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道蘑菇科中国一新种,样本采自内蒙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市.采用形态学进行描述,并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该蘑菇样本的基因组DNA进行ITS片段扩增、测序及BLAST比对,采用DNAman 8验证,随机挑选蘑菇科伞菌属的种进行系统发生学比较,从而对样品gf7821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蘑菇样本属于蘑菇科(Agaricaceae)伞...  相似文献   
22.
为了寻找快速测定苜蓿秋眠性的方法,利用来自美国的11个苜蓿秋眠标准对照品种,分析了不同品种的幼苗子叶到第1真叶、第1、2真叶间距离与苜蓿的秋眠性、抗寒性的关系,发现苜蓿的秋眠级与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极显著正相关,与第1~2真叶节间距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也极显著正相关;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与越冬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第1~2真叶节间距也与越冬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可评价苜蓿品种的秋眠性与抗寒性。苜蓿不同秋眠类别组之间的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大致测定苜蓿的秋眠类别,但是不同秋眠类别组内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在不同品种间多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以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不能精确测定苜蓿的秋眠级。  相似文献   
23.
柠条是包括内蒙古在内干旱荒漠草原上的优势建群植物,具有极强的耐旱(寒)力,为了研究其抗逆机理,挖掘和利用其抗旱基因,用Trizol法从经过干旱处理的柠条当年新生幼嫩枝叶中提取总RNA,分离纯化mRNA,采用SMART技术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DSN技术进行均一化,构建了柠条全长cDNA文库。经检验,文库的滴度为1.5×106 cfu/mL,重组率为93.75%,90%以上插入片段的长度为1.0~2.0 kb。从文库中随机挑取3200个克隆进行5’测序,得到3020个有效EST,合成2429个unigenes,其中,singlets 2229条,占总有效序列的91.76%,经与数据库比对,发现了脱水素、抗旱相关转录因子等多个抗旱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24.
研究黑木耳菌丝老化过程中生理酶的变化,以及生理酶与胞外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黑木耳菌丝老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均呈下降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胞外酶与抗氧化酶系统、MDA、Pro存在相关性,表明抗氧化酶系统与胞外酶系统存在内在联系,这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5.
食用菌菌种相当于作物生产中的种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在实际生产及试验过程中,经常出现菌种退化现象,给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阻碍。为从根本上防止菌种退化,就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及如何预防进行综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
为探究内蒙古中部地区锡林郭勒草原蘑菇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特点,从分子水平上对89株草原蘑菇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草原蘑菇的种质资源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草原地区采集草原蘑菇为试验材料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18S和ITS序列扩增片段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利用BLAST、MEGA 6.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以羊肚菌为外类群,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分化时间。结果表明,89株草原蘑菇ITS序列中,保守位点数为275,变异位点数为268,简约信息位点数为180,单一位点数为88,覆盖率为330,简并位点:zore-fold为319、tow-fold为62、four-fold为40,G+C碱基平均含量:黑蘑为42.73%、白蘑为41.14%,遗传距离为0~0.45。ITS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89株草原蘑菇分为3个类群,黑蘑1个类群、白蘑2个类群,且白蘑与黑蘑分化时间为11万年前,其中黑蘑中34号与其他黑蘑分化时间为3万年前,白蘑中B类群和C类群分化时间为1万年前。  相似文献   
27.
研究杏鲍菇菌丝体中多糖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醇析条件、菌丝体破碎方法和浸提条件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对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料液比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多糖得率的主次因子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最优提取条件为:3倍体积95%乙醇沉淀8 h以上,超声波处理10 min,浸提温度97℃,浸提时间2 h,料液比1∶8。在应用最佳工艺时的杏鲍菇的多糖得率为6.52%。  相似文献   
28.
食用菌与柠条利用率及饲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介绍了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营养特点,内蒙古柠条贮量、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现状,详细分析了柠条加工成草粉状经食用菌菌丝体吸收转化后的经济效益、饲用价值的提高和生态作用,说明利用食用菌提高柠条的利用率和饲用价值可行并能增值数倍,提出利用柠条这一资源优势发展自治区特色经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9.
丰产群体和一般群株植株叶片和茎秆的还原糖含量及日变化都随叶片光合作用的节奏有明显的昼高夜低的日变化规律。丰产群体植株块茎还原糖含量及日变化幅度,在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间,明显高于一般群体,其含量有夜高昼低的日变化趋势,一般群体日变幅很小,无明显峰值。后期两群体日变化趋势相同,日变幅极小。全生育期两群体叶片还原糖含量呈递减趋势,茎秆和块茎呈抛物线形变化,且茎秆的含量和日变幅始终最高,其次是叶片,块茎最低。日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依次为叶片、茎秆和块茎,体现了马铃薯“源”、“流”、“库”代谢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30.
ISSR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基于SS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多态性,且有操作简便、安全,成本低等特点。该研究回顾了ISSR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的遗传多样性、杂交育种、品种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其对菌种改良、保护菌种资源、规范食用菌市场管理等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改进现有的ISSR技术,并与其它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应用,是发展食用菌分子水平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