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药物耐药机制可加重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性,并可在细菌之间进行水平传播,现已成为临床用药的重大难题。综述了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药物耐药性的发现过程、耐药机制、兽医临床分布、遗传背景及扩散等,以期为该类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动物源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这些菌株不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而且也对其它药物耐药,引起临床治疗的难度增加。概述了动物源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发现过程、耐药机制、兽医临床分布以及传播与扩散,以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 fectious bursa l d isease,IBD)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传染病,该病感染后不但造成重大的损失,还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给禽群免疫带来更大的困扰。作者对发生在河南某地区的IBD免疫失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鸡群免疫使用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中等毒力苗每瓶标识含量均为500羽份,发生严重免疫失败的A疫苗抽检的6瓶测得的0.1 m l疫苗稀释液的TC ID50分别是1-0 2.2、1-0 2.7、100、10-2.9、1-0 1.9、100,即每瓶实际分别含有3.17、10.04、0、15.9、1.3和0羽份。而当地市场使用效果较好的B疫苗和C疫苗每瓶疫苗分别平均含有485和453羽份。疫苗有效含量不足是该地区IBD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
头孢喹诺混悬注射液对猪链球菌病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喹诺(Cefqu inom e)是德国赫司特动物保健品公司开发与研制的第一个动物专用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吸收快、血药浓度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为评价其临床对仔猪链球菌病的疗效,特做以下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药品与试剂头孢喹诺混悬注射液,规格25m g/mL,洛阳惠中兽药有限公司研制;注射用硫酸链霉素,规格1.0 g(100万μg),批号050301;注射用青霉素钾,规格1.0 g(160万IU),批号060203,均由华北制药集团动物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改良马丁培养基,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普通鲜血琼脂平板…  相似文献   
65.
猪源大肠杆菌质粒和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1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qepA和aac(6′)-Ib-cr,并分析PMQR基因阳性菌株染色体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突变区(QRDRs)突变。结果显示,31株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呈现耐药。在31株猪源肠杆菌中共检测到2株携带qnrB10和4株携带qnrS1基因的大肠杆菌,未检测到qnrA、qepA和aac(6′)-Ib-cr。在PMQR阳性菌株gyrA基因的QRDRs中,低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出现83位S→W突变,高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同时出现83位S→L和87位D→N突变。而在parC基因的QRDRs中,大部分耐药菌株出现80位S→I突变,1株耐药菌株出现45位V→L突变。gyrB和parE基因的QRDRs未检测到突变。结果表明,本地区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PMQR的出现和QRDRs的点突变可同时协同贡献对喹诺酮类耐药,而PMQR的出现加速了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禽源奇异变形杆菌携带ampC基因的分型和blaCMY-2阳性接合质粒pC12的序列结构,为防控多重耐药禽源奇异变形杆菌的传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PCR方法对21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AmpC酶的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对blaCMY-2阳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接合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pC12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表明21株禽源奇异变形杆菌中有6株产AmpC酶。6株产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粘菌素全部耐药,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全部敏感。耐药基因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6株菌均携带blaCMY-2,检出率为28.6%。接合试验表明,1株奇异变形杆菌C12接合成功并获得接合子,其余5株接合不成功。PFGE分型结果表明,酶切图谱分为3个型别,blaCMY-2在禽源变形杆菌中存在垂直和水平传播。测序结果表明菌株C12含有一个1b型IncC质粒,其全长161 319 bp,GC含量为52.45%,预测有161个开放阅读框,提交NCBI并获得序列号MT320534。该质粒包含3个耐药区:第一个抗生素耐药区(antibiotic resistance islands,ARI-B)携带floRtet(A)、strAstrBsul2;第二个耐药区是一个典型的ISEcp1-blaCMY-2-blc-sugE结构,其中的ISEcp1被一个插入的IS10R截断;第三个耐药区(ARI-A)是一个杂合的Tn1696tnp-pDUmer转座子,包含一个1类整合子基因盒(aac(6')-Ib-cr|arr3|dfrA27|aadA16)和汞抗性基因簇merEDBAPTR,其插入到质粒骨架产生两个重复序列TTGTA,该耐药区也是1型IncC耐药区变化最大的区域。【结论】6株产AmpC酶禽源奇异变形杆菌均携带blaCMY-2,其酶切图谱分为3个PFGE型别,其中一株菌携带了一个流行的blaCMY-2阳性1型IncC可接合质粒。广宿主的IncC质粒是blaCMY-2tet(A)、floR等多个耐药基因及整合子的重要载体之一,该质粒在动物源奇异变形杆菌的传播扩散进一步增加了治疗该菌感染的难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7.
从某鸡场9日龄鸡群的粪便样本中分离、鉴定出奇异变形杆菌22株,并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的PCR检测.然后通过接合试验、电转化试验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来分析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扩散机制.结果显示,22株鸡奇异变形杆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均呈现高水平耐药,对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PCR检测表明,在7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中仅扩增出rmtB基因;同时,这些菌株也携带有blaCTX-M基因.接合试验和电转化试验重复多次均未成功.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提示该场鸡源奇异变形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扩散以克隆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6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建立了固相萃取分析牛组织中埃普利诺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残留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和C18SPE柱净化,用乙酸酐和1-甲基咪唑的乙腈溶液作衍生化试剂,在96℃条件下,完全衍生化需要100min.4种药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0.02%~88.75%,日内变异系数小于8.52%,日间变异系数小于7.13%.埃普利诺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的检出限为0.4~0.5μg/kg,定量限为2ug/kg.该方法可靠、灵敏,可用于常规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69.
头孢噻呋与恩诺沙星联用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倍稀释法、棋盘法测定头孢噻呋、恩诺沙星以及两者联用对鸡大肠杆菌标准株、临床分离株和鸡链球菌标准株、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显示:单方头孢噻呋对五菌株的MIC值介于1~32μg/ml之间,恩诺沙星的MIC值介于0.5~64μg/ml之间,且两药对临床分离株的抗菌活性均明显较标准株低。两药联用对鸡大肠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不产酶株、鸡链球菌标准株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均为0.75,呈现相加作用;对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产酶株和鸡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FIC指数为1.5,呈现无关作用,但头孢噻呋联用MIC值仅为单方的1/2。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floR基因序列的分析,将扩增的包含floR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及下游终止序列的约1550bp DNA片段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成功构建了pGEM—floR质粒,将质粒转入JM109中,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构建的pGEM-floR/JM109基因工程菌对氯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耐药,对四环素和庆大霉素敏感。本试验成功构建了一个基因背景清楚且对氟苯尼考耐药的细菌模型,排除了细菌中其他氟苯尼考耐药基因或泵出蛋白对floR基因贡献细菌耐药表型及进一步试验的影响。分别提取CVM1841、pGEM-floR/JM109、pGEM/JM109和JM109膜蛋白,运用实验室制备的鼠抗GST-FloR1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反应,蛋白定位显示FloR蛋白位于细菌的细胞膜上。本试验结果证实floR基因编码的蛋白位于细胞膜,并贡献细菌对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