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大规模、低成本繁殖天敌是开展害虫生物防治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天牛类害虫寄生性天敌管氏肿腿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6、-3、0、3和6℃处理替代寄主黄粉甲蛹24 h(光周期16L:8D,相对湿度80%±10%)对该蜂人工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黄粉甲蛹可提升管氏肿腿蜂的繁殖效率,但-6℃下黄粉甲蛹的死亡率高达40.00%,不利于寄主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设置的5个温度梯度下,以-3℃处理黄粉甲蛹时寄主死亡率为16.67%,管氏肿腿蜂寄生率和存活率分别为86.67%和100.00%,寄生蜂麻痹寄主所需时间及管氏肿腿蜂产卵前期分别为9.6 h和4.67 d,后代羽化量为29.30头。低温处理替代寄主提高了管氏肿腿蜂子代幼虫的存活率,以-3℃处理更适宜,同时对卵和茧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2.
Bt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内研究了Bt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二龄幼虫取食含Bt杀虫蛋白浓度为0.5μg/g,1.0μg/g,2.0μg/g,4.0μg/g,8.0μg/g的人工饲料后,随着饲料中杀虫蛋白浓度增加,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蛹的发育历期缩短、蛹重变轻、化蛹率降低。甜菜夜蛾四龄幼虫取食含Bt杀虫蛋白浓度为2.0μg/g,4.0μg/g,8.0μg/g,16.0μg/g的人工饲料后,幼虫死亡率、化蛹率、蛹的羽化率均无明显差异;而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蛹的发育历期缩短,蛹重减轻。杀虫蛋白浓度为8.0μg/g,16.0μg/g时,幼虫发育历期明显长于对照。杀虫蛋白浓度为16.0μg/g时, 蛹的发育历期和蛹重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3.
麦套Bt棉田的经济效益和对棉蚜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5年,在冀南棉区调查了麦套Bt棉田对棉花苗期蚜虫和天敌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麦套棉田的棉蚜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田(P<0.05),其高峰期的蚜虫种群数量低于防治指标,且受棉蚜的危害程度小于对照田。麦套棉田中的瓢虫和僵蚜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田和化防田,与对照田相比,麦套棉田中的瓢虫发生高峰期提前10天左右。化防田的籽棉产量高于麦套棉田和对照田,但麦套棉田2004和2005年的综合经济效益分别为1.7万元/hm2和2.08万元/hm2,比化防田多0.53万元/hm2和0.57万元/hm2。试验结果还表明,棉花苗期蚜虫能够显著影响棉花产量,采用套种等多熟种植模式可以作为Bt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4.
1983-1986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从不同世代、不同虫量及不同类型棉田,采用自然感虫和人工控制虫量的开放式方法研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损失。结果得知每头二代幼虫为害蕾铃约13个、顶尖约0.5;每头三代幼虫约为害蕾铃14个。群体为害量与虫量的关系呈对数曲线变化。为害对产量的影响、主要决定于成铃数的多少,而对品质的影响则决定于造成霜前花的比例大小。由于棉花的补偿能力,低虫量为害对产量反有所增加;不同世代、不同类型田棉花的补偿能力不同,为制定经济阈值提供依据。通过对虫量与产值损失率的关系分析,建立了产值损失模型.  相似文献   
105.
用"孢子浴"法将人工培养的新蚜虫疠霉对云南4个不同地区的烟蚜接种进行定量生物测定(25℃,光周期为L:D 12:12,RH 85%),每组包括8个剂量(0.32~51.77个分生孢子/mm2),每剂量处理烟蚜60头,逐日观察记录死亡数至第8 d.结果表明,无论从剂量效应还是时间效应看,新蚜虫疠霉均具有强毒杀蚜特性.接种的前3 d为新蚜虫疠霉的潜伏期,第4~6 d是对烟蚜的致死高峰期.新蚜虫疠霉引发不同地区烟蚜死亡的起始时间差别不大,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表明,4地区烟蚜处理的LD.值差异不大,随时间变化趋势线在斜率和截距上也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供试菌种对来自不同地区烟蚜种群的毒力无明显差异,目前尚不存在抗性烟蚜种群.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对白皮松(Pinus bungeana)松针总RNA提取方法做比较,以得到完整的、高质量的白皮松总RNA。[方法]采用Trizol法、RNA提取试剂盒法和LiCl沉淀法3种方法提取白皮松总R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的完整性和提取纯度。[结果]LiCl沉淀法提取的RNA收率高,完整性好,OD260/OD280均在1.80~2.00,28S、18S条带清晰。[结论]LiCl沉淀法能高效地从白皮松针叶组织中分离出纯度高、完整性好的RNA样品。  相似文献   
107.
新疆棉田释放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中红侧沟茧蜂在新疆棉田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疏附县进行了田间释放试验及示范 ,结果表明 :放蜂量在 0 .45万~ 1 .5万头· hm-2 之间 ,其田间寄生率依次为41 .36%、45 .1 5 %、 5 2 .0 2 %和 61 .1 2 % ,防治效果为 61 .40 %、 71 .44%、 76.0 8%和 88.0 3% ,随着放蜂量的增加寄生率和田间防效不断提高。 2 0 0 1、2 0 0 3年田间示范寄生率可达 60 %以上 ,保蕾铃率可达 80 %以上。  相似文献   
108.
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试验表明,在小麦吸浆虫化蛹率达50%时,应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和6%林丹粉剂配成毒土于麦田撒施,均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穗、粒被害率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始盛期,用55%林丹胶悬剂0.4g/66.7m2、0.6g/66.7m2防治,防效达91.86%、94.95%,在这几种杀虫剂中防效最好;小麦播种前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效果并不理想。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策略应是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扫残。  相似文献   
109.
内生假单胞菌诱导棉花抗蚜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胚轴切断扦插法诱导棉株产生抗虫性。该方法是在棉花2片真叶期,将其根茎在下胚轴处切断,接种假单胞菌,扦插使其生根。通过该机械损伤及菌处理,诱导棉株产生系统抗性。实验设菌诱导扦插株和无菌诱导扦插株两项处理,以自然生长棉株作对照。诱导棉株扦插时,接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gladioliD-2251)的抗利福平突变菌株。生根后取其根、茎、叶组织,检测其体内接种菌菌量,结果发现诱导菌能够在棉株体内定殖,其浓度高低顺序为:根>茎>叶;诱导后,棉株体内单宁含量在各生长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菌诱导株和无菌诱导株的变幅分别为30.78%~289.99%和3.88%~139.69%。除盛花期外,各生长期酚含量也有所提高,菌诱导株和无菌诱导株的变幅分别为2.60%~36.22%和1.32%~26.16%;温室条件下,对诱导株上的自然感蚜状况进行了调查;5叶期,菌诱导和无菌诱导棉株的百株蚜量分别降低74.95%和43.51%,有蚜株率分别降低67.84%和54.98%;7叶期,百株蚜量分别降低35.98%和17.21%,有蚜株率分别降低32.24%和17.21%。  相似文献   
110.
将来自Bacillusthuringiensis subsp.kurstaki的BtcryIA(c)杀虫基因通过综合质粒载体pBC601,整合到棉花(Gossypium hirsutum)优势内生细菌Bacillusceieus(Bc9002)的染色体上,得到的工程菌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有杀虫活性.此综合质粒含有能在营养期表达Btcry IA(c)基因的强启动子、cryIA纠杀虫基因、四环素抗性标记基因tet'、8.0kb的EcoRI-NcoIB.ceieus染色体片段.将综合质粒通过电击导入B.cereus(Bc9002)中,综合质粒因含B.cereus染色体片段,可与B. cereus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从而将BtcryIA(c)基因整合到B.cereus的染色体上.通过对转化子的DNA酶切分析、PCR扩增、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ELISA检测、电镜观察、毒力测定,结果表明Btcry IA(c)基因已经整合到内生细菌Bc9002的染色体上,并可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