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马尾松毛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球孢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及大规模生产球孢白僵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DA培养基上测定6个温度梯度(17、20、23、26、29和32℃)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B-2、B-14和B-19)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查比克培养基为基础,分别以等质量的3种不同碳源或氮源代替蔗糖和硝酸钾,测定不同碳、氮源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存在一定差异,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B-2、B-14和B-19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在26℃下各项生物学指标均达最高值,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3.36~3.77 mm/d、9.33×104~16.33×104个/mL和92.67%~99.67%;在不同碳氮源利用方面,最适生长、产孢的碳源为葡萄糖,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分别为3.56~4.35 mm/d、1.00×104~1.33×104个/mL,但孢子萌发率普遍不高;最适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速率为4.40~4.81 mm/d;最适产孢及孢子萌发的氮源为酵母浸出液,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67×104~51.33×104个/mL、58.03%~100.00%.[结论]B-2菌株可优先选作球孢白僵菌工业化生产菌种;在26℃下选择葡萄糖和酵母浸出液为碳氮源可提高菌剂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2.
我国植物青枯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植物青枯病的发生情况、新出现的青枯菌寄主、青枯菌的分类体系、植物青枯菌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青枯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离鉴定番茄青枯病的病原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番茄青枯病防治和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从番茄青枯病株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分离菌株的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进行分析.[结果]从感染了青枯病的番茄植株中分离到9个菌株Tom l~Tom 9,根据分离菌株在TTC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将9个菌株鉴定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9个分离菌株可以利用3种双糖和3种己醇,并可侵染烟草、马铃薯、番茄、辣椒和茄子;9个分离菌株均可同时扩增得到144 bp的演化型Ⅰ的特异条带和280bp的青枯菌特异条带.[结论]从感病番茄植株中分离得到的9个菌株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属于生化型Ⅲ、生理小种1、演化型Ⅰ和序列变种17.  相似文献   
34.
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动物.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阻断传染病的流行.利用消毒药物杀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流行与蔓延,是传染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药物对猪群或猪场环境的消毒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原体对消毒药的敏感性、消毒药的理化特征、环境状况、消毒药作用浓度与时间等.本文将重点阐述病原体对消毒药的敏感性,以期为猪场常用消毒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
茶树修剪是提高茶叶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次修剪茶树均会产生大量的废弃修剪叶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问题。因此,倘能对这些茶树修剪叶回收后提取其有效成分来制作除臭剂及绿色饲料,并进行商业利用,除可活化资源使用效能外,还可增加农民收益。为做好产品生产以及服务销售的有效规划,将生产运营流程分为除臭剂和饲料两大产品线来阐述其运营模式,并结合互联网+的知识,利用茶金平台实现对供应方-运输方-各大工厂-营运企业四个主体的统筹,提高公司与合作伙伴的交流效率,使得信息共享更具时效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36.
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萌发及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的培养基研究稻曲病菌孢子萌发及病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在蒸馏水和2%蔗糖溶液中3h不能萌发;6h时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分别萌发产生次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新采集的黄色和黑色稻曲球上的厚垣孢子在2%蔗糖溶液中的萌发率均高于其在蒸馏水中的萌发率.供试的9种固体培养基中,以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适于病原菌生长.生长速率为2.54 mm/天;病菌在7种培养液中振荡培养7天后,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菌丝干重最大,达24.5mg/mL,在大米汁和马铃薯蔗糖培养液(PSB)中产生的分生孢子量最多,孢子浓度分别为2.63×107和2.28×107个/mL;而固、液态的Czapek、稻秆汁和胁本哲氏培养基均不适宜于稻曲病菌的培养.  相似文献   
37.
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侵染过程的超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荸荠(Eleocharis dulcis),又称马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水生蔬菜。近年来,随着荸荠在我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荸荠茎点霉秆枯病是2009年在湖北省荸荠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由Phoma bellidis侵染引起,该病在湖北省团风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对荸荠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病害一般在8~12月发生,发病初期在荸荠茎秆上产生圆形或梭形红褐色小斑,随后病斑沿茎  相似文献   
38.
对引起油茶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以及分生孢子正常萌发,其中30℃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pH3.0~11.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和分生孢子均可萌发,pH6.0最利于菌丝生长,pH5.0~7.0最适宜分生孢子萌发。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麦芽糖与谷氨酸的不利于菌丝生长。甘露醇和甘氨酸有利于产孢,半乳糖和硝酸钾不利于产孢;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39.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和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5.98%和61.68%。  相似文献   
40.
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HL-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基于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连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大小为100.5~120.0μm×175.3~210.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大小为2.0~2.5μm×4.1~5.4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耧斗菜茎点霉Phoma aquilegiicola(HM222537.1)的同源性为100%,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耧斗菜茎点霉。该病原菌在4~25℃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碳(氮)源中病原菌对麦芽糖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供试6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最小,为0.03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