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5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生产实践表明,利用大蒜与辣椒轮作能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危害。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抑菌活性与病害的控制有关。本文分析了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的种类以及不同温湿度和根长对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产生的影响,并测定细胞脱落物水培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蒜根冠细胞脱落物为椭圆、长椭圆形和长形类似根缘细胞。这些类似根缘细胞的产生受根长、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根系在2%水琼脂的平板内,20℃条件下培养至25mm以上产生的类似根缘细胞最多。大蒜类似根缘细胞水培液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游动和孢子囊释放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该研究表明,大蒜根系产生的类似根缘细胞也是化感抑菌物质释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2.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植株冠层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适宜葡萄霜霉病病害循环的温度、相对湿度、叶面持露时间及田间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避雨栽培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气象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雨处理可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石林县和弥勒县两地葡萄园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84%和66.29%。弥勒县‘水晶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较强,霜霉病发生较轻,但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分析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决定霜霉病菌能否成功侵染的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创造不适宜霜霉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孢子囊产生的相对湿度的持续时间,减少霜霉病菌的侵染菌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43.
本文室内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石榴枯萎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的抑菌作用,检测其在石榴Punica granatum、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大豆Glycine max、青菜Brassica chinensis、芫荽Coriandrum sativum、大葱Allium fistulosum var. giganteum和大蒜Allium sativum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其结合作物套栽对石榴枯萎病的盆栽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在不同供试植物根际的定殖能力差异大,在石榴根际的定殖力弱,在番茄、大葱和大蒜根际的定殖力强;作物套栽结合施用芽孢杆菌明显地减轻了石榴枯萎病的发病程度,其中芽孢杆菌结合套栽番茄、大葱和大蒜的平均防效分别达78.14%、80.99%和78.91%。综上所述,套栽番茄、大葱和大蒜有望成为一种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控制石榴枯萎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云南弥勒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的葡萄酒产区,以该产区云中舞葡萄为试验材料,对其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WL培养基的菌落培养形态,酵母细胞微观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分类鉴定方法对弥勒云中舞葡萄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云中舞葡萄分离得到的80株酵母菌共分为5个培养类型,采用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对选出的具有典型特征的15株酵母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分析和WL培养基聚类表明80株被测菌株鉴定为5属5种,分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和桔假丝酵母(Candida quercitrusa),显示了酵母菌种类多样性;其中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占了所分离酵母总数的43.18%,为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的优势种。通过构建15株被测菌株与相关模式菌株的系统发育树,分析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与各自相关模式菌株聚为一枝,和序列比对鉴定结果相一致。另外,鉴定为同种酵母的不同菌株间以及和模式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显示了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结论】云南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选育优良的本土葡萄酒酵母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45.
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但三七的生产易受到各种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的影响。该项研究在于通过化学诱变的方法获得具有抗衰老的三七株系。我们使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sulfone,EMS)以0. 3%、0. 4%和0. 5%三个浓度来诱变三七种子,筛选到一批具有表型发生明显改变的三七植株,表现为花型小、矮株、畸形叶等。同时,筛选到具有抗衰老特征的三七植株,其内源激素水杨酸、脱落酸、生长素、茉莉酸和茉莉酸-异亮氨酸的含量发生明显改变。利用EMS化学诱变的方法,为生产上获得具有抗衰老特性的三七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6.
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将来自2000年云南省石屏县水稻品种净栽和混栽田块的62个稻瘟病菌株鉴定为7群15个小种。其中,来自净栽黄壳糯田块的10个菌株被鉴定为4个种群,来自净栽汕优63田块的28个菌株鉴定为3个种群,来自汕优63/黄壳糯混栽田块的24个菌株鉴定为6个种群。本实验结果表明,混栽田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比净栽田块丰富,证明了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相似文献   
47.
辣椒玉米间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及其增产效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辣椒田间(5~10行) 边行外各间作1行玉米的方法进行6种不同模式辣椒、玉米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和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 、小斑病(Helminthosporiun maydis) 的病害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模式的辣椒、玉米间作对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害发生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与单作相比, 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减少由35.0%逐渐增加到69.6%; 间作对玉米大、小斑病的控制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增加由43.0%逐渐提高到69.3%。同时, 辣椒玉米间作可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其中, 5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 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10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但经济效益最高。与单作辣椒相比, 辣椒玉米间作的总产值增加1 683~2 012元/hm2 , 增幅达10%~12%。证明利用辣椒玉米间作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稳定性可达到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目的]为揭示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组分(全氮、水解氮、铵态氮、硝态氮)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差异及其与理化因子响应关系。[方法]于2022年3,6,9,12月测定并分析四川栗子坪海拔1 800,2 100,2 400,2 700 m土壤氮组分及理化因子的垂直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及冗余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与氮组分的关系及季节动态。[结果](1)海拔、季节及交互作用对土壤氮组分有显著影响,3,6,9,12月铵态氮含量表现为海拔2 100 m>2 400 m>1 800 m>2 700 m,硝态氮含量表现为海拔2 400 m>2 100 m>2 700 m>1 800 m,沿月份梯度增加,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水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呈先减后增趋势,12月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有最大值分别为1.25 g/kg和8.26 mg/kg, 3月水解氮和铵态氮含量有最大值185.14,5.80 mg/kg。全氮、水解氮、铵态氮、硝态氮沿土层变化规律有一致性,呈“V”形;(2)不同季节和海拔理化因子垂直变化特征与氮组分差异较大,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  相似文献   
49.
间作是控制作物土传病害的有效手段,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是间作具备控病效果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了玉米根系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行为特征的影响,鉴定了玉米根组织中的关键抑菌活性物质,测定其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与玉米间作能够显著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玉米根系和根系分泌物能够显著减弱根际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游动和根际大豆疫霉休止孢的萌发能力。通过HPLC对玉米根组织进行分析,发现玉米根组织中存在门布和苯并噻唑这两种抑菌物质,两者能显著抑制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游动和其休止孢的萌发能力;在浓度为500μg/mL时,其游动抑制率均达到100%;而萌发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1%。同时,门布和苯并噻唑都能显著抑制大豆疫霉的菌丝生长。在浓度为500μg/m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100%和62.49%。综上所述,玉米根系组织中产生和分泌的门布和苯并噻唑对大豆疫霉具有抑菌活性,生产上可以利用玉米/大豆间作降低大豆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