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将已经序列测定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B株的核蛋白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的Kpnl酶切位点。快速筛选鉴定出含有HB核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及Southern杂交鉴定为正向插入的重组HB核蛋白基因后,将其命名为pcDNA-N。对重组质粒pcDNA-N进行大量扩增,应用聚乙二醇方法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 pcDNA-N按 100/只免疫14日龄雏鸡,并以PBS免疫作为空白艰照。免疫后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在基因免疫组的10只雏鸡中,有4只雏鸡存活,保护率为40%(4/10);而空白对照组的10只雏鸡则全部死亡,无保护率。本试验认为,IBV核蛋白在抗感染和致死方面起着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BV)核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以及主要功能区的定位研究奠定基础 ,应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了 1 0株 IBV中国分离株的核蛋白基因 ,PCR产物全长为 1 .5kb。用 Eco RV和 Kpn 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修饰后 ,连接到经过同样处理的载体 p UC1 1 9上。经 PCR、酶切、斑点杂交及 Southernblotting杂交鉴定 ,证实获得了含有 IBV的核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13.
基于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数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区域近56a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利用气候倾向率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ET_0及主要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系数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尺度ET_0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年平均ET_0为928.46mm,其气候倾向率为-10.90mm·10a~(-1)(P0.01)。季节ET_0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夏季、秋季ET_0呈极显著降低趋势(P0.01),冬季ET_0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6-7月ET_0最大,1月和12月ET_0最小,年内变化呈抛物线形。总体来看,各时间尺度ET_0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且呈现中西部地区ET_0显著减少趋势,年ET_0减少是夏季ET_0减少所致。各尺度ET_0变化主要贡献因子不一,但平均风速的极显著降低对ET_0减少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沈阳分离株(SY株)的免疫原S1基因cDNA,将该片段连接到克隆质粒载体pUC19的EcoRⅠ/BamHⅠ酶切位点中,测定插入片段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SY毒株S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Beau、M41、H120、N1-62、Gray、6/82、Ark99等毒株的同源百分率都低于80%。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已经序列测定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B株的核蛋白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cDNA3的KpnⅠ酶切位点,快速筛选鉴定出含有HB核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及Southern鉴定为正向插入了HB核蛋白基因,将其命名为pcDNA-N。对重组质粒进行大量扩增,应用聚乙二醇纯化后,对SPF雏鸡进行了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IBV核蛋白在抗感染和抗致死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通用性PCR方法。通过对纯化后IBV核蛋白基因进行的直接PCR及套式PCR扩增表明,两次PCR产物的大小为0.7kb和0.5kb,与实际设计相符。而对照的NDV主IBDV的PCR扩增产物均为阴性。用IBV HB(华北)株感染SPF鸡后,应用我们所建立的PCR方法去检测不同时期所采集的肾脏、气管、盲肠扁桃体、肺脏和肝脏中的IBV,在SPF鸡感染IBV后的21天仍然能够检测到IBV的基因组,Southern blot杂交试验证明了我们获得的PCR产物为IBV的核蛋白基因。对30份自然感染病料的检测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PCR方法检测阳性数为15份,阳性率为50%(15/30);鸡胚接种检测的阳性数为17份,阳性率为56.7%(17/30);IFA检测的阳性数11 ,阳性率为36.7%(11/30)。PVR检测法与鸡胚接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3.3%(14/15),统计学分析表明,P>0.05,差异不显著,而PCR检测法与IFA的阳性符合率为60%(9/15)。结果证明本实验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适用于不同来源及不同血清型IB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塔城地区棉花生育期需水量变化的气候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塔城地区棉花生育期需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而研究其变化趋势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气候变化影响下棉花的灌水排水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利用塔城地区1961—2013年逐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数据进行整合运算,计算塔城地区近53 a棉花的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并探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3 a,塔城地区棉花需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花铃期减少趋势尤为显著,气候倾向率为-1.51mm·(10a)~(-1);棉花需水量在花铃期为103.96 mm,且高于其他生育期。(2)棉花的灌溉需水量总体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中花铃期灌溉需水量最大,均值为77.79 mm,花铃期减少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90 mm·(10a)~(-1),P0.01)。(3)气象因子与棉花各生育期的需水量以及灌溉需水量之间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气象因子中,对棉花灌溉需水量影响最大的是降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短时沙尘、遮阴、及沙尘遮阴复合胁迫对山楂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从而为山楂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模拟试验,对山楂在沙尘胁迫、遮阴胁迫以及沙尘遮阴复合胁迫下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尘胁迫使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潜在活性(F_v/F_o)、最大PSⅡ量子产率(QY_(max))、稳定状态下的非光化学淬灭(NPQ_Lss)下降,胞间CO_2浓度(C_i)先升后降,暗适应下最小荧光(F_o)略有下降,但未发生显著变化。遮阴胁迫下,山楂叶片P_n、G_s、T_r、NPQ_Lss总体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_i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F_o先下降后上升,F_v/F_o、QY_(max)在轻度、中度遮阴胁迫下未发生显著变化,重度、严重遮阴胁迫下呈下降趋势。复合胁迫使山楂叶片P_n、G_s、T_r、QY_(max)、F_v/F_o、NPQ_Lss总体均先下降后上升,C_i先上升后下降,F_o则一直下降。轻度沙尘胁迫下非气孔因素影响了山楂的光合作用,随处理程度的增加,气孔限制逐渐占据主导;适度遮阴能改变山楂叶片PSⅡ的光能利用分配、增加热耗散保护光合机构;轻度复合胁迫下,沙尘对山楂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随处理程度的增加,遮阴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鉴于当前城市人口密集、公众与景观水体接触日益增多、水体整体环境较差的现状,为正确评价景观河道环境现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3条不同营养状态及功能河道为例,选取2017年汛期5场连续降雨,分析了河道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劣Ⅴ类水质的河道a晴天粪大肠菌群平均浓度为1.72×10~3MPN/mL,雨天为3.34×10~3MPN/mL,水质较好的河道b和河道c晴天与雨天粪大肠菌群平均浓度保持10~2MPN/mL。晴天3条河道大肠菌群平均浓度相差2个数量级,河道a为5.15×10~3CFU/mL,河道b和河道c分别为30 CFU/mL和99 CFU/mL;雨天大肠菌群平均浓度河道a为1.04×10~5CFU/mL,河道b和河道c分别为289 CFU/mL和147 CFU/mL。在变化趋势上,降雨导致粪大肠菌群和大肠菌群浓度增加,但大肠菌群浓度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粪大肠菌群。相关分析显示,3条河道内粪大肠菌群和大肠菌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都表现为与TN、TP和NH_3-N显著正相关,控制河道氮磷营养水平能显著抑制病原微生物增殖。  相似文献   
20.
鉴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地表径流采用强排模式,由泵站排入受纳河道,常引起河道阶段性黑臭。为明确泵站放江污染对受纳河道的影响程度,选取中心城区典型泵站,在连续降雨期间监测评估了泵站放江水质、水量及其对受纳河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水量上,受连续降雨与泵站运行模式影响,降雨4.5 mm时的累积放江水量达61 410 m~3,放江水量达到服务区理论径流量的近7倍。在水质上,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和悬浮物(SS)事件平均浓度分别为43.2 mg/L、35.3 mg/L、33.4 mg/L和75.0 mg/L,细菌总数(total bacteria, TB)和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 TC)事件平均浓度为6.8×10~6CFU/mL和5.7×10~5CFU/mL。对受纳河段而言,放江期间河段流速在3 cm/s左右,泵站放江污染物不能快速有效地扩散迁移,污水团在河道形成表观区域性黑臭,在排污口20 m范围内,主要污染物BOD_5、COD_(Mn)、NH_3-N和SS平均浓度与泵站放江水质接近,分别为35.0 mg/L、28.7 mg/L、28.1 mg/L和100.9 mg/L;TB和TC平均浓度为3.6×10~6CFU/mL和3.4×10~5CFU/mL。受河网流速影响,泵站排放口上下游样点受泵站放江影响小,相比而言,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不显著。为有效降低排水系统雨天放江污染负荷,保障受纳河道水质改善效果,提出了挖掘截流设施潜力、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及加大河道生态修复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