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2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313篇
农学   125篇
基础科学   110篇
  202篇
综合类   899篇
农作物   175篇
水产渔业   162篇
畜牧兽医   534篇
园艺   160篇
植物保护   10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现代种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持,这是种业的基本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种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种业的基本特点是高科技、高强度的投入,没有资本的高强度投入很难支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国际跨国种企相比,我们的种子企业在管理理念、人才队伍、科技研发等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必须选择成长性好、科技实力强、滚雪球的内核来进行资本运作,民族种企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92.
渭北果园白三叶与黑麦草不同配比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网袋法研究白三叶与黑麦草不同配比处理[白三叶100%+黑麦草0%(B)、白三叶75%+黑麦草25%(B3H1)、白三叶50%+黑麦草50%(B1H1)、白三叶25%+黑麦草75%(B1H3)、白三叶0%+黑麦草100%(H)]在果树行间10 cm土层215 d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绿肥翻压35 d内干物质腐解和碳释放较快(腐解率均达40%以上),氮、磷、钾分别在前21、35和50 d内释放较快,随后逐渐减慢。翻压215 d 后,干物质腐解率,碳、氮、磷、钾释放率和干物质腐解量,碳和氮释放量均表现为B>B3H1>B1H1>B1H3>H,磷和钾释放量表现为BP>N,养分释放量均表现为K>N>P。综合分析试验期果树养分需求和5种处理养分释放规律,B3H1处理可作为渭北果园生草混播翻压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993.
从网箱患柱形病的斑点叉尾鮰病灶中分离到一株细菌(YZ130310),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高度致死性.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菌体细长、两端钝圆、弯曲或直的杆状,菌落浅黄色,边缘不整齐呈根须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分解酪素和明胶,不分解纤维素、几丁质、酪氨酸、七叶灵和淀粉,硝酸盐还原阳性,吲哚和葡萄糖产气阴性.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YZ130310与GenBank上登录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ATCC 49512株的16S rRNA序列同源性最高,其相似性达99.6%;在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YZ130310与柱状黄杆菌(AY095342)聚为一支.综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的分类鉴定结果,菌株YZ130310可鉴定为柱状黄杆菌(F Columnare).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Z130310对头孢哌酮等7种药物敏感,对阿米卡星和氧氟沙星2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头孢氨苄等7种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94.
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杂交籼稻(II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在江西3个生态区(新建、抚州和吉安)开展对比试验以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江西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更具产量优势,晚粳比中粳表现更好。新建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19日,各点均为30 d秧龄)均为杂交晚粳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特别是5月30日播期的杂交晚粳平均产量达到10.95 t/hm2,显著高于对照籼稻。抚州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29日)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常规晚粳、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之间无显著差异。吉安点5月30日和6月9日播期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杂交中粳最低;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分别是杂交晚粳和杂交中粳产量最高,但均与对照籼稻无显著差异。新建和抚州点均为5月30日播期产量最高,而吉安点6月9日播种最佳。新建点两个播期均是来自浙江的粳稻品种产量最高,但与来自湖北的品种和对照籼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抚州和吉安点不同来源地的粳稻品种产量随播期的不同表现不一。因此,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适宜地区应该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及以北地区,品种应该以杂交晚粳为主,品种的引进以从纬度相近的浙江省为宜。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改进集证明了向量优化中的一个等价性结果,统一并推广了现有文献中关于Geoffrion真有效性与Benson 真有效性的一些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996.
"立足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推进优势畜牧业基地建设。"在谈到今年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时,陕西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畜牧兽医局局长杨黎旭如是说。去年,陕西省畜牧业克服了上半年主要畜产品价格低迷的不利影响,圆满完成了"保供给、保安全、促增收"的目标任务;今年,他们绘制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记者:杨局长,回顾陕西省的2012年畜牧兽医工作,您认为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杨黎旭:2012年,全省畜牧兽医系统积极实施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克  相似文献   
997.
2012年,河北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畜牧兽医工作面临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河北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如何准确把握新要求、新任务,积极应对畜牧兽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为此,记者采访了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张钰.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触杀法和拒食法测定了蜈蚣草甲醇粗提物和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4种溶剂萃取物对莴苣指管蚜和斜纹夜蛾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三氯甲烷萃取物对两种害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莴苣指管蚜随着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校正死亡率升高.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莴苣指管蚜72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6.92%,LC50为1.724 2 mg/mL;斜纹夜蛾4龄幼虫24h的非选择性拒食率为65.76%,AFC50为3.934 6 mg/mL.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爪齿余摆运动的株间机械除草装置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为了实现作物株间区域精确机械除草,设计了一种利用除草爪齿余摆运动原理的株间机械除草装置,研究了装置的除草和避苗工作原理,建立了相应数学模型并分析了除草爪齿余摆运动的参数对除草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合理的工作参数。在试验平台上进行了基于爪齿余摆运动的株间机械除草装置避苗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爪齿余摆运动的株间机械除草装置除草爪齿避苗和除草切换控制快速可靠,室内试验的伤苗率小于8%;能够满足株距20cm及以上栽种的作物株间除草要求,可以保证每个株间区域均有除草爪齿进入实施除草;除草装置的前进速度不影响进入株间区域的除草爪齿数量,但前进速度的增加会导致伤苗率增大;进入株间区域的除草爪齿数量与作物栽种株距均匀性无关,仅与作物栽种的株距有关。该文为爪齿余摆株间除草装置精准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无人驾驶直升机具有机动灵活、不需要专用机场等特点,目前已在农业航空植保中得到应用。杂交水稻制种中,利用无人直升飞机飞行时其旋翼产生的风力能使父本花粉传播更远,可扩大父本和母本相间种植的宽度,实现父本和母本的机械化耕种和收割,从而实现制种全程机械化。杂交稻制种辅助授粉的效果(母本异交结实率)、作业效率及经济效益与无人直升机飞行时产生的风速、风向和风场宽度等参数密切相关,但迄今尚不明确。该文采用风场无线传感器网络测量系统组成三向风速测量线阵和单向风速面阵在水稻田里对无人油动单旋翼直升机飞行时的风场进行了测量试验,目的在于探明无人直升机在辅助授粉作业时不同方向的风速和风场宽度等参数,以便决策出较佳的飞行作业参数,包括飞行高度、作业航向等。无人直升机授粉作业的飞行速度设置为3 m/s,作业载荷为3.75 kg,飞行高度为:9、8、7和6 m,测量的风向为:平行于飞行方向(X)、垂直于飞行方向(Y)、垂直于地面方向(Z)。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个风向的风速值大小排序为VX>VY>VZ,且风速持续稳定,因此,在直升机辅助水稻授粉作业时,平行于飞行方向的风力(即沿着直升机前进方向的飞机尾风)更有益于辅助授粉作业;随着飞行高度不断降低,风场宽度亦有所增加,在飞行高度为6~8 m时,达到3级风的风场宽度最大可达到9 m,飞行高度为9 m时,达到3级风的风场宽度最大仅为4 m,明显缩小,综合考虑农艺要求、作业效率及安全性等因素,该文建议无人驾驶油动单旋翼直升机Z3机型的较佳飞行作业高度为7 m;直升机逆自然风方向飞行作业时到达水稻冠层的风力较小,很难形成能满足水稻制种授粉所需的风场宽度和风速,而顺风方向飞行时的风场宽度和风速较大,因此采用油动力无人直升机辅助水稻制种授粉时,宜避免逆自然风方向飞行作业。该研究可为无人直升机水稻制种辅助授粉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