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9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31.
林投苗木生长规律与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林投(Pandanus tectorius)苗木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用系统聚类法对林投苗木的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林投幼苗出苗期较长,当年秋冬季节进入休眠期,翌年6月恢复生长,9月达生长高峰;林投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出苗期、休眠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等5个阶段。提出了各时期育苗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2.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对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构建桃品种的分子数据库,为桃品种的鉴定提供技术依据。利用10个SSR标记对154份桃品种进行指纹采集,通过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40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8~27;共获得304个基因型,变化范围为17~59;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510 9~0.824 2,申请品种保护和登记的品种遗传多样性较已知品种低。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供试品种可划分为5个大类,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29 3~1.000 0之间,其中2对品种未区分开。对供试品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发现可以划分为4个亚群,大部分材料的亲缘关系比较单一。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72%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群体内的变异大于群体间。154份桃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适中,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同一育种单位的品种遗传距离较近。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类型桃育种创新、分子指纹数据库的构建及品种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3.
探索了无人植保飞机超低量防治水稻田间杂草情况,对防治效果及效率进行了考证,试验表明:24 L/hm2药液量可有效防治水稻分蘖期田间稗草和三棱草;同时验证了宁夏视博公司ZB-810L无人植保飞机的续航蓄电能力,续航能力为6 min,最大载药量为8.0 L,最佳防治单元以0.2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4.
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造林密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造林密度木麻黄防护林的抗风性及速生丰产特性为调查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木麻黄防护林造林密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木麻黄7种造林密度林分中,初植密度2500株/hm2的林分抗风能力和丰产性能最强,初植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最速生,抗风能力和丰产性第二。综合评价指标以造林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为最高,2500株/hm2的林分第二,建议滨海沙地木麻黄造林密度控制在1667~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35.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防风效能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东山赤山防护林场的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得到的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预测方程预测精度较高。影响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的主要因子为胸径、冠幅和树高 ,地貌类型和林分密度对基干林带的防风效能有显著的影响 ,而枝下高的影响很小。把得分值小于 0 440的一代木麻黄基干林带 (指生长后期的林带 )定义为低效防风林带 ,应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另外 ,把防风效能的预测值 0 .61 3作为判断基干林带进入防护成熟初期和防护成熟末期的阈值。  相似文献   
136.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建立起数千公里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带,在防风固沙、抵御海潮、提供用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大部分木麻黄防护林带已进入衰老阶段,急需更新,以确保防护林多种效益的持续发挥。由于木麻黄实生苗造林存在种性退化、抗逆性差的问题,因而沿海  相似文献   
137.
不同整地方式定向培育杉木大径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整地方式培育杉木大径材的生长过程研究表明:整地方式对3种立地6年生杉木幼林的生长效应,呈现全垦>带垦>穴垦的趋势,但这种作用效应在不同立地条件上是有差别的,整地对杉木幼林地土壤条件的改善作用在低地位指数级较为明显,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18以上指数级)则差别不显著.杉木生长过程分析表明:全面整地、带状整地等高规格整地方式最终并不能改变立地质量,18年生以后整地效应逐渐消失,对杉木林分的终期生长量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木麻黄引种与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福建自 20世纪 50年代末营建大面积木麻黄防护林以来,沿海地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等方面论述了木麻黄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概括了近年来木麻黄防护林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木麻黄防护林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9.
森林植物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具有他感作用的森林植物种类,他感物质释放方式、种类及作用机理,影响他感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研究现状以及森林植物他感作用生态学意义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0.
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适宜经营密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管理方式32年生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以间伐后保留密度为1 200株·hm-2的林分最高,1 620株·hm-2的林分其次,600株·hm-2的林分最低;径级分配状况差异明显,随着林分经营密度的降低,径级分布向大径木的方向偏移;不同规格材的出材量高低与林分密度相关密切.分析不同密度管理方式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建立冠幅与胸径和最大密度等相关数学模型,得出培育杉木大径材的适宜主伐密度18指数级为1 005~1 382株·hm-2,20指数级为959~1 319株·hm-2,确定了不同径级适宜经营密度.表5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