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河岸农田防护林不仅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风沙危害,增加土壤肥力,调节气候,而且能提高作物产量,防护林带还可作为速生丰产林进行开发利用,经济效益突出,生态、经济“两大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42.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科学、准确,更能反映中药作用特点和体内过程。目前该法已经在人用中药药理研究中广泛应用,研究范围涉及抗菌、抗病毒、呼吸、免疫、消化、生殖等许多方面。本文就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的动物造模、给药方式、采血时间、血清处理、血清在体外反应体系中的添加量、对照组的设立几方面做一综述,旨在为兽用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分子印迹技术是发展高选择性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分子印迹技术获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近年来迅速成为生物、药物、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就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技术方案、固相萃取技术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方面做了综述,并对分子印迹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4.
东北是我国大豆主要生产基地,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东北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北至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南至辽宁省大连市都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发病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1/3左右,对大豆产量品质危害极大,推广种植抗大豆孢囊线虫大豆品种是抗御此病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研究鉴别东北各地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为各地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有重要意义。据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吉林省白城子农科所,辽宁省沈阳农大植保系等单位均采用Gollolen方法测定了东北三省63个土壤标样结果。  相似文献   
45.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黑龙江省目前除抚远、呼玛等5县未作调查外,其余各县、市均有大豆孢囊线虫病为害,而且仍有扩大蔓延趋势。根据为害程度,可将我省划分为三个为害区:1.西部重发生区。2.东部三江平原中等发生区。3.除上述两地区外均为轻发生区。 通过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初步明确菜豆、赤小豆、各种野生、半野生大豆等是大豆孢囊线虫的主要寄主;它完成一个世代有效积温为330℃—350℃左右,一年发生三代;孢囊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为0—25厘米占99.4%;在盐碱土和砂质土危害较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孢囊平均每年降低22.4%,而种植大豆后孢囊平均增长236.6%左右;种植抗病品种孢囊仅增加5—6.6%,种免疫材料孢囊则降低18.5%。 初步分析我国有1、3、4号小种,黑龙江以3号小种为优势小种;1976年以来,已选出19份高抗抗源,并从1978年以来杂交转育出黄种皮、百粒重15克以上新抗源;药剂防治,目前主要采用8%呋喃丹颗粒剂。 建议今后大力开展抗病育种及病原致病性变异;播前查囊指导药剂防治与轮作及生物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兽药残留快速筛选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兽药残留检测的种类、范围和样品量与日俱增,迫切需要开发更多简洁、快速、高灵敏度、高通量且低成本的残留快速筛选分析方法以满足需要。本文对兽药残留快速筛选分析方法中的免疫分析法、微生物学法、分子印迹技术、生物传感器法、超高压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7.
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茶条索稍紧,有毫香,带青气,滋味纯和;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白茶,青气消失,毫香浓、持久,条索紧,形似月芽,白毫显,滋味醇厚、甜爽,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4项常规成分均高于传统工艺,其含量分别为5.04%、33.00%、4.57%和42.55%.[结论]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桂热2号白茶品质最优、形质俱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广西红茶的创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无公害茶园中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刺吸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智能红茶发酵机发酵技术、智能烘干技术等多种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研制桂香红美人茶。[结果]总结出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为:被小绿叶蝉刺吸的鲜叶→晒青(鲜叶失水率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62%~64%)→揉捻(40~60 min)→智能发酵机发酵(温度:32℃,湿度:95%,时间:3.5 h)→造型→智能烘干(温度:80℃,时间:120 min)→提香(温度:100℃,时间:30 min)→成品茶。[结论]该技术充分利用小绿叶蝉危害的鲜叶加工出市场价值较高的红茶新产品,能大幅度提高有机茶园综合效益,对推进有机食品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奶牛乳房炎作为一种多因素性疾病,除了易感牛、病原微生物与环境卫生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外,其复杂性还表现在致病菌的多样性。迄今为止,人们已经从乳房巾分离到130多种微生物,其中包括多种纲菌以及真菌、病毒、霉形体等。各种  相似文献   
50.
中兽医辨证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鸭传染性浆膜炎呈现出上升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养鸭业的头号传染病,此病不但会造成雏鸭大量死亡,而且对以后的蛋鸭生长和产蛋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的一些情况从中兽医的角度进行了辨证论治。1病因病理中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