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9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3篇
  1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1事故经过2007年5月19日上午9时许,某市郊区刘庄附近的机场供油工程卸油站的院内,有两个小孩在玩耍。其中一个年仅13岁的男孩刘某某,发现院内2基电杆之间有一台变压器的外壳,在电杆南侧有一间铁皮房,电杆上面的方井架上有3只铜制品物体(跌落式熔断器)  相似文献   
52.
53.
温室密闭性好,内外气体交换较少,环境相对独立。重点介绍了温室内二氧化碳、土壤气体、有害气体的变化特点及其对蔬菜生理的影响,并介绍了其调控技术,以期为温室蔬菜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与生产中的常规措施(打顶时除去底脚叶)相比,在打顶时继续保留底脚叶,让其自然衰老,可以增强打顶后烟株根系的光合产物供应,提高根系的代谢活性,有利于烟株从生长环境中进一步吸收钾;同时由于底部叶片在打顶时含有丰富的钾,这部分钾随着叶片后期的正常衰老可以向植株的其它生长中心转运,从而提高烟株其它叶片的含钾量的改善烟叶的内在品质。建议生产中在株行距较大,通风透光的种植模式下,可以考虑打顶时继续保留底脚叶。  相似文献   
55.
采用BSA?SSR技术对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DNA目的片段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9对SSR适宜引物PCR扩增找到了与高丹草低氰酸性状相关的SSR目的片段26个,经对PCR产物回收、部分纯化及测序分析,得到了这些低氰DNA片段的碱基序列。经与BLASTn数据库序列比对发现,有2个低氰目的片段TF8和TF16分别与高粱叶绿体磷酸核糖激酶XM_021458168.1和高粱克隆BAC 88M4 AY661656.1基因同源性高达95.4%和97.0%,其片段大小分别为101和586 bp。但在DNA碱基上有一定变异,TF8片段发生了3次碱基替换和1次插入,导致丙氨酸和甘氨酸替换成半胱氨酸,苏氨酸替换成丙氨酸,甘氨酸缺失;TF16片段缺失了1个碱基A,导致丙氨酸缺失。据此推测TF8和TF16这2个低氰目的片段具有调控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主效QTL精细定位及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57.
红枣中多糖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红枣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加水倍数40,溶液pH8,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60 min时提取效果最好。外界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为:加水体积>溶液的酸碱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  相似文献   
58.
拟黄薄孔菌是2012年发现的一多孔菌目拟层孔菌科薄孔菌属的新种,因其生长于抗菌性很强的柏树上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首次报道拟黄薄孔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纯培养条件。从野生拟黄薄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纯菌种,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碳源、氮源、碳氮比、无机盐等营养条件对菌丝体生长。结果表明,菌丝体培养的最佳碳源为乳糖,蛋白胨为最佳氮源,25:1为最佳碳氮比,无机盐中硫酸镁能明显促进菌丝生长;子实体培养的最佳碳源是果糖,最佳氮源是氯化镀,无机盐对子实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碳氮比的变化不会影响子实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9.
采用样方调查和演替层次法对林芝县芽依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依泥石流发生年限100年左右。该区群落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植物共11种;群落组成为川滇高山栎+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优势先锋种糙皮桦开始淘汰。植物群落演替阶段基本进入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60.
曾加芹  杨东升  卫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17-21718,21833
[目的]研究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林林隙特征。[方法]从林隙的形成方式、大小分布和形成木特征等几方面对林芝地区高山栎林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林芝地区林隙以人为砍伐形成的最多;林隙线状密度为23.9个/km;冠空隙平均面积为11.2 m2,占整个林分面积的3.7%;扩展林隙的平均面积为26.1 m2,占整个林分面积的8.6%;林隙的形成速率为0.46个/(km.a);林隙的形成木以川滇高山栎林为主,径级集中分布在40~60 cm;林隙形成木在各个腐烂等级上分布不均匀,以C级分布较多,占44.8%。[结论]高山栎林林隙大小对幼苗更新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