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9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试验方法对不同间隙尺寸的水翼叶顶旋涡空化流动进行研究.试验在闭式空化水洞中进行,应用高速全流场显示技术对旋涡空化形态进行观测,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结果进行处理,并对比分析间隙尺寸分别为0.5和2.0 mm的2种工况下间隙空化流动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空化数的减小,叶顶空化流动可以分为涡空化初生阶段、间隙内部附着空化发展阶段和剪切层空化发展阶段3个典型阶段;在涡空化初生阶段,大间隙工况下涡空化沿流动方向延伸距离大于小间隙工况;在间隙内部附着空化发展阶段,随着空化数的降低,大间隙工况下附着空化的初生和发展均领先于小间隙工况;在剪切层空化发展阶段,大间隙工况下剪切层空化形态趋于稳定时对应的空化数大于小间隙工况,并且其向下游延伸距离大于小间隙工况.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黄原胶对杀菌剂在靶标作物上行为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无降水和模拟降水条件下研究比较了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黄原胶对多菌灵和三唑酮在小麦叶片上的沉积量和耐雨水冲刷能力,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这两种助剂对多菌灵和三唑酮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聚醚聚酯有机硅2230或黄原胶均可提高多菌灵和三唑酮在小麦植株上的沉积量,聚醚聚酯有机硅2230浓度为1.0 mL/L时两种杀菌剂在叶片中的沉积量最高,而黄原胶的最佳用量为20 mg/L。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加入黄原胶或聚醚聚酯有机硅2230可增强多菌灵和三唑酮耐雨水冲刷能力,提高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模拟降水2 h,黄原胶浓度为10 mg/L时,多菌灵和三唑酮的淋失率分别从74.26%和81.57%降低到16.0%和28.25%,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从29.68%和26.39%提高到63.45%和60.98%;添加聚醚聚酯有机硅2230浓度为1 mL/L时,多菌灵和三唑酮的淋失率分别为49.38%和54.67%,防治效果达52.77%和47.83%;但模拟降水6 h时,即使添加助剂多菌灵和三唑酮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也较低。  相似文献   
73.
轮耕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提高水氮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还田对2015-2017年2个生长季冬小麦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S)和秸秆不还田(NS);副区分别为深耕(DT)、轮耕(RT)和免耕(NT)处理。结果表明:S处理较NS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旗叶SPAD和光合速率,提高成熟期植株生物量,但产量增加不显著。RT处理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较DT处理分别显著增产4.88%和9.05%,2016-2017年较NT处理显著增产3.64%。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S+RT处理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较NS+D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8.68%和16.98%。S处理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RT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及其利用效率。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R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NT处理分别提高8.45%和8.92%,2015-2016年较DT处理提高5.24%;2016-2017年RT处理氮肥偏生产力较NT和D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68%和9.16%;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NT和D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0.60%和4.78%。S+RT处理花后SPAD下降幅度最小,花期和成熟期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NS+DT和S+DT相比分别平均提高了12.58%,8.53%,7.95%和4.11%,19.79%,11.44%。因此,秸秆还田配合轮耕措施是黄淮海南部较为适宜的节水省肥型冬小麦耕作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4.
恶性入侵植物刺苍耳浸出液对油麦菜种子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刺苍耳被我国列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在我国的伊犁河谷地区大规模侵入草原、农田、荒漠、森林生态系统,给当地的生态安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为了揭示刺苍耳在入侵地群落演替中的作用及恶性入侵的化学生态学机制,以刺苍耳整株的水提液对油麦菜种子进行处理,探讨刺苍耳水提液对油麦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刺苍耳水提液浓度的增加,受体植物油麦菜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均显著受到抑制,种子萌发进程也表现出显著的推迟现象。与对照相比,刺苍耳水提液在0.01 g/mL水平即可使油麦菜幼苗的根长受到显著抑制。随着刺苍耳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油麦菜幼苗的根长逐渐缩短,各处理组与对照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当浓度增至0.08 g/mL则表现为完全抑制效应。同时,随着刺苍耳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油麦菜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指数RI逐渐降低。在同一浸取液浓度下,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指数随萌发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刺苍耳植株水提液含有对油麦菜有害的化感物质,抑制其种子萌发和根的伸长生长。  相似文献   
75.
试验基于研究微生态制剂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效果设计。试验选取3种市售微生态制剂进行效果求证和比较,结果显示,仔猪日粮中添加派富和其它两种市售微生态制剂均有助于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但结果有较显著差异。综合比较,添加派富优于对照组和其它两种市售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76.
研究旨在对不同颗粒大小的土样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建模,以期得到土样制备时合适的土样颗粒大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笔者对过10、20、60、100目筛的土样进行高光谱数据测量,并对光谱数据进行反射率(R)、反射率一阶导数(R’)和反射率倒数对数[Log(1/R)]3种光谱数据变换,然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支持向量机法(SVM)和PLSR-SV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光谱反射率有明显影响,颗粒越小,土壤光谱反射率越高;运用PLSR-SVM建立的SOM估算模型比只利用PLSR或SVM建立的模型精度高;当土壤颗粒大小<0.25 mm时,对于SOM光谱估算模型精度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该试验为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制备土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7.
从鸡粪好氧堆肥的不同温度阶段中共分离筛选出6株菌株。把这6株菌株与EM菌剂进行组合设计,做鸡粪堆肥试验,通过对堆肥过程中的发酵指标测定,进行不同复合菌剂组合效率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组合菌剂无论是从分解蛋白能力还是从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保护环境,有益成分保留等方面都比单一菌剂的效果好得多,而其中又以本试验选择的组合菌剂1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8.
绿尾大蚕蛾形态及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绿尾大蚕蛾形态及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试验,并系统描述了各龄形态特征。幼虫共6龄,其喜食寄主为核桃和杏树。用核桃、海棠、柳树、杏树、樱桃喂饲,其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32,43,50,36.7,34.7d。  相似文献   
79.
试验旨在研究试验兔腹泻与粪便菌群之间的关系,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腹泻试验兔和健康试验兔的粪便菌群组成及丰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测得369 888条有效序列,得到1 738个OTUs,隶属于14个门、21个纲、53个目、97个科及217个属。腹泻晚期试验兔的粪便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丰富度显著下降(P<0.05)。腹泻粪便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颤螺目(Oscillospirales)、毛螺目(Lachnospirales)、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及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丰度明显下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及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明显升高。腹泻兔和健康兔粪便中有309个OTUs存在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80.
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用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的鉴别诊断。针对ASFV的B646L基因和HP-PRRSV的NSP2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对,经优化反应体系、反应程序等反应条件,建立一种基于探针技术的FQ-PCR方法,验证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对13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OIE检测方法(ASFV)及国标方法(HP-PRRSV)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成功建立的ASFV和HP-PRRSV二重FQ-PCR检测方法在10-1~105 copies/μL模板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ASFV和HP-PRRSV基因出现阳性扩增,但对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猪瘟(CSFV)、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经典株(VR2332株)、健康猪脾脏等7种病原核酸样品对照未出现扩增;批内、批间试验变异系数在0.53%~3.14%,重复性良好;对ASFV和HP-P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