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8篇
农学   6篇
  6篇
综合类   95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was used to detect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nine provenances, including 135 individuals. A total of 108 loci were amplified using 10 random primer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bands (PPB) among different provenances was evident, ranging from 27% to 54%. of which Honghuaerji provenance had the highest PPB and Kalunshan provenance had the lowest PPB.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1) at species level was 0.1581 and Nei's gene diversity (h) was 0.2393. Coefficient of gene differentiation (Gsr) calculated by Popgene was 0.3965,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jority of genetic variation (60.35%) was found within provenances. According to dendrogram among pinus sylvestriv provenances, nine provenanc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provenance areas. namely Daxing'an and Xiaoxing'an Mountains provenance area and Hulunbeier provenance area.  相似文献   
52.
以转TaLEA 11个株系及野生型对照小黑杨为试材,通过生长性状、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发现,在叶面积、气孔密度、叶片厚度等方面转基因XL11株系明显低于其他参试株系;角质层厚度、栅海比,气孔大小等方面 XL11株系显著高于其他参试株系。进而以XL11株系为材料,采用TAIL-PCR方法克隆插入位点的旁侧序列得到AP2/PthRAV(XM_0023114021)。荧光定量分析发现AP2/PthRAV的相对表达量在XL11株系中显著高于其他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平均值的7.78倍,初步认为该株系在生长及叶片解剖结构等性状的改变,可能与AP2/PthRAV上调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3.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变异及生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6个地点栽培的11个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及1个对照株系为材料,对2年生株系的树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在不同地点间、不同株系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株系×地点间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地点12个小黑杨转基因株系2年生树高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28~235 cm,地径变化范围为13~24 mm;不同地点参试株系树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9.84%~33.38%和24.21%~49.16%;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497~0.952,表明相同地点不同株系树高和地径差异较大,但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有利于株系选择。采用Tai模型对各株系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其中XL11株系为不稳定株系,其他11个为稳定性较强的株系。根据各株系的稳定性参数和树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效应值,预测了各株系的适生地区,其中XL9、XL1、XL14等3个株系在6个试验地点的生长量大、稳定性强,是6个试验点推广的首选株系。   相似文献   
54.
白桦半同胞子代生长及木材纤维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测定了同一白桦强化种子因中帽儿山、清源、桓仁、乌伊岭、小北湖、东方红和辉南8个种源的36个半同胞家系的树高、胸径两个生长性状和纤维长宽比、综纤维素量两个木材纤维性状,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以及在性状差异显著的基础上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将8个种源的白桦优树栽种于同一个种子园内,各优树间是开放性授粉,但白桦强化种子园子代受母本影响较大,各种源子代的树高、胸径、纤维长宽比和综纤维素含量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树高、胸径与经、纬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经度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纤维长宽比和综纤维素含量与纬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纤维长宽比和综纤维素含量与树高、胸径呈负相关。利用隶属函数法选择桓仁、东方红、清源种源为优良种源;选择18号、32号,06号、22号、26号、3‘4号、27号、13号、02号、10号、31号、04号、21号等家系为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以3株野生型白桦为母本、3株35S∷BpAP1转基因白桦及1株野生型白桦为父本进行杂交,调查杂种子代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特性,分析外源AP1基因在T1代白桦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分离规律。结果表明:BpAP1基因的插入对转基因植株的花粉活力略有影响,BpAP1基因可遗传给T1代的部分个体,遗传比例在36%~58%之间,经χ2检验,BpAP1基因的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遗传了BpAP1基因的白桦子代与父本一样仍然呈现出提前开花结实、明显矮化的特点,其1年生和2年生的高生长仅为野生型白桦杂种子代的44.19%和18.92%;T1代白桦存在2种完全不同的表型,据此能够简便快捷地判断出杂种子代是否携带有BpAP1基因。该研究证明了外源AP1基因可以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稳定地遗传给子代,获得的转基因白桦杂种子代能够提早开花结实,因此35S∷BpAP1转基因白桦可作为研究白桦性状遗传规律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56.
低温胁迫对白桦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白桦幼苗分别置于4℃和对照(23℃)的人工气候室中,分别在处理当天、4、7、10、14d时测定其高生长、叶片质膜透性、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效率(NPQ)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高生长基本停止,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14d时叶片变黄;相对电导率先升高后降低,最后恢复到对照水平;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qp和NPQ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Fv′/Fm′和NPQ则先降低后升高;qp表现为先降低后有升高,最后降低的波动形式。这些现象表明,4℃低温已造成了质膜可逆性的伤害和PSII原初光能转化受到抑制,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植物产生了适应性,抗寒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西伯利亚红松是材果兼优的珍贵树种,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境内的寒温带地区,种内变异丰富。开展不同种源引种试验,选出优良种源,为后期的大规模引种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依据该树种的种源区划,在主要种源区的7个采种点采集种子,育苗及造林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了7年生和9~18年生的树高,以及7、15和18年生的胸径,也调查了18年生时的保存率。针对调查的性状进行了种源间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分析,估算了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开展了性状与造林地的温度、降水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进行了不同种源树高生长曲线模型拟合分析等。【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差异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在17%~65%之间,大多在25%左右,树高性状变异系数基本呈现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各项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大多数在70%以上。当年高生长量与造林地的温度、降水相关分析表明:造林地的温度是影响高生长的主要因子,较高的年均温、3月及7月均温,不但促进西伯利亚红松当年高生长,尤其明显促进第2年的生长。树高曲线模型拟合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均表明:在引进的各西伯利亚红松种源中,托木斯克种源、乌兰乌德种...  相似文献   
58.
为了筛选耐苏打盐渍土的转基因杨树优良株系, 以苏打盐渍土的主要成分NaHCO3胁迫处理转TaLEA基因的山新杨各株系与对照(NT),测定不同株系的苗高和地径等生长性状,测定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等光合参数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实际光化学电子产量(ΦPSII)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利用染色法分别比较各株系的超氧离子和过氧化氢的累积情况,进而综合评价不同株系对NaHCO3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NaHCO3胁迫处理前、后各株系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发生明显分化,由处理前的差异不显著,到处理20 d后的显著,转基因株系的苗高、地径普遍较对照高,表现突出的是转基因株系SL2号,其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7.4%、15.7%;对照的盐害指数是转基因株系的3.3倍,并且转基因株系的平均存活率是对照的2.8倍。各转基因株系的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也较对照增强,Pn、Tr在胁迫20 d后转基因株系较对照分别高了237.38%、649.02%,Gs、Ci在胁迫15 d时转基因株系较对照分别高了119.05%、24.56%,其中SL2号转基因株系较对照分别提高150%、25.81%。各转基因株系的Fv/Fm平均为0.68,对照只有0.45,前者的qP和ΦPSII只略高于后者,后者的NPQ却是前者的6倍。转基因株系的超氧离子和过氧化氢累积量均少于对照。在相同的碱胁迫环境下,转基因山新杨,尤其是SL2,能保持较快的生长量、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低的ROS水平,初步选择其为耐苏打盐渍土的杨树转基因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59.
【目的】构建NaCl胁迫下柽柳根部cDNA文库,在盐胁迫下检测柽柳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基因的表达,探讨AQPs与柽柳耐盐性的关系。【方法】以0.4mol/LNaCl胁迫处理的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根部组织为试材,分别构建未经盐胁迫及胁迫24,48h的cDNA文库,并测定文库滴度。对从文库中获得的EST序列进行拼接,获得刚毛柽柳AQP(ThAQP)的单一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ThAQP基因在盐胁迫后的刚毛柽柳根和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NaCl胁迫0,24,48h3个文库的初始滴度分别为1.0×106,1.4×106和1.2×106pfu/mL,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0.8,0.9和0.85kb,平均重组率为98.2%。文库克隆随机测序获得了刚毛柽柳的7条ThAQP基因单一序列,这7条ThAQP基因分别与水通道蛋白的4个亚家族成员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根和叶中,这7条ThAQP基因表达对盐胁迫的响应不同,在根部ThAQP1~ThAQP4相对表达量增多,而其他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在叶部,ThAQP7在胁迫24h时相对表达量出现小幅度上升,而其他6条ThAQP的相对表达量则明显下降。【结论】ThAQP基因可能与柽柳抵御盐胁迫有关。  相似文献   
60.
根据西伯利亚蓼叶片cDNA文库中获得的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s,LEA)基因的部分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基因(LEA),命名为PsLEA(GenBank登录号:FJ478172)。该基因全长686bp,5'非翻译区为102bp,3'非翻译区为131bp,开放读码框为453bp,编码150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正常情况下PsLEA基因在西伯利亚蓼的叶、茎和地下茎中皆有表达,其中茎中表达量最高。3%NaHCO3诱导胁迫下,叶、茎、地下茎中PsLEA表达均受到影响且表达模式存在差异,说明PsLEA基因与西伯利亚蓼的耐盐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