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9篇
  36篇
综合类   11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7 毫秒
311.
在淮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露地西瓜化肥减量试验,以研究对西瓜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试验表明在长年重茬瓜菜田土壤肥力上,增施有机肥,化肥减量是可行的,化肥减量处理区西瓜最终在单瓜重、每亩产量上,均好于常规施肥处理区及不施肥处理区,证明化肥用量可减量使用。  相似文献   
312.
基于永定河流域内14个气象站点1957-2018年逐日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距平分析、小波分析对永定河流域降雨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法对降雨进行特征分区并通过相关分析揭示流域降雨的主要相关因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永定河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2.88 mm/10 a,多年降雨量均值为389.22 mm。季尺度上,春秋两季降雨量呈上升趋势,以秋季降雨量上升最为明显,上升速率为3.75 mm/10 a;夏冬两季降雨量呈下降趋势,以夏季降雨量下降最为明显,下降速率为-8.14mm/10 a。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流域降雨量变化存在着28、15、4 a三个周期,以28 a为主周期。空间上,降雨量地域性差异较大,流域降雨量由东南平原区向西北山区递减。REOF分析表明,前六个模态可以较好地反映永定河流域降雨的空间分布类型;根据各模态高荷载区分布,永定河流域可划分为六个降雨区:Ⅰ区为西南大同盆地区,Ⅱ区为北部张家口地区、Ⅲ区为延怀盆地区、Ⅳ区为北京及冀西北盆地区、Ⅴ区...  相似文献   
313.
杨坤  翟凯旋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产学报》2022,46(6):1085-1093
为探究洪湖碘泡虫在被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不同感染阶段的差异,实验采用显微镜镜检、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相结合手段,对发病及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肌肉、伪鳃、鳃、头肾等11个组织器官进行了广泛检测分析。显微镜镜检发现,在发病鱼的咽、伪鳃和鳃能观察到孢囊或成熟孢子;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咽上壁与副蝶骨间结缔组织、伪鳃及其血管周边观察到大量棕黄色结节,并含有洪湖碘泡虫的成熟孢子。不同组织器官DNA样品PCR检测发现,在发病鱼除肌肉外的其他10个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存在,其中伪鳃检出率最高(100%);隐性感染异育银鲫在咽上壁组织、伪鳃、头肾、体肾、脾脏及卵巢中检出洪湖碘泡虫,伪鳃检出率也为最高(26.7%)。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发病鱼咽上壁内分布着大量蜂巢状孢囊及成熟孢子,伪鳃被严重侵占和破坏;残存伪鳃鳃丝周边能观察到增殖和发育阶段的孢子生成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发现伪鳃可能是洪湖碘泡虫寄生和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结果为洪湖碘泡虫病的准确检验检疫和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14.
为明确滇南地区普洱茶种植下土壤优先路径特征以及根系对其形成的影响,以典型普洱茶产地为研究对象,灌草地为对照,基于染色示踪法与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分析普洱茶树根系特征与土壤优先路径的关系,解释根系对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地和灌草地染色路径宽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茶地优先路径的连通性比灌草地差,优先路径的发育程度小于灌草地;(2)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增加,根重密度、不同径级根长密度均呈减小趋势,径级≤1 mm的根长密度贡献度最大,达到84.08%;(3)染色路径宽度与根重密度、径级≤1,1~3 mm的根长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灌草地染色路径宽度与径级≤1 mm的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986;(4)染色路径宽度与径级≤1 mm的根长密度拟合效果较好,R~2高达0.970 6,径级≤1 mm的细根系对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程度更大。根系是影响土壤优先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滇南地区普洱茶树根系对土壤优先路径影响的研究,可为当地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