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3篇
基础科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油茶经济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80.09%)>经济林地(67.21%)>坡耕地(62.41%)>杉木人工林(58.03%)>苗圃地(35.58%)>采伐迹地(25.32%);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9.87)>经济林(9.78)>弃耕地(7.35)>杉木人工林(6.84)>坡耕地(5.48)>苗圃地(5.36);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5.43,p<0.01);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与有机碳相似,按分异程度(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弃耕地(55.71%)>坡耕地(48.43%)>经济林地(46.22%)>杉木人工林(33.75%)>采伐迹地(20.56%)>苗圃地(19.65%);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加权平均含量(g/kg)从高到低依次为:采伐迹地(0.84)>弃耕地(0.80)>坡耕地(0.78)>经济林(0.75)>苗圃地(0.71)>杉木人工林(0.62),且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在空间水平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F=4.63,p<0.0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空间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水解氮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较其它土层高;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F=2.30,p<0.05),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F=3.34,p<0.01),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F=1.2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84,p<0.01).  相似文献   
62.
对杉木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碳含量进行了动态观测,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公式进行了探讨与推算.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中碳含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叶>树干>树根>球果>树枝;不同年龄枝、叶碳含量以多年生枝、叶较高,11年生的杉木各器官碳含量略高于10年生的;同一林分中各层次的碳含量高低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碳含量为43.40%,土壤各层次的碳含量随着土壤层次加深而减少;7年生至11年生的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库总量为106.01~144.22 t*hm-2,其中植被层为15.37~35.09 t*hm-2,凋落物层为0.31~2.58 t*hm-2,土壤层为88.06~107.73 t*hm-2;10年生至11年生杉木林植被层CO2同化年净增量为19.05~18.08 t*hm-2,凋落物层为1.12~4.22 t*hm-2;随着林龄的增长,系统CO2的平衡值由负值变为正值,杉木林生态系统10年生以前主要向大气释放CO2,10年生后则吸收固定CO2,这时才具有CO2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63.
模拟酸雨对樟树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年的盆栽试验,研究3种不同pH值(3.0、4.0、5.0)的模拟酸雨溶液对樟树2年生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H3.0酸雨降低了樟树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pH4.0、5.0酸雨增高了樟树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pH3.0、4.0酸雨提高了樟树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其中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增高54.53%、30.74%,表观量子效率分别增高27.07%、22.61%,pH5.0酸雨降低了樟树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下降23.79%和4.14%.3种酸雨均提高了樟树的暗呼吸速率,分别提高2.70%、80.45%、47.55%, 降低了樟树气孔导度的最小值,分别降低了19.38%、70.93%、14.10%.pH3.0、4.0酸雨提高了樟树气孔导度的最大值和日变化幅度,其中气孔导度的最大值分别提高了40.12%、24.39%,日变化幅度分别提高了61.29%、58.31%,pH5.0酸雨降低了樟树气孔导度的最大值和日变化幅度,分别降低32.37%和38.87%.3种酸雨均提高了樟树胞间CO2浓度最小值,分别提高13.22%、9.87%、3.27%,降低了樟树气孔限制值的日变化幅度,分别降低33.15%、43.31%、52.35%.樟树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14:00,12:00表现"光合午休",酸雨导致"午休"下降幅度增大,降低樟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幅度,分别降低27.68%、10.77%、28.90%;pH3.0、4.0酸雨增大了樟树的日均净光合速率,pH5.0酸雨降低了樟树的日均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64.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   总被引:69,自引:11,他引:69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 0 4 5 5 8gC·g- 1 ~ 0 5 0 0 3gC·g- 1 之间 ,各器官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 :树皮 >树叶 >树干 >树根 >球果 >树枝 ,多年生枝、叶的碳素密度比其他年龄的枝、叶要高 ;灌木层、草本层的碳素密度分别为 0 4 344gC·g- 1 、0 4 0 0 9gC·g- 1 ,死地被物层碳素密度为 0 4 341gC·g- 1 ,土壤中各层次碳素密度分布不均 ,表土层的碳素密度略低于亚表土层 ;碳贮量在杉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基本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 4 7 7% ,其碳贮量占林分碳素贮量的 4 7 5 % ,枝、叶、皮、根等当中的碳贮量占 5 2 5 % ;在速生阶段杉木林生态系统中 ,碳库的总贮量为 12 7 88tC·hm- 2 ,其中植被层中碳总贮量为 35 883tC·hm- 2 ,土壤层 (包括死地被物层 )的碳总贮量为 91 997tC·hm- 2 ;速生阶段杉木林年净生产力为 7 35 1t·hm- 2 a- 1 ,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 3 4 89tC·hm- 2 a- 1 。  相似文献   
65.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6.
采用典型样方法,分别计算各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对湖南沅陵3种天然次生林群落(檫木+锥栗群落、枫香+檫木群落、杉木+檫木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檫木+锥栗群落乔木层出现植物20种,隶属于11科19属,枫香+檫木群落出现1...  相似文献   
67.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kg)>次生林地(9.11 g/kg)>坡耕地(7.90 g/kg)>弃耕地(6.77 g/kg)>苗圃地(5.95 g/kg);经济林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人工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经济林地、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它4种利用方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60 cm)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人工林地(91.57t/hm2)>经济林地(89.51t/hm2)>次生林地(83.13 t/hm2)>坡耕地(72.70 t/hm2)>弃耕地(58.05 t/hm2)>苗圃地(43.63 t/hm2),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最大.  相似文献   
68.
植被修复对锰矿渣废弃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锰矿渣废弃地为对照地,研究了湘潭锰矿渣废弃地栾树(Koelreuteria paniclata)、杜英(Elaeocarpus de-cipens)人工混交林(修复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地和对照地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其次,真菌数量最少.修复地(0-60cm)土层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比对照地的分别高出36.05%,43.32%,23.58%,6.54%.同一土层中,修复地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同一季节.修复地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也基本上高于对照地.修复地(0-60 cm)土层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地.且同一土层中,修复地和对照地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极显著(p<0.0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同一季节,修复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蔗糖酶活性秋、冬季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而春季显著低于对照地(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最大为0.943,最小为0.614.人工植被修复能明显提高矿渣废弃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69.
锰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湖南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2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地土壤pH值、Mg、Ca的含量高于对照地和自然恢复地,而N、P、K的含量仍低于对照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试验林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均为Fe〉Mn〉Pb〉Zn〉Ni〉Cu〉Cd,且人工植被恢复地〉自然植被恢复地〉对照地;不同林地之间,同一月份同一土层的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基本为人工植被恢复地〉对照地〉自然植被恢复地,各层土壤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7月份〉5月份〉11月份;不同林地之间,0~20 cm土层的真菌数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20~40、40~60 cm土层的真菌数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层土壤真菌数量季节变化规律为7月份〉11月份〉5月份;不同林地之间,同一月份同一土层中的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不同,其中,土壤中少量的重金属Zn元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0.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著;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著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