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综合运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可在培养基内添加2.0%的糖蜜作为碳源,发酵培养64 h时L-乳酸的产量达到平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其他固态发酵工艺条件,最终确定影响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料水比发酵温度初始p H值接种量,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2%,料水比1:0.6,发酵温度42℃,初始p H值6。在最佳优化条件下,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稳定性,L-乳酸产量最高可达32.1 mg/g,比单因素试验中最高值(20.8 mg/g)提高54.33%,同时比正交试验最高值(30.0 mg/g)提高7%。研究确定了豆粕经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产L-乳酸的最佳条件,显著提高了L-乳酸的产量,为进一步探讨L-乳酸的固态发酵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饲料工业》2020,(1):40-46
研究旨在研制一种犊牛微生物发酵饲料,并确定其发酵培养条件。以前期试验筛选的益生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协同发酵菌株,选取麸皮、玉米粉、豆粕等为发酵饲料原辅料,采用DPS软件对原料进行均匀混料设计,通过对固体发酵条件下各菌株生长情况的测定,将高活菌数的菌株进行配伍组合,确定了其最佳组合及接种比例,通过测定发酵饲料中的活菌数β-葡聚糖,柠檬酸、多肽等营养活性物质的含量,结合DPS软件中的Topsis法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发酵组方以及发酵模式。结果表明,复合菌最佳配伍组合为酿酒酵母、东方伊萨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接种比例为2:3:1:1,优化的固态发酵配方为麸皮63.84%,玉米粉27.44%,豆粕6.41%,无机盐2.31%。结合发酵饲料的芳香气味,在先进行36 h有O_2发酵,再进行12 h无O_2发酵条件下,可使发酵产物活菌数达到5.3×10~(11)CFU/g,β-葡聚糖为10.515 mg/g,柠檬酸为164.508 mg/ml,多肽为160.55 mg/g,乳酸的含量为427.344μg/g。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复合菌发酵牛至粉,以期提升其营养品质。【方法】以牛至粉、玉米粉和豆粕粉为底物,以抑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依次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复合试验等方法对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牛至粉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发酵牛至粉的抑菌能力、pH、乳酸含量、抗氧化能力、蛋白含量和挥发油含量。【结果】发酵时间、发酵基质水分含量和乳酸菌接种量是影响发酵的主效应因素,优化后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底物组成比例为牛至粉:玉米粉:豆粕粉=4:1:5,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接种量均为5×106 CFU/g,乳酸菌接种量为1.87×107 CFU/g,发酵温度为25℃,发酵时间为130 h,水分含量46.7%。在此条件下,发酵牛至粉组合物对大肠杆菌抑菌率达99.98%。较未发酵牛至粉而言,发酵组合物pH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水溶蛋白和酸溶蛋白均显著提高(P<0.05),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的含量显著提高40%以上(P<0.05)。与未发酵牛至粉相比,发酵牛至粉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抑菌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牛至粉发酵工艺后,其有效成分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的含量均显著提高40%以上,且抑菌能力和营养品质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添加玉米粉、乳酸菌制剂和玉米粉+乳酸菌制剂对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6∶4)捆裹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设置对照、玉米粉(CF)、Sila-Max 200(S)和玉米粉+Sila-Max 200(CF+S)4个处理,在燕麦乳熟期、箭筈豌豆开花期刈割,捆裹青贮后第40,80和120d开包取样,测定青贮料的发酵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剂对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捆裹青贮品质影响非常显著。添加玉米粉显著提高了青贮料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同时其氨态氮、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在80d时为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72%,288.89%和91.49%。添加Sila-Max 200处理pH迅速下降,青贮80d后低至4.19,乳酸含量显著增加。复合添加效果最优,其pH在80d后较对照下降了9.96%,乳酸含量增加了219.61%,氨态氮含量显著下降;青贮120d后乳酸/乙酸为对照的2.5倍。综上所述,玉米粉和乳酸菌制剂组合添加能更好地改善燕麦与箭筈豌豆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5.
山竹岩黄芪青贮中优质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山竹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青贮饲料中分离到3株乳酸菌(HF84,HF69,HF49)。经传统鉴定方法及16SrRNA序列分析,菌株HF84为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菌株HF69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菌株HF49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乳酸菌均为同型发酵乳酸菌,蒙氏肠球菌在pH 3.0条件下不能生长,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在pH 3.0、温度5℃时及6.5%NaCl溶液中不能生长,植物乳杆菌均可在试验设定条件下生长。通过测定3株乳酸菌的生长曲线和产酸速率,菌株HF49生长速度快、产酸性能好,可作为制备乳酸菌青贮饲料添加剂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6.
以第二茬盛花期紫花苜蓿为青贮原料,分别添加0.005g/kg乳酸菌、0.005g/kg纤维素酶以及0.005g/kg乳酸菌+0.005g/kg纤维素酶,以无添加为对照,青贮60d后取样分析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并对苜蓿青贮品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可显著降低青贮pH值和乙酸含量,显著提高乳酸含量(P0.05)。乳酸菌+纤维素酶处理pH值(4.10)和乙酸含量(1.11%FW)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乳酸含量(2.84%FW)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弗氏评分最高(88分,优级)。纤维素酶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2.11%DM)、乳酸菌+纤维素酶处理中性洗涤纤维(51.30%DM)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1.02%DM)显著低于乳酸菌处理和对照(P0.05)。综上表明,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可改善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乳酸菌+纤维素酶组合改善效果最佳;使用纤维素酶可提高苜蓿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菌种发酵豆粕发酵指标,可以改进发酵豆粕工艺或选用合适类型的发酵豆粕。笔者分别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复合蛋白酶以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蛋白酶发酵豆粕,在3个周期内,每组分别测定发酵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酸溶蛋白含量、总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消化率、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含量、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提高粗蛋白含量最优,乳酸菌发酵豆粕产酸量最高,枯草芽孢杆菌和复合蛋白酶制剂提高酸溶蛋白含量作用明显,枯草芽孢杆菌和复合蛋白酶制剂发酵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豆粕蛋白质利用率和动物生产性能,分析了不同来源的蛋白酶对豆粕中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影响,将经过蛋白酶处理的豆粕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同等酶活的不同蛋白酶对豆粕中的抗原蛋白降解程度有较大差别。经过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选择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发酵方式,最终使得发酵豆粕乳酸含量达到2.76%,酸溶蛋白含量14.76%,大豆球蛋白含量降低至25.3 mg/g。  相似文献   

9.
以麸皮和豆渣为培养基质,利用中华根霉12~#固态发酵生产饲用复合酶,对粗酶浸提条件进行了研究。以产酶种类和酶活力为指标,确定了提取溶剂为生理盐水,浸提时间为4 h,浸提温度为40℃,摇床转速150 r/min。以生成的还原糖量为指标,进行了复合酶降解豆粕粉和玉米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40℃和pH值6.0条件下添加复合酶组的酶解还原糖得率均高于不加酶组,豆粕与复合酶液比例为14,酶解4 h时生成还原糖量最高;玉米粉与复合酶液比例为11,酶解6 h时生成还原糖量最高。试验结果表明,中华根霉12~#固态发酵生产的饲用复合酶可以用于降低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改善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定不同组分植物甾醇(甾醇A~E)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在含60 mL瘤胃培养液及600 mg全混合日粮的120 mL发酵瓶中分别添加0、2、6、12μg植物甾醇,39℃恒温培养24 h,于3、6、9、12、24 h读取产气量,发酵终止时测定产气量、底物降解率、氨态氮、微生物蛋白、pH值及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结果显示:添加的植物甾醇组分、浓度对体外发酵干物质降解率和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P0.05),组分对氨态氮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甾醇浓度对乳酸、菌体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pH值、总产气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组分与浓度在体外发酵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菌体蛋白和乙酸/丙酸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发酵结束后,浓度为0.03μg/mL的B甾醇组累积产气量与丙酸浓度最高,乳酸浓度最低,B组平均氨态氮含量最低,浓度为0.03μg/mL分组的平均干物质降解率、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最高。提示: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植物甾醇,可以促进瘤胃发酵,改善瘤胃功能,添加甾醇B,添加浓度为0.03μg/mL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ZENC是一类酯水解酶,可水解玉米赤霉烯酮12-C的酯键,破坏玉米赤霉烯酮的结构,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索ZENC对麸皮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当pH为6.5、含水量为50%、处理时间为24 h时,毒素降解率达到87.29%。在乳酸菌的麸皮发酵中,ZENC与植物乳杆菌菌粉复合使用效果好于与植物乳杆菌发酵液的联用,麸皮发酵48 h后,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最高可达53.4%。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青贮袋阻氧能力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将青贮饲料分别装在氧气透过量为2962.41、70.25、64.36、6.03cm^3/(m^2·24h·0.1MPa)4种青贮袋内(PE-50、SSOB-50、PAOB-50、EVOHOB-50),在30d和60d后进行取样检测,对其发酵品质、主要微生物和有氧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时间与青贮袋阻氧能力的交互作用对pH、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干物质损失、乳酸、乙酸、NH3-N含量及酵母菌数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增加青贮袋的阻氧能力可有效提高青贮玉米品质,延长有氧稳定时间。在发酵60d时,EVOH青贮袋内酵母菌数量最少,降至1.81lgcfu/gFW,pH最低,为3.74,有氧稳定时间显著高于尼龙和聚乙烯青贮袋,达到297h。综上,选用EVOH青贮袋贮存的青贮玉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快速鉴定病原菌,较传统病原分离鉴定方法具有明显优势。针对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这两个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目前还没有标准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可供参考。为建立布鲁氏菌和牛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快速诊断动物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利用布鲁氏菌探针Bru-996和结核分枝杆菌探针MTB770,通过优化杂交温度、杂交时间和样品处理等关键条件,确定最佳检测程序;根据已知背景的菌株和临床样品,对Bru-996和MTB770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荧光复位杂交诊断方法。结果显示:反应条件优化后,该方法可在4h内完成布鲁氏菌检测;荧光标记Bru-996探针与布鲁氏菌待检菌株的杂交结果均为阳性,而与结核分枝杆菌、禽结核分枝杆菌和大肠杆菌杂交结果均为阴性,并从5个已知背景的组织病料中成功检出布鲁氏菌。牛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则需要6~8h,杂交前必须对样品用二甲苯和溶菌酶进行处理;MTB770探针可特异性识别并能从牛肺部结节中检出牛结核分枝杆菌。结果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快速、简便,而且Bru-996和MTB770探针分别在布鲁氏菌和牛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替代传统的病原分离鉴定,作为动物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的实验室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山东省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情况, 2017年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1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株,并对其血凝素(H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将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分离的16株病毒之间H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2%~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3.6%~100.0%。系统进化树显示,16株病毒均属于H9.4.2.5分支,表明H9.4.2.5分支毒株仍是山东省H9N2亚型AIV主要流行株。重要氨基酸位点研究显示,16株病毒的HA蛋白的裂解位点仍是K/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的特征;16株病毒的234受体结合位点多为L,除198位受体结合位点存在变异外,其他受体结合位点均保守;16株病毒的潜在糖基化位点有7个~8个,其中7个位点较保守,而218位糖基化位点均缺失,其中3株病毒分别在145位、206位和285位新增糖基化位点。总之,山东省分离的H9N2亚型AIV在分子生物学上发生了部分新的遗传进化,但与临床上病毒的致病性与流行规律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干基发酵豆粕和湿基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和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质量为3.6~4.2 g的凡纳滨对虾9990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550尾,分别饲喂添加6%去皮豆粕(DSM)、4%干发酵豆粕(DFSM)、7%湿发酵豆粕(WFSM)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73 d的养殖试验,然后对生长情况、存活率、转氨酶和免疫相关酶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两组之间终末均重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分别显著高于去皮豆粕组2.74、4.14 g(P <0.05);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 <0.05),其中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去皮豆粕组96.03%、0.38%/d;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组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高于去皮豆粕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干发酵豆粕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及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去皮豆粕组,低于湿发酵豆粕组,但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综上所述,在本次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能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及抗氧化活性,而且湿基发酵豆粕应用效果优于干发酵豆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评估犊牛生产系统和断奶后管理对其生长性能和胴体特征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个生产系统(在玉米秸秆上饲养和在干燥环境饲养),两个断奶后的管理(直接育肥和采用生长-育肥两阶段饲养)。结果显示:与冬季在干燥环境饲养的牛相比,冬季在玉米秸秆上过冬的犊牛初始体重较轻(P <0.05)。同时,冬季在干燥环境下饲养的犊牛较在玉米秸秆上过冬的犊牛日增重显著提高(P <0.05)。前期在玉米秸秆上过冬的犊牛在生长-育肥期的初始体重显著低于在干燥环境饲养犊牛(P <0.05)。但在玉米秸秆上过冬的犊牛较干燥环境饲养的犊牛存在代偿性反应特征,表现为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显著提高(P <0.05)。在评价断奶后管理对生长性能的影响时,生长-育肥期犊牛较育肥期犊牛初始体重、末重和干物质摄入量显著提高(P <0.05)。但与生长-育肥期犊牛相比,育肥期犊牛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显著提高(P <0.05)。断奶后的管理和生产体系对大理石纹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效应(P <0.05)。在玉米秸秆上过冬的生长-育肥组较其他组显著提高了大理石纹评分(P <0.05)。结论:与断奶后直接饲喂育肥期饲料的犊牛相比,采用生长-育肥两阶段饲喂方式的犊牛胴体重量显著提高。然而,直接饲喂育肥料的犊牛饲料报酬和日增重均提高,两阶段饲喂方式的犊牛在经济收益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2018年7月20日,山东省泰安市某猪场新购仔猪发生以腹泻、消瘦、贫血、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6.80%(67/250)和19.20%(48/250),病死率达71.64%(48/67)。剖检发现,病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外膜、胸膜、肠系膜、脑膜以及肝、脾表面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脾肿大。取病猪肝脏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和PCR检测,发现分离株与副猪嗜血杆菌NCTC4557株同源性为99.00%;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4型。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头孢噻呋、恩诺沙星、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随采用饲料内拌入5.00%的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对病猪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进行治疗,同时对猪舍内外进行喷洒消毒,疫情因此得到有效控制。由此提示,猪场应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合理实施疫苗免疫等措施预防该病发生;一旦确诊疫情,要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其活菌数为1.0×10^9CFU/mL,在配合饲料中分别按0(对照组)、10、20、30和40mL/kg的添加量添加,配制5种试验饲料,经混合放置9~12h后,投喂初始体重为(15.36±0.19)g的仿刺参30d。试验用仿刺参饲养在25L的塑料箱中,每箱中放置仿刺参10头,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箱仿刺参。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10、2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30、4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出现个体吐脏现象,吐脏率分别为13.33%、26.67%,微生态制剂的有益效果明显减弱。2)仿刺参消化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峰值分别出现在添加量为20、20、30mL/kg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的4个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而溶菌酶(LZM)活性则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添加量为30mL/kg时达到最高。由试验结果可知,当饲料中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不超过30mL/kg时,可有效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消化,提高仿刺参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猪圆环病毒3型(PCV3)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PCV3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反应体系和条件优化,建立了特异性检测PCV3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检测方法在4.78×10~1拷贝/μL~4.78×10~9拷贝/μL质粒标准品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其与多种常见猪病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敏感性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敏感性较高;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3%,重复性良好。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CV3的检出率高于常规PCR方法,并且PCV3阳性样品多存在混合感染情况。该方法的建立为PCV3的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妊娠后期及哺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纤维产品对母猪生产性能和粪便的影响,试验选取48头分娩日期相近的3~6胎妊娠后期母猪(长×大),按胎次、体重、膘情随机分成2组,每组24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的纤维产品。试验期为母猪产前30d到断奶后发情。结果表明:本次试验未观测到添加1%纤维产品组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和平均窝产活仔数有提高的趋势,但平均断奶重和日增重有提高,其中断奶重提高5%,日增重提高4.74%。添加纤维产品可有效降低便秘程度,其中在分娩至断奶,断奶到发情阶段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便秘评分分别提高7.75%和28.81%。另外添加纤维还可缩短产程,减少母猪产后缺乳、发热和难产的发生率,均降低4.17%。由此可见,母猪产前30d到哺乳期饲粮中添加1%的纤维产品,能够有效改善母猪便秘,缓解母猪无乳综合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