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枣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枣园第三代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Ji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第三代枣瘿蚊的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在初步明确枣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1.9629)/m+0.3801),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32.
性诱剂在杏园梨小食心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性诱剂在杏园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新疆库车杏园梨小食心虫进行了使用方法、最佳自制诱捕器种类、1 hm2最适诱捕器数量及防治方法的研究.[结果]杏园梨小食心虫3个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中旬和8月下旬;在板式、管式、瓶式3种自制的诱捕器中,板式胶粘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其次是管式诱捕器,瓶式的较差;在发生量较小时诱捕器的数量以90枚/hm2为宜,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随发生量的增大适当增加诱捕器数量;在防治试验中,迷向区的迷向率和防效分别为76.2;和77.78;,诱捕区的迷向率和防效分别为66.11;和90.75;,诱捕区的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在实际防治中使用诱捕器法为好.  相似文献   
33.
湘南引种三倍体毛白杨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倍体毛白杨在湘南地区的早期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胸径、树高、材积等生长模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 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时'新陆中66号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显著高于新稻11号,至吐絮期时新稻11号根围微菌核数量显著增加,与新陆中66号根围相比已无显著差异。耐病品种中植棉2号以及中植棉2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感病品种军棉1号及军棉1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水淹20~30 d时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显著上升,至60 d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略下降,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升至最高,是初期微菌核数量的5倍;种稻处理土壤中微菌核的消长动态与对照一致,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是初期的8倍。【结论】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土壤中聚集分布,其数量与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大田种植旱稻前期能延缓微菌核的增长。盆栽水淹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种稻未能抑制甚至促进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新疆南部棉区牧草盲蝽的寄主植物种类及其寄主取食季节性演替规律,为牧草盲蝽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5~2017年在新疆南部主要植棉绿洲生态区,采取普查方法调查牧草盲蝽的寄主植物种类.[结果]新疆南部棉区牧草盲蝽寄主植物共26科90属118种,主要集中于豆科、菊科、苋科、十字花科等;其中栽培作物(包括...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田间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完善新疆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库尔勒棉区棉花黄萎病为研究对象,采集田间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及数据,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以gfp-AL7为标记菌株分析其在土壤中的定植能力及对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抑制能力。【结果】库尔勒棉区随水滴施生防菌剂时间为6月中旬,迟于棉花黄萎病侵染和发生时期。土壤中90%以上的黄萎病菌微菌核分布于0~20 cm耕层,少量存在于20~40 cm耕层中。棉田土壤浸提液对菌株AL7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但是标记菌株gfp-AL7在土壤中自然增殖能力较差,其定植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开始下降,主要定殖在0~20 cm的土层中。生防菌AL7发酵原液对土壤中微菌核的校正抑制率为70.5%,而200倍发酵液对微菌核的校正抑制率仅为5.5%;生物菌剂对黄萎病菌微菌核没有抑制效果,相反还促进了微菌核数量的增加。【结论】 生防菌株AL7在土壤中的增殖能力以及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抑制能力较差;生防菌施用技术需根据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