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174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66篇
  118篇
综合类   457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76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明  杨浩  刘磊  唐敏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82-285,287
环境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为测量土壤侵蚀和沉积速率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这两种核素只能提供中长期(45年和100年)的土壤再分配的速率,因此有必要研究示踪个别事件或短周期的土壤再分配的速率作为示踪中长期土壤再分配速率的有益补充,7Be(半衰期53.3 d)作为自然放射性核素,能够满足示踪个别事件或短周期的土壤再分配的需要,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土壤再分配过程一般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需要评价他们各自对土壤再分配过程的影响程度,用于评价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用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讨论了7Be产生规律以及沉降特点,阐述了7Be在土壤再分配过程中的示踪原理,并对现有土壤侵蚀定量估算模型进行阐述并改进了模型,提出了今后应用7Be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2.
基于ArcGIS的彭水县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基于AreGIS技术,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彭水县烟区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量元素中,有效铜、有效铁及有效锰的样本呈正态分布,其他微量元素为偏态分布,其变异系数在29.47%(有效钼)~51.76%(有效铁)之间变化;土壤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铁和有效锰的样本数据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有效钼和有效锌为指数模型;土壤微量元素的随机变异均小于结构性变异,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钼及有效锌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对较弱,有效铁及有效锰则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效铜、有效锰、有效硼含量偏低,有效钼、有效铁及有效锌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33.
不同种植年限对菜地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毅林  高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3):236-243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年限对菜地土壤结构的影响情况,为土壤培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采用萨维诺夫法分析了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蔬菜基地种植1年、5年、10年的菜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情况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稳定性在不同种植年限土壤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0~20 cm土层土壤,1~0.25 mm、>3 mm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1年>5年>10年,20~40 cm土层也存在类似变化。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降低。对于0~20 cm土层,1年土壤>0.25 mm团聚体平均破坏率为27.78%,5年和10年土壤>0.25 mm团聚体平均破坏率分别高达49.86%、58.74%;对于各种植年限土壤20~40 cm土层也存在相同的趋势。说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增高,土壤结构稳定性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种植年限、平均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0.897*、n=6),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3~1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1~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868*、0.859*、0.835*、0.829*、n=6),土壤团聚体MWD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5**,n=6)。说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平均破坏率逐渐增加。>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多,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值越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研究区紫色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4.
以试验方法,探讨暴雨作用下于不同坡度时,对坡地破坏及保护方式之研究。保护方式分为4类:地下排水、支排水、干砌卵石及浆砌卵石、试验中观测地下水之变化,量测流失之土方、排水量,以及最后破坏之断面,并进行边坡稳定分析,试验结果指出:(1)压实度较小、渗透性较佳之土壤,因地下水渗透,在坡脚产生瞬间坍方。(2)压实度较大,渗透笥较差之土壤,将产生地表径流冲蚀,若无排水或坡地保护措施,将发展成严重的径流冲蚀,  相似文献   
35.
1979年和1980年我们对金善宝教授命名的“云南小麦”亚种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查明“云南小麦”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下游十二个县,约在北纬22°54′—25°03′和东经95°36°—100°85′左右。“云南小麦”生长在海拔1500米至2500米之间的高山区,而以1900米至2300米地带种植较多。原产地年均温15℃、年雨量1480mm 左右。小  相似文献   
36.
进行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方法研究.用高锰酸钾将铁(Fe2+)氧化为铁(Fw3+),铁(Fe3+)与硫氰酸钾作用,形成有色配合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470nm,铁含量在2.0×10-5~1.6×10-g·50 mL-1符合朗伯-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40×104L·mol-1·cm-1.  相似文献   
37.
城市园林与夏季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路线调查法以保定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园林不同植被中夏季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及群落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城市园林不同植被夏季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排序为:阔叶林>水边草地>针叶林>灌丛。均匀性排序为:水边草地>灌丛>针叶林>阔叶林,不同植被夏季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并对城市园林林木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8.
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有效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和盆栽试验表明,紫色水稻土施用有机肥,有效硅可提高10% ̄35%,水生在产加6% ̄104%,并促进了水稻植株对硅的吸收,使水稻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9.
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围绕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开展了森林小气候、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不仅具有拦蓄降水、缩小温差、保持较高土壤湿度等作用,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消洪补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水文生态作用。森林覆被率65%的流域比32%的流域年枯水径流量增加2887mm,年洪水径流量减少9887mm;森林土壤贮水29812~39193mm,草地仅18209mm;林地很少产生地表径流,草地年土壤流失量17939kg·hm-2;高寒山区多年冻土与季冻土致使试验区河川径流系数高达073,蒸散较小为15654mm;多年监测资料显示祁连山林分质量下降,冰川退缩,河川径流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40.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奶牛行为特征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奶牛等大型动物的疾病和发情状况目前主要依赖饲养员目测判断,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仍采用人工观测方法,这不仅带来繁重的人力负担,也容易误判。为了能自动准确地识别奶牛是否发情或生病,该文提出在奶牛颈部安装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奶牛的体温、呼吸频率和运动加速度等参数,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提取的各种参数进行行为特征多级分类识别,以此建立的动物行为监测系统能准确区分奶牛静止、慢走、爬跨等行为特征,从而可以长时间监测奶牛的健康状态。而且,这种监测系统易于推广到对其他动物的监测,对促进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