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93篇
  7篇
综合类   5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以制药废弃物刺五加根茎剩余物为原料,采用丙酮有机溶剂法提取木质素,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料液比、乙酸体积分数、丙酮体积分数等工艺条件对木质素得率和木质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丙酮有机木质素抗氧化性能影响最显著,其他因素不显著。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80℃、丙酮体积分数80%、料液比1:20、反应时...  相似文献   
22.
以四甲基乙二胺及三乙烯二胺为连接基制备了两种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Ⅰ与Ⅱ,经表面活性分析:Ⅰ与Ⅱ的CMC值分别为1.42×10-4、9.7×10-4 mol/L,γCMC为36.69、43.41 mN/m;乳化时间为16、10 min;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pc20)计算值为4.2、3.2;HLB计算值皆约为14.45;Ⅰ与阴离子相溶性好,Ⅱ与阴离子相溶性较差.由实验分析结果探讨了连接基性质对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柔性链为连接基的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Ⅰ的活性优于以刚性链为连接基的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Ⅱ.  相似文献   
23.
采用质量分数55%硫酸水解碱处理芦苇浆制备纳米纤维素,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碱处理时间对纳米纤维素得率及其平均粒径变化的影响。单因素试验最优制备条件为碱处理时间1.0 h,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0 h,纳米纤维素得率为54.50%,平均粒径为156.9 nm;通过傅里叶红外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碱处理芦苇浆制备纳米纤维素为纤维素Ⅱ型。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对纳米纤维素得率而言,正交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碱处理时间1.0 h,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0 h,此条件下纳米纤维素得率最高,为55.64%,平均粒径为166.3 nm。  相似文献   
24.
多元羧酸类化合物对木材大压缩量变形的固定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元羧酸类化合物为酯化剂、以无机盐类为催化剂的交联体系是一类新型的水溶性、无毒害、无污染、木材交联反应未采用过的非甲醛系试剂交联体系。本文研究了这类非甲醛系试剂对木材大压缩量变形的固定作用,结果表明浓度9%的1,2,3,4丁烷基四羧酸处理大青杨试件,干状态的变形恢复率较低,沸水中变形恢复率接近于2701%。用1,2,3,4丁烷基四羧酸交联处理木材可以固定压缩变形,适宜的树脂浓度为9%。材色由偏红向偏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5.
该研究采用一类新型的、水溶性的、无毒害、无污染的以多元羧酸类化合物为酯化剂,以无机盐和含氮化合物为催化剂的非甲醛系试剂为交联体系,利用FTIR分析多元羧酸类化合物与木材组分的交联反应过程的波谱特征。依据反应对交联剂立体构型的选择性、反应中间体模型物与木材的交联反应和交联反应中间体的波谱特征实验结果,证实了交联反应中间体的存在,推证这一酯化反应的历程是经历两步反应的机理,首先多元羧酸中相邻羧基的羟基之间脱水形成五元环酸酐中间体,然后木材的羟基与酸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形成酯。而不是经历了通常的羧酸与醇直接脱水形成酯的四面体中间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26.
多元羧酸与木材酯化反应化学分析光电子ESCA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桂珍  李坚 《木材工业》1999,13(2):24-26
采用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了多元羧酸与木材交联反应过程中主要组分的化学结构变化。ESCA波谱表明:产物中C1(烷基酸)和C4(羧基和酯基碳)增加,C2(羟基碳)减少;O1(羧基和酯基氧的比率)增加,O3(羟基氧的比率)减少,从而证实;在催化剂作用下,提高反应温度,木材的化学组分能与多元羧酸化合物--1,2,3,4-丁烷基四甲酸发生酯化反应,定分析结果在FTIR和CP-MAS^13CNMR波  相似文献   
27.
28.
为了探索以小质素为模板剂制备无机多孔材料的方法,提高木质素产品附加值,以小质素三甲 铵盐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和焙烧脱模法制备多孔氧化硅材料。结果表明:小质素三甲基事铵盐行在于煅烧前的复合物中,煅烧后得到的多孔氧化硅材料中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吸收峰消失,但具有SiO2特征吸收峰;多扎氧化硅材料孔隙发达...  相似文献   
29.
甲醛交联碱木质素-聚乙烯醇薄膜的透光性和透气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提高工业碱木质素的利用价值,扩大碱木质素的应用范围,以工业碱木质素和聚乙烯醇为原料,以甲醛为交联剂,利用流延法制备了碱木质素-聚乙烯醇交联反应膜。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索了碱木质素加入量、甲醛加入量、溶液pH值对碱木质素-聚乙烯醇(PVA,poly vinyl alcohol)反应膜透光性和透气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了薄膜的光学性能,压差法测定薄膜的透气性。采用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和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方法分析反应膜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利用静态接触角测量仪测定薄膜的接触角。结果表明:碱木质素加入后,在紫外光区200~400 nm薄膜的透过率为零,对紫外线全吸收,在可见光区400~800 nm薄膜透过率降低,当碱木质素与PVA质量比为1:4时,在600 nm处薄膜的透过率为16.12%;随着甲醛加入量的提高,薄膜可见光区的透光率逐渐增大;随着pH值增大,木质素逐渐溶解,pH值为9时,薄膜600 nm处薄膜透过率为20.85%。与纯PVA薄膜相比较,碱木质素加入后薄膜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透气性都减小;经甲醛交联后,薄膜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透过量都增大;pH值由小到大变化时,碱木质素-聚乙烯醇反应薄膜对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透气量先增大后减小。FT-IR表征说明碱木质素-聚乙烯醇薄膜结构中有醚键生成,碱木质素和PVA发生了交联反应;电镜图片显示碱木质素-聚乙烯醇反应薄膜表面较光滑;接触角分析说明碱木质素的加入增大了薄膜与水的接触角,薄膜表面亲水性降低,并且交联反应薄膜的接触角大于共混薄膜的接触角,交联提高了薄膜的耐水性。与戊二醛相比甲醛做交联剂时碱木质素和PVA之间的交联反应程度更大,交联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透光性更大。薄膜对紫外线吸收主要是受碱木质素的影响。碱木质素-聚乙烯醇反应膜可作为良好的紫外吸收材料,应用于地膜中。  相似文献   
30.
为改善中国北方土壤缺锰的问题,该文以麦草碱木质素为原料制备了羟甲基碱木质素(HMAL);以物理混合的方式添加硫酸锰,以甲醛、尿素作为交联剂使HMAL发生缩合交联制备了羟甲基交联碱木质素锰肥(CHMAL-Mn)。CHMAL-Mn肥产率为93.7%,CHMAL-Mn肥的锰离子的饱和负载量为48 mg/g;其红外光谱表明甲醛成功交联羟甲基碱木质。以7种常见动力学和概率分布的数学模型对CHMAL-Mn肥的锰离子累积释放率的动力学试验数据的进行拟合,以R2、均方误差(e)、精确因子(Af)和偏差因子(Bf)的算数平均值比较模型拟合有效性。结果表明:对CHMAL-Mn肥的锰离子累积释放率的动力学试验数据拟合性最好的模型是Ritger-Peppa模型,其R2、e、Af和Bf的平均值分别为0.9443、0.0083、0.0223和0.0003。当CHMAL-Mn肥的锰负载量为12 mg/g时,拟合模型的缓释指数n<0.45,锰离子缓释行为以Fick扩散为主。当CHMAL-Mn肥的锰负载量大于24 mg/g时,拟合模型的缓释指数0.45≤n≤0.89,缓释机理为非Fick扩散与骨架溶蚀协同作用。当CHMAL-Mn肥的锰负载量达到饱和值48 mg/g时,拟合模型的缓释指数n为0.811,该模型预测CHMAL-Mn肥对锰离子累积缓释率的极大值为79.28%,预测缓释时间为95.92 h;模型拟合准确率为96.57%。该研究为可大幅提高碱木质对肥料锰肥的负载量,为碱木质素的综合利用和促进碱木质素在现代农业可降解缓/控释载体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