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调查发现大多数品种在孵化时或多或少有逆出蚕发生,但蚁蚕孵化逆出现象在品种间差异明显,初步发现夏秋用品种夏芳×秋白较易出现逆出蚕,并在2种温、湿催青条件下无明显差异,认为其品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发生“带帽蚕”的探讨山东青州市丝绸公司唐宗展当前,蚕种孵化时发生带帽蚕(逆出蚕)的问题,学术界有的认为与蚕品种性状有关,有的认为与上一代的体质有关。而我们认为与催青中的湿度、尤其是催青后期的湿度关系极大。因为蚕卵脱离母体后,靠自身的营养和水分维持生...  相似文献   

3.
控制sch单养雄蚕品种雌雄蚕孵出比例的催青处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萍  鲁成  朱勇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1):31-34
研究结果表明 :在RH 6 0 %状态下 ,控制性比的温度和下限时间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控制性比的高温处理适于干燥状态下进行 ;处理后雌蚕孵化整齐度明显低于雄蚕孵化整齐度 ,雌雄蚕孵化整齐度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尤以雌蚕更为明显。由此提出了在RH 6 0 %状态下sch单养雄蚕品种控制性比的起点温度及温度、时间范围。认为高温催青用下限温度配合 1日收蚁法效果好 ,高温处理以后的胚胎适于在RH 80 %~ 85 %的湿度中保护  相似文献   

4.
家蚕催青温湿度控制性别性状的遗传与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潘庆中等首次报导家蚕品种Sch具有催青温湿度敏感,能够抑制杂交一代雌蚕孵化的性能。在25C相对湿度(RH)80%催青,蚕卵孵化率87%;在30C、RH60%催青孵化率5.7%。杂交新一代新九()×Sch(),(用30C、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掌握几对现行家蚕品种催青的发育积温,尤其是华康系列蚕品种催青积温规律,通过调查标准法催青下自起点胚胎至点青期(5%左右点青卵)的时间,计算各品种发育有效积温发现:华康2号所需催青积温与菁松×皓月基本一致,华康3号所需催青积温明显高于菁松×皓月,两广二号所需催青积温低于菁松×皓月,且原种表现与一代杂交种表现基本一致。因此根据不同品种的催青积温要求制订相应的催青标准,华康3号需采取适当偏高温度催青,从而达到使其按时齐一孵化、蚁体强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不同的浸酸时间和盐酸刺激量处理,调查桂蚕N2原种催青蚕卵发育情况、蚕种孵化成绩,找出该品种冷藏浸酸种浸酸的适浸范围。根据催青的发育情况及蚕种孵化调查成绩得出,桂蚕N2原种在标准的盐酸液温47.8℃(118°F)、比重1.092~1.093条件下,中系品种NC9C×NC99R、NC99R×NC9C适宜的浸酸时间范围为5′00″~5′30″;日系品种NJ7×NJZ、NJZ×NJ7适宜的浸酸时间范围为5′45″~6′15″。  相似文献   

7.
利用sch基因具有胚胎期高温致死的特性,将伴性赤蚁(sch)导入实用品种中可实现专养雄蚕。通过常规和高温干燥催青处理sch雄蚕品种,找出降低雌蚕比率的有效途径,并对其孵化率进行t检验。得出结论:sch雄蚕品种在33℃、RH60%下雄蚕孵化率达到91.12%,雌蚕比率基本得到控制,雄蚕孵化率与常规催青技术处理sch雄蚕品种的雌雄实用孵化有一定的差异,经t检验中系差异显著,日系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根据两日的雌蚕比率不同,提出采用一日收蚁法技术提高sch雄蚕品种的雄蚕率。  相似文献   

8.
朱琴 《四川蚕业》2015,(2):10-11
蚕品种资源保存无论春用还是夏秋用品种,多年来以春制越年方式为主,但是连续采用该保存方式后,部分夏秋用品种出现死卵发生较高现象,使家蚕品种品质和种性维持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调查"台7"、"台11"入库前后到催青各时期死卵数量及孵化率,分析死卵发生原因,提出防止死卵发生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家蚕种质资源质量、维持夏秋用家蚕品种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本市有蚕农反映蚕种孵化率不高 ,并有逆出或不出现象 ,尤其是秋蚕。他们认为是蚕种质量不好。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除在蚕种催青中进行种质调查外 ,发种后对有关乡镇各批次蚕种的补催青及孵化率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其结果表明 ,绝大部分小蚕共育室的补催青等工作做得比较好 ,各批次蚕种一日孵化率均达到 95% ,高的共育室达98%以上 ;但是也发现少数蚕农对蚕种补催青工作不够重视 ,从而影响了蚕种的孵化。1 影响蚕种孵化率的原因1.1 领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1 领种时装得太多 一只领种框或黑布袋装50 0张以上 ,多的甚至达 80 0张…  相似文献   

10.
张月鹏 《中国蚕业》2003,24(4):73-73
最近两年本场安排了晚秋丝茧育生产,其散卵普通种的催青方法与原种相同,为了达到一日收蚁足量而适当提高了催青积温。收蚁当日凌晨散卵从黑暗室取出发种时,已有部分孵化的苗蚁,然后从散卵盒中倒出散卵及苗蚁一起感光,收蚁时发现有逆出蚁发生,且两年晚秋都有发生。而平附原种在类似的情况下,从未明显发生过逆出蚁。这种逆出蚁(俗称戴帽子蚕)外观上看,蚁蚕腹部和尾部在卵壳外,而头胸部在卵壳内,顶着卵壳无法脱落,因无法食桑而死亡。为此,笔者对逆出蚁的发生进行初步试验性调查。  相似文献   

11.
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在春、夏、秋不同环境条件下,经严格的后代选择,育成抗逆性强.老熟、眠起齐一的中系蚕品种泰、丰和日系蚕品种晚、晖,其组配成四元杂交种菜·丰×晓·晖,经过多次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该四元杂交种产茧量比对照种菁松×皓月提高6%,产值提高6%~9%,茧丝长1400m,解舒率77%,净度95分,同时具有制种容易的特点,是一个优良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2.
野蚕越冬卵的孵化和年发生代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证实(1980—1984年),嘉湖平原野蚕年发生三代.越冬卵始孵期为四月中旬,盛期为六月中旬.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人一直误认为四月中旬发生的野蚕是第一代,六月下旬发生的为“第二代”,事实上都是越冬卵孵化的幼虫.均为第一代.经测定,四月下旬越冬卵孵化率为0.15%,5月下旬为7.9%,6日20日为91%.本区野蚕产越冬卵最的早在9月17日,高峰期在11月上旬.结束期在12月14日,越冬卵产出越早,翌年卵孵期也早,孵化的早和迟之间可相差122天.野蚕越冬卵翌年孵化期长的原因.与秋冬产卵期长及桑园生态环境复杂有关.据室内4月24日越冬卵孵化的幼虫连续饲养,到第三代卵期恰与室外第二代卵期相重叠,说明自然界发生第四代是可能的,但真正存活率在1%以下.在防治措施上,以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6月15—20日)施用0.1%敌敌畏.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3.
人工饲料中脱脂大豆粉的精制度对小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精制程度不同,色泽自淡褐至白色,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2.4%(A)、48.9%(B)、54.2%(C)和65.8%(D)的4种脱脂大豆料,配制成人工饲料饲养小蚕。收蚁后24小时疏毛率分别为52.1%、88.0%、100%和98.5%;收蚁后第10日体重分别为0.204、0.245、0.274和0.209克,第10日的存活率、三眠与四龄起蚕占蚕百分率均以含C饲料为最高,分别为96.1%和68.8%,而以含A饲料为最低,仅为54.4%和38.9%。结果说明小蚕饲料用大豆粉以精制程度适中的淡黄白色C为最好。A经甲醇、乙醇或水抽提后,蚕的疏毛率、存活率和生长发育速度均得到显著改善,其3种抽提物均对小蚕的取食和生长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蚕种催青智能测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蚕种催青过程中,催青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需进行严格控制.温、湿度控制的精度决定了催青质量的好坏,进而直接影响着蚕农的收入和出口创汇.蚕种催青智能测控系统能同时对多个蚕种催青室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计算处理,并按催青工艺参数要求对各室温、湿度进行自动控制,满足蚕种催青的技术要点,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催青技术.本文论述系统的组成,实现系统功能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等.  相似文献   

15.
家蚕春秋兼用品种“明·丰×春·玉”的育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利用杂交育种及多元杂交种选配技术,育成了优质、高产、易繁的春秋兼用家蚕新品种明.丰×春.玉。经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好养,茧形大,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5龄1日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提高5.22%、11.26%、7.72%,解舒丝长、洁净、鲜毛茧出丝率优于对照,蚕种繁育性能优良。2007年该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用过氧化氢提高催青期水处理蚕卵的孵化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林川 《蚕业科学》2004,30(4):440-442
催青期水处理蚕卵孵化率下降的程度与水处理的时期先后、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密切相关。水处理降低蚕卵孵化率是由于水的溶解氧不能满足蚕卵的呼吸需要 ,而在水中添加H2 O2 后 ,H2 O2 不仅可自发分解产生O2 ,且可以被蚕卵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产生O2 ,从而使水中的O2 含量增加 ,显著提高水处理蚕卵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17.
At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25 degrees C and relative humidity (RH) of 84%, the average pre-oviposition period of Hyalomma lusitanicum was 47 days, the oviposition lasted an average of 26 days and the total egg production was an average of 6320 per female. At 16 degrees C the females did not lay eggs at all, but those which survived for 1 year and were transferred thereafter to 25 degrees C and 84% RH laid viable eggs. At 35 degrees C, the oviposition was identical at all levels of RH tested (25, 62 and 93%). At 25 degrees C, the pre-oviposition period was shorter at 93% RH, and the number of eggs laid was fewer at 25% RH. The eggs hatched in 32-40 days, the hatching percentage being lower in batches of eggs laid at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oviposition period. The larval and nymphal moultings were not influenced by the type of host.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the pre-moult period became shorter. The engorged larvae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low RH than the engorged nymphs, whose moulting percentage was always greater than 72 in all regimes.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had a favourable effect on the survival of unfed nymphs. The female-to-male ratio was 1:2. Hyalomma lusitanicum always behaved as a 3-host tick. The adults did not engorge on rabbits. The female ticks engorged on calves weighed an average 543 mg. Ticks maintained at 25 degrees C and 84% RH and engorged on calves completed the life cycle in 138-196 days, which does not include the period of chitinization of about 30 days. More than half of this period was spent in egg laying and hatching.  相似文献   

18.
家蚕的半活化胚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滞育是家蚕的生理现象 ,家蚕滞育卵的活化处理是养蚕生产上重要的技术操作。研究了家蚕盐酸处理卵、复式冷藏卵和长期保存卵的胚胎活化过程 ,认为家蚕胚胎除滞育态和活化态以外 ,还存在半活化状态。半活化胚胎的形态与萌动期 (乙 1)至反转期 (己 1)的活化胚相似 ,但胚胎整体发育不平衡 ,后部发育慢于前部 ,在 2 5℃、RH 75 %~ 85 %催青环境中的发育速度明显慢于活化胚 ,而越接近反转期发育速度越接近活化胚。同一群体内出现的半活化胚胎之间发育比较整齐 ,而不同群体的半活化胚胎之间发育有一定差异。活化刺激量越大 ,出现的半活化胚胎发育越快。探讨了半活化胚胎产生的机理以及对蚕种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徐杰  陈灵方 《蚕桑通报》2000,31(2):9-12
通过对现行10对主要蚕品种冷藏浸液蚕种采用常温浸酸的试验,得出在春制春、夏秋用蚕种采用常温浸酸法浸酸都可获得较高的实用孵化率的结果,可供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