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8篇
  9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解淀粉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作用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能提高秸秆饲草品质的微生物发酵菌剂,本研究在前期获得2株具有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的基础上,将两者混配成复合菌剂,考察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作用,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扫描电镜(SEM)及气质联用色谱(GC/MS)等技术对玉米秸秆的微观结构及降解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复合菌剂可以有效降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在发酵24 d时,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8.4%,30.5%和41.4%。FTIR和1H-NMR谱图中能观察到木质纤维素分子结构中主要连接共价键,如木质素单体间的β-O-4和β-β键、木质素与碳水化合物连接键以及碳水化合物中糖环内的价键等明显断裂,木质纤维素被部分降解;SEM扫描电镜图则显示发酵后秸秆的组织结构出现松散和破坏。发酵后秸秆中小分子物质的GC/MS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包含苯丙胺和苯丙酸等保留苯丙烷结构单元的木质素单体衍生物以及苄醇和苯甲酸酯类等木质素单体被进一步降解后的芳香族化合物。玉米秸秆中碳水化合物的GC/MS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可将玉米秸秆中的结构性多糖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降解成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及乳糖等还原性单糖。并利用这些还原性单糖生长代谢,进一步产生乙二醇、丙三醇及短链脂肪酸类等代谢产物。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可有效降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在玉米秸秆饲草化利用中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为确立大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素的纯度,并以大黄素的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从4种常规溶剂中确定出1种对大黄素提取效果最佳的溶剂,再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大黄素提取工艺的因素——提取溶剂的用量、所加入的酸水量、提取温度及时间4个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大黄粉∶苯∶20%硫酸=1∶6∶1(m∶v∶v),提取3次,每次3 h,提取温度为65℃。  相似文献   
23.
羊源芽孢益生菌的筛选与Y5-39菌株的鉴定及其耐受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对羔羊腹泻有治疗作用的益生菌.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以大肠杆菌( Eacterium coli)菌株为病源指示菌,从健康小尾寒羊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Y5-39菌株.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 S rDNA序列分析,并与相应种、属的菌株进行对比,表明Y5-39与芽孢杆菌Bacillus相应性状相近.用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中对Y5-39菌株的序列进行比对,经分析Y5-39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相似性水平达到99.92%,且二者在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个分支.最终鉴定Y5-39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通过测定菌株Y5-39在人工胃液、不同pH值和不同浓度胆盐环境中的存活率,结果表明,此菌株对酸性环境、人工胃液和胆盐有很强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24.
草莓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与盆栽防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拮抗芽孢杆菌,对本实验室筛选保存的各类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芽孢杆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以确定其种属;采用盆栽试验检测了其生防效果。通过试验获得了一株对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好拮抗活性的芽孢杆菌菌株HD-5,并鉴定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盆栽防治效果达到77.78%,具有较好的草莓根腐病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25.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采用DGGE和Biolog两种方法, 研究了五种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功能的影响。采用UPGMA对DGGE试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小麦季中不施肥对照(T1)和常规氮磷钾肥(T2)聚为一类,相似性为41%,常规氮磷钾肥+秸秆还田(T4)和常规氮磷钾肥+秸秆还田+秸秆腐熟剂(T5)聚为一类,相似性为52%,而70%常规氮磷钾肥+有机肥(T3)单独聚为一类;玉米季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只是T1和T2的相似性为68%,T4和T5相似性达78%,而T3依然归为一类,这说明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区系存在相似性。经过切胶测序及BLAST比对,发现大多为不可培养细菌,可培养细菌中多为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Biolog试验采用主成份分析得出,T1和T2土壤微生物功能类似,T4和T5土壤微生物也具有相似的功能,而T3则单独分为一类。其中,T5和T4的土壤细菌群落对底物碳源的代谢活性最强,T3处理次之,T2和T1最低。通过这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影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6.
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抗倒伏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屉优418、辽优2005、辽优2006、辽优2016在较高肥力条件下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具有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理想茎秆物理性状:地上部第1,2伸长节间长度短,穗颈节间和稻穗较长,基部茎秆截面椭圆长轴、短轴较长,面积较大,茎壁较厚,茎壁截面积大,植株表现抗倒伏能力强;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通过减少第1,2伸长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基部物理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节间长度等,可以提高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7.
以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指示菌,对从棉田土壤中已经分离筛选到的细菌HMB-1005进行形态、19项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试验,结果表明,HMB-100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灭菌土和非灭菌土进行盆栽试验,拮抗菌HMB-1005芽孢液浸种、土壤全部混菌和部分混菌3种处理,经过5个月的盆栽试验表明,拮抗细菌HMB-1005能够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中定殖,且定殖数量达106cfu/g土左右,并仍能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通过对棉苗根内细菌的分离,证实拮抗细菌HMB-1005能在棉花根内定殖,数量达到103cfu/g。实验结果显示,灭菌土的拮抗菌数高于非灭菌土,并且3种处理方式差异不明显,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建议使用浸种方法。  相似文献   
28.
棉花黄萎菌拮抗菌BDT-25的鉴定及抗菌蛋白产生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拮抗细菌BDT_25是从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经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证明BDT_25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此外,该菌株还对棉花枯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等10种其他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一株广谱拮抗细菌菌株。通过对BDT_25菌株培养条件的研究发现,采用NB液体培养基,28℃,170 r/min培养48 h所得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粗提到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提取物,进一步实验表明,该拮抗物质对热和多种蛋白酶敏感,证实其为抗菌蛋白。  相似文献   
29.
外源lea3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瑛  朱宝成  孙毅  张琳宇  罗建平 《核农学报》2007,21(3):249-252,260
将来源于大麦的lea3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中苜一号”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过膦丝菌素类除草剂(PPT)的4次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后共获得21株抗性再生植株。经叶片涂抹除草剂试验和lea3基因的PCR分子检测证明,lea3基因已整合到紫花苜蓿的基因组中。与对照植株相比,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增强的耐盐能力,表明遗传转化lea3基因可用于苜蓿抗旱耐盐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30.
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对黄豆苷原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比较了32种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对黄豆苷原的转化情况。在全部供试动物中,只有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对黄豆苷原未表现转化能力,其余31种动物的代谢产物中均出现了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有14种动物对黄豆苷原的代谢产物中出现了高活性植物雌激素雌马酚。研究表明,不同动物对黄豆苷原的代谢能力强弱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还与动物本身的饮食结构等环境因素有关。通过测定黄豆苷原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确定了一些对黄豆苷原具有较强代谢能力的动物种类,尤其是确定了一些能将黄豆苷原高效转化为雌马酚的理想动物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