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9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林业   250篇
农学   131篇
基础科学   123篇
  331篇
综合类   1170篇
农作物   116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538篇
园艺   146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2篇
  1967年   4篇
  1966年   6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恩施州烤烟烟区土壤肥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恩施州烤烟烟区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改良和烟草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恩施州烤烟烟区土壤肥力特征。结果表明。全州土壤养分含量分布极不均衡,各植烟,点间的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土壤pH值处于适宜范围内;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高,土壤供氮能力强:近47%的土壤处于缺钾的状态;土壤有效硼含量较低,属于缺硼土壤;其他养分含量适中。将恩施州土壤养分含量划分为4大类,第1类植烟土壤面积最小,出现缺钾现象,有效硼含量丰富:第2类土壤面积较大,该类土壤钾含量稍偏低,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氯(128.49mg·kg^-1)、有效硫(73.99mg·kg^-1)含量相对最低;第3类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硫舍量最丰富,有效硼含量最低(0.23mg·kg^-1),属于严重缺硼土壤;第4类土壤酸性最小,全氮、速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驾驶员舒适坐姿模型,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建立了驾驶员H点和手握点舒适功能域模型.以UG作为图形支撑环境,运用Visual C 语言和UG/Open API等工具,开发了汽车车身内部布置人机工程设计工具,以方便汽车车身内部布置的设计和评价.  相似文献   
993.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g-raphy mass spectrome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花牛苹果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了76种化学成分,其中酯类36种,占峰面积的45.71%;醇类13种,占峰面积的19.08%;醛类3种,占峰面积的9.62%;烯烃类3种,占峰面积的2.59%;其它物质占峰面积的12%,主要为酮类和烷烃类物质.选用OV-1701色谱柱、75μm CAR/PDMS萃取头,在萃取热平衡吸附时间25 min,温度40℃,解吸附时间3 min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试验色谱峰保留时间和归一化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8%~0.16%和2.72%~12.66%,且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994.
应用DNAStar软件,参照Genbank中注册的AIV H9亚型毒株NS1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用RT-PCR方法成功地扩增出带双酶切位点的H9亚型AIV的NS1基因,通过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位点将NS1基因插入转移质粒载体pFastbacHTa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HTa-H9NS1并将其转化DH10Bac细胞,与Bacmid发生位点特异性转座作用,得到重组穿梭载体Bacmid-H9NS1,再将其转染昆虫细胞sf9,PCR鉴定证实该基因正确地插入到病毒基因组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经过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H9 NS1基因在sf9细胞中得到了表达,H9 NS1大小约为28kD,而且表达的产物具有特异免疫学反应性。  相似文献   
995.
云南野生苜蓿与引进苜蓿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野生种紫花苜蓿(德钦地区紫花苜蓿)、逸散种紫花苜蓿(AC-3)和8个国外引进栽培种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核型分析方法对供试材料的染色体组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结果表明,所有材料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4x=32,各同源染色体组都为中短染色体组或短染色体组。核型结构存在微小差异,爱博出现超大染色体,牧歌701、牧歌702和GT13R带有随体,引进品种除射手外,进化程度高于德钦地区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996.
 以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容重、孔隙度和含水量等为指标,对云南省马龙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退化灌草丛草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评价。结果表明:浅耕翻+补播和自然封育措施综合得分较高,表明对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植被重建措施综合得分较低,尤其在重度退化样地,其植被重建措施综合得分最低,表明在云南省马龙县特定条件下,重度退化草地不适于采用全垦改良措施,自然封育或浅耕翻+补播有利于退化草地土壤质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7.
清西陵地区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TC-201A型空气负离子测试仪,在清西陵旅游区森林主要生长季节(4-10月份),对清西陵4种典型生境类型—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区、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内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及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生境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均呈双峰型曲线,但各生境间峰值出现时期不同步;清西陵植物生长季节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生长盛期>植物生长初期>植物生长末期;各生境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值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多数生境春、秋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早8:00、晚18:00较高。午后14:00最低。夏季10:00和16:00时段较高,8:00、14:00及18:00时段较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变异系数春季为0.478、夏季为0.181、秋季为0.150;同一生境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不同。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呈三次曲线关系。旱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空气温度(6~29℃)的升高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9%~45%)的增加而升高;雨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温度(27~33℃)、相对湿度(46%~70%)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8.
羟丙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0.3%羟丙基壳聚糖溶液对小麦幼苗进行喷洒处理,在幼苗发育的5个时段对4种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用羟丙基壳聚糖处理后,硝酸还原酶、核酮糖二磷酸(RuBP)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对照高出20%左右,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不显著,随着幼苗发育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叶绿素含量处理明显高于对照30%左右,说明羟丙基壳聚糖可以促进小麦碳氮代谢,对小麦的抗性和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城市化过程中洛阳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城市化过程中洛阳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的特征,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人口比重等指标对洛阳市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从定量角度阐明人口密度与空间格局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结果表明,洛阳市区各个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整体程度不高、分布均匀程度较低且由某种景观占绝对优势的现象较少,绿地景观整体较好;同时相关分析中,城市化率与各个景观格局指数间相关程度较低,其中与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破碎度均呈现出负相关性,而只和景观破碎度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异质性降低;同时也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虽然广泛而深刻,但是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不是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盆栽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器官水平上考察了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物质积累、分配等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和耗水量的关系方程。在水分适宜条件下,茎杆所占比例较小,为32%,穗部占39%,而过度灌溉和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茎杆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3%和34%,穗部所占比例较小,仅为41%和27%。在不同等级水分条件下,均以茎杆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相对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70%~60%)时,茎杆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为0.97 g/茎,水分胁迫严重条件下,叶片对冬小麦产量贡献比适宜土壤水分条件时的叶片贡献要大一些,为0.79 g/茎。根据试验产量和耗水量回归分析表明,泰安地区在现有的肥水水平和栽培技术条件下,冬小麦的理论最大产量为0.62 kg/m2,耗水量702.35 mm,最高水分利用率17.65%,冬小麦在拔节至扬花浇水显得尤为重要,生产上应特别注意加强扬花水、灌浆期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