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8篇
农学   40篇
  4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55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41.
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穗部性状的演变及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年代品种穗部性状的演变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我国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4个农家品种和31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大幅度提高,穗粗、穗长、籽粒深度、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上升趋势;秃尖度、出籽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呈现下降趋...  相似文献   
42.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opaque-2(o2)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优质蛋白玉米育种。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检测了QPM群体中群13、中群14内o2基因的频率分布,发现中群13、中群14在o2基因位点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检测了从QPM群体中选育的高代系中o2基因的频率,发现在CA、CD、CB和R高代系中o2o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7%、80.0% 、0.0和100%。表明用常规方法选育QPM自交系,不能有效地保证o2基因纯合。为了拓宽QPM种质基础,利用分子标记追踪普通玉米与QPM自交系回交后代的o2基因,将普通自交系转育为QPM,结果表明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43.
华北地区骨干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自交系为副区,材料均为华北地区近40年34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自交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株粒数>空秆率>行粒数>千粒重>叶向值>秃尖度>穗位>生育期>ASI>倒伏率。只有通过提高单株粒数,才能加大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粒数。同时通过保持穗位、生育期在适当水平,强化耐密性的选择,选择千粒重高、雌雄协调、株型上举耐密且抗倒能力强的自交系,才能最终提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因此,提高株粒数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李明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66-7368
从加强科学管理,维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推行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标准化;加强工农业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45.
密度压力下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对近40年25个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在低密度下,千粒重>病株率>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空秆率;在中密度下,千粒重>株高>行粒数>空秆率>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高密度下,千粒重>空秆率>穗位高>行粒数>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选育中,主攻方向是选育千粒重高、耐密、抗倒伏的品种。在保持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等性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应重点强调在高密度压力下对倒伏株率和空秆率的选择,优先考虑千粒重的增加,其次是行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46.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Meta-QTL及候选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高密度玉米遗传图谱整合了1994—2012年文献发表的玉米产量性状(穗行数、行粒数、粒重)584个QTL。采用元分析方法,确定了22个穗行数、7个行粒数和44个粒重Meta-QTL。根据B73基因组序列进行产量相关基因的重定位,在Meta-QTL区段内分别获得10个玉米产量基因和12个与水稻7个产量基因同源的候选基因,分别位于玉米染色体Bins 1.04、1.06、1.07、2.04、2.06、3.04、4.05、4.07、4.09、5.03、5.04、5.05、7.02、8.03、9.03、10.06和10.07。玉米产量性状Meta-QTL及相关候选基因分析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7.
干旱条件下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保绿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5个玉米品种(农家种4个, 双交种4个, 单交种27个), 在海南三亚设置正常浇水和花期干旱两个处理, 鉴定每个品种在干旱环境下的保绿性, 比较不同年代品种的持绿性。结果发现, 干旱导致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衰老启动时间提前, 干旱条件下品种的衰老启动时间、最大衰老速度出现时间均随年代更替而延后, 最大衰老速度均随着年代更替而下降, 即玉米的保绿性均随着年代更替而提高, 与正常浇水条件下的趋势相似。玉米保绿性与叶绿素含量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在干旱处理条件下, 品种保绿性均随年代更替而提高, 我国的玉米育种中已经对持绿性进行了改良, 耐旱性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8.
玉米强优势组合7个主要穗部性状在3种环境下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产量是遗传基础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玉米(Zea mays L.)单交种烟单 14 号杂交组合的 F1(Mo17×黄早四)自交后形成的 191 个 F2单株作为构图群体,构建了由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列(SSR)两种标记组成的遗传图谱。F2继续自交衍生的 184 个相应 F2∶3家系用于玉米 7 个穗部性状表型的田间鉴定。采用以混合线性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配套软件 QTLmapper/V2.0,在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76 个穗部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其中穗粒重、穗重、出籽率、穗长、秃尖长、穗粗和轴粗的 QTL 数目分别为 8、8、11、10、9、10 和 20 个。大多 QTL 仅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单个 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很低,仅有 5 个 QTL 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大于 10%,绝大多数 QTL 显性效应贡献率小于 1%。基因作用方式 29%的 QTL 为加性,47%为部分显性,11%为显性,13%为超显性。控制玉米穗部性状的 QTL 在染色体间分布不均匀,且呈现成簇分布、毗邻分布等特征。各个 QTL 位点上起增效和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双亲间分布不均匀,两个亲本均可以提供增效或减效等位基因。本研究结果对于玉米高产分子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亲本选配等问题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9.
玉米直链淀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工业原料,高直链淀粉性状的产生受多种酶和基因-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玉米ae基因(amylose extender)突变导致子粒中直链淀粉含量增高、子粒表面皱缩、淀粉颗粒呈不规则形状、尺寸不均匀且表面基质蛋白增多,用于玉米育种后获得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升高,产量显著降低。通过将显性Ae突变体与16份优质玉米自交系杂交,对F1代植株进行开花期、株型、产量性状调查,分析F1代子粒总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Ae突变体与不同的自交系杂交,F1代直链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基因型有密切关系,以Ae突变体和W16F41、CA240为亲本杂交,可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同时产量变化最小。根据F1代表现筛选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产量变化较小的双亲配制杂交种,可加速高直链淀粉玉米新品种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50.
玉米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温冷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非生物逆境因素。综述了玉米芽期和苗期耐冷性鉴定指标、种质筛选和遗传特性,为玉米耐冷性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玉米芽期和苗期分田间和室内进行耐冷鉴定研究,应用一系列指标筛选出一些耐冷自交系、杂交种和群体。玉米耐冷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同时期可能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今后应在完善耐冷鉴定指标基础上,从基因资源挖掘、遗传机理解析、种质扩增与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深化玉米耐冷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