂中的泳动能力,电子显微镜观察各菌株鞭毛形态,细胞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细胞黏附和入侵能力,动物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组织侵染能力。结果表明,fliC基因缺失株及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的体外生长能力无显著差异(P ≥ 0.05)。fli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不表达鞭毛蛋白,各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鞭毛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FliC蛋白R91S突变导致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由超螺旋形态转变为钝直、柔韧度减弱,运动性显著降低(P<0.000 1),对RAW264.7和HCT116细胞的黏附入侵能力显著下降(P<0.001),对BALB/c小鼠的器官侵染能力显著减弱(P<0.001)。综上表明,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对维持细菌运动性至关重要,第91位精氨酸突变能够显著改变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减弱肠炎沙门菌在小鼠体内定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谷氨酸转运蛋白GltS编码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PEC CE129(WT)株gltS基因缺失株CE129ΔgltS(KO)和基因回补株CE129ΔgltS/gltS (RS),并均经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gltS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均正确构建。通过连续10 h测定各菌株OD600nm值绘制WT、KO、RS菌株的生长曲线,利用梅里埃自动生化鉴定系统测定3株菌的生化特性;利用K-B纸片法检测3株菌对8类16种药物的敏感性;利用半固体培养基检测3株菌的运动能力。结果显示,3株菌的生长特性、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运动能力均无明显差异。利用细菌平板计数法计算检测WT与KO菌株的体外竞争指数(CI),分析KO菌株是否致弱。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3株菌的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并利用刚果红琼脂板及含荧光增白剂的琼脂板分别检测菌株BF中curli菌毛及纤维素的形成情况。结果显示,WT与KO菌株的体外CI为0.32,表明KO菌株轻度致弱。BF形成能力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WT、RS菌株,KO菌株BF的形成能力极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析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作为饲用微生态制剂对仔猪促生长与抵抗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作用。将该重组菌连续饲喂28日龄断乳仔猪21 d,并设立空菌组、对照组以及抗生素组。第21天时对断乳仔猪连续口服感染猪霍乱沙门菌3 d,并设置7 d的观察期;仔猪感染后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肠黏液及肠组织。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与免疫器官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后,相对于对照组,重组菌组仔猪日增重提高,腹泻率降低;重组菌组仔猪血液中IgG以及肠黏液中IL-4、sIgA的量极显著提高(P<0.01),IL-2、IL-12、IL-6的量显著降低(P<0.05);重组菌组仔猪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基因转录水平和TLR4、Myd88和MLCK的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仔猪肠道内猪霍乱沙门菌的数量极显著降低(P<0.01);重组菌组与抗生素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E/LR-CO21可以提高断乳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形态发育、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仔猪免受猪霍乱沙门菌的感染,表明重组菌作为微生态制剂替代断乳仔猪的饲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高登营  雷明刚 《中国畜牧兽医》2020,47(10):3114-3122
试验旨在研究高温环境对通城猪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及空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相似、100日龄、体重(45±5)kg的通城猪30头(母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头,分别为对照组和高温2、4、6、8、10 d处理组。试验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28±1)℃下适应性饲养7 d。从第8天开始,对照组仍于(28±1)℃饲养,高温组猪舍悬挂保温灯,迅速升温至(38±1)℃,饲养至相应天数屠宰采集样品,测定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空肠黏膜机械屏障和炎性因子相关mRNA表达水平,并对空肠组织进行HE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在高温第2天,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随后趋于稳定;高温各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T-AOC在高温第2、8天显著升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2 d)空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LN、CLDN5和CLDN7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骨架蛋白IQGAP1无显著变化(P>0.05);IQGAP2和IQGAP3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Rac1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Rac2和Rac3 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2 d)空肠黏膜HSP70表达量增高,黏膜结构破损并有炎症产生。综上,通城猪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应激调节能力,但高温环境会使其空肠屏障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6.
继发性IDD常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临床上仅表现猪禽发育不良、抵抗力低下、对特定疫苗无免疫反应,易反复感染、多重感染且治疗效果不佳,但其威胁是存在着机会性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猪禽继发性IDD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感染、淋巴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毒药物、某些抗茵药物及应激则是重要因素。而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又是最重要、最常见、最严重的因素。专家指出,一些病毒感染猪或禽后,虽然有些耐过不死,但却对免疫系统造成了程度不同的损伤,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免疫缺陷。病毒对肌体的免疫损伤主要表现在干扰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提呈;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的功能及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灭菌能力;通过干扰淋巴因子的生成、淋巴介导信号和淋巴因子效应功能而抑制淋巴因子的作用,通过干扰抗体反应功能和补体反应功能而逃避体液免疫反应对其作用,从而使接种疫苗效果甚微或无效,导致免疫防疫无法实现,例如患猪因免疫缺陷可继发其他疾病,猪瘟的继发感染是造成乳猪和保育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继发Ⅱ型环状病毒感染是造成保育后期猪至生长前期猪(7周龄~13周龄)死亡率升高的原因。Ⅱ型环状病毒也是中大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之一;猪副嗜血杆菌的继发感染,是造成10周龄以前的小猪死亡率升高最重要的细菌性致病因子,而猪副嗜血杆菌的严重感染又成为蓝耳病存在的“指示病”。进而加重病情,使死亡率明显上升,因此,猪继发性IDD可造成养殖企业(户)损失惨重。及时、准确首诊和防制猪、禽病毒性传染病,以防止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已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中就猪、禽继发性免疫缺陷病(IDD)降低猪禽免疫功能,抑制特定疫?  相似文献   

17.
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能引起家禽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滑膜炎、蛋壳顶端异常及生长迟缓等,给全球家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MS无细胞壁,只有1个血清型,分离培养要求苛刻,基因组较细菌小,有极强抗原变异能力,表面膜蛋白与其免疫应答和细胞黏附等有关。MS具有宿主特异性,主要侵害幼龄鸡和火鸡,水平和垂直均可传播,呈世界性分布。MS通过膜蛋白黏附宿主细胞、释放有毒产物、免疫逃避、掠取营养成分等,从而导致宿主细胞损伤或死亡。MS灭活苗安全性和保护率高,能阻止其在气囊和气管定植;活疫苗无法保护已感染鸡群,接种后会诱发鸡群发病或加重症状;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性高、易量产,将是未来MS疫苗研发方向。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药物联合疫苗免疫防控效果最好,不同国家和地区MS耐药性存在差异。针对MS防治存在的问题,开发能突破母源抗体和抗生素干扰的新型高效疫苗、抗生素替代品,将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作者介绍了MS的病原学特性、流行特点、国内外流行现状、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致病机制,重点阐述了MS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最后对该病防治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围绕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感染优化制备禁食初乳(Colostrum-Deprived Piglet,CD Piglet)仔猪,并构建Gps感染相关表型组。对同一家系的2头母猪经同一头公猪精液配种后,从2窝中选取体重相近的15头1日龄杜×长×大新生仔猪制备CD仔猪模型。攻毒前记录仔猪饲喂数据,并对Gps及其他易混合感染病原进行鉴定。30日龄实施攻毒,实验组(n=6)经气管接种2×108 CFU细菌,对照组(n=3)注射等体积TSB培养基。攻毒前后,采集CD仔猪基础生长数据、血液参数及体温数据;攻毒后记录仔猪临床症状;剖检后对肺脏等关键组织进行Gps分菌鉴定和病理分析;qRT-PCR法检测肺脏等4个组织中细胞因子和肝脏、肺脏中急性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攻毒前CD仔猪成活率达100%,各项基础指标正常;Gps感染后格拉瑟氏病症状明显。本研究建立了Gps感染的综合症状评分体系,并能够较好区分出轻重症感染猪。结合体温数据、血液参数、细胞因子和急性期蛋白检测,最终将综合症状评分、感染后体温上升至41℃以上、11项核心血液参数(MON%、MO...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阐明引起河南漯河某规模化猪场仔猪呼吸道症状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无菌采集发病仔猪的口鼻拭子及病死猪的胸腔积液及肺脏、肝脏、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病原的PCR检测,并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卫星试验、16S rDNA基因PCR扩增、系统进化树构建、多重PCR鉴定分离菌的血清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等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 在含有V因子的BHI固体平板上生长出圆形、表面光滑湿润、无色透明的微小菌落,在不含V因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分离菌株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阴性菌,多呈单个存在的球杆、长杆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物周围形成典型的"卫星菌落";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97%,亚型鉴定结果判定分离菌为Hps血清4型;将分离的Hps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可导致感染小鼠多个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以肺脏最为明显;高剂量感染可导致小鼠死亡。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具有较强抗性,合理用药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试验成功分离出1株血清4型Hps,可致感染小鼠多个器官不同程度出血,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研究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1株利用乳酸的猪源丁酸梭菌的基因组信息。【方法】 采用厌氧培养法, 通过乳酸分解培养基(LADM)初筛、梭菌增殖培养基(RCM)复筛, 从饲喂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利用乳酸快、丁酸转化率高的菌株, 对所筛选的菌株进行形态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乳酸转化特性试验、基因组重测序和框架图测序, 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分离得到1株分离菌LY33, 基于形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丁酸梭菌。菌株LY33对乳酸具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在生长第6天可将66 mmol的乳酸基本转化完全, 生成17 mmol左右的丁酸。LY33菌株的重测序表明, 其编码基因整体变异较小, 与参考基因组相比, LY33菌株全基因组杂合比率为0.02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变异总数21 590个(占整个基因组0.4666%), 插入缺失(InDel)突变总和594个(占0.0128%), 不存在拷贝数变异(CNV), 结构变异(SV)注释的变异总数103个(占0.0003%)。突变基因主要为与菌株生长、能量代谢调节、维生素合成(特别是生物素)有关的基因, 分布于2条染色体的多条序列上。LY33菌株框架图测序及其编码基因蛋白的功能注释表明, 其基因组序列长度4 627 127 bp, GC含量28.60%, 含有4 171个基因, 编码区总长度占比84.12%, 参与了糖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和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等多种代谢途径转化过程, 基因组中抗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杆菌肽、VanI糖肽抗性基因个数较多。【结论】 本研究从饲喂4%乳酸菌发酵饲料的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利用乳酸快、丁酸转化率高的LY33菌株, 经鉴定为丁酸梭菌, 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可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用于微生态制剂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