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掌握江川县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订合理的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结合RS与GIS相关理论与技术,选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5个因子,对2015年江川县各乡镇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2015年江川县7个乡镇的生态环境指数为57.954 7~66.912 1,其中以路居镇最高,大街镇最低,二者差值为8.957 4。[结论]江川县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贺州8种红茶茶样的挥发性物质,确定其主要香气成分,为开发优质、特色的红茶产品,以及进一步提升贺州红茶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贺州8种红茶茶样(福云六号、迎霜、春波绿、金牡丹、梅占、金观音、开山白毛茶和桂绿)的香气成分,比较分析各品种红茶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与呈香特征.[结果]贺州8种红茶样品中挥发性芳香物质达70多种,筛选鉴定出主要香气成分31种,包括醛类(5种)、醇类(13种)、酯类(2种)、酮酸类(2种)、烃类(6种)和其他(3种).其中,醛类物质是8种红茶的最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19.343%~35.460%,以迎霜的相对含量最高,桂绿最低;其次为醇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为15.598%~25.863%(梅占相对含量最高,福云六号最低)和13.322%~20.814%(桂绿相对含量最高,迎霜最低).异戊醛、异丁醛、己醛、异戊醇、苯甲醇、苯乙醇、叶醇、芳樟醇、环氧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香叶醇、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等13种成分的相对含量达50.000%~60.000%,是贺州红茶的最主要香气成分,呈现出贺州红茶的青香、花香、果香特征性香气.[结论]贺州8种红茶茶样均具有茶叶的青香香气,兼有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符合我国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结果为贺州市开发优质、特色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
花期不遇,是指母本吐丝与父本抽雄散粉相遇不良或不能相遇.造成结实率低,甚至制种失败。因此,分析花期不遇的原因,研究花期调整措施,对提高制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人工林不同阶段(22、47、65年)及原始林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并用两室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云杉人工林各层土壤(0~10、10~20、20~30cm)有机碳64天累积释放的CO2-C显著大于原始林。两室模型模拟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得出土壤活性有机碳(A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均大于原始林,表明原始林转化为云杉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降低。此外,本文分析了凋落物、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不同非常规饲料(棕榈粕、大豆皮、喷浆玉米皮、木薯渣)混合替代部分玉米精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10月龄,体重相近[(289.77±10.05)kg],膘情相似、无病的荷斯坦公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拴系单栏饲养。饲粮精料及组成为干物质基础,替代I组(PRDⅠ组)为50%玉米+7.5%喷浆玉米皮+7.5%大豆皮+7.5%木薯渣+7.5%棕榈粕,替代Ⅱ组(PRDⅡ组)为40%玉米+10%喷浆玉米皮+10%大豆皮+10%木薯渣+10%棕榈粕,替代Ⅲ组(PRDⅢ组)为30%玉米+12.5%喷浆玉米皮+12.5%大豆皮+12.5%木薯渣+12.5%棕榈粕,预饲期5 d,正式期55 d。结果表明:(1)各替代组肉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RDⅠ组的精料干物质采食量和粗料干物质采食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替代组干物质(DM)消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 <0.05),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 0.05);(2)PRDⅠ组的...  相似文献   
66.
大蒜油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大蒜油和脱臭大蒜油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用压力读取式法(RPT系统)测定产气量,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pH、氨态氮浓度,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蒜油极显著降低甲烷产量(P<0.01),显著降低乙酸摩尔百分比和氨态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丙酸摩尔百分比(P<0.05),对产气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也有显著地抑制作用(P<0.05),但抑制程度不如大蒜油对甲烷产量的抑制程度.添加脱臭大蒜油对甲烷产生也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显著(P>0.05).添加大蒜油和脱臭大蒜油后甲烷菌和原虫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且大蒜油的抑制作用强于脱臭大蒜油(P<0.01).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大蒜油可以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增加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抑制甲烷生成而不影响消化,这种改变与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外,大蒜油的作用效果明显强于脱臭大蒜油.  相似文献   
67.
长杂5号高粱杂交种是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所用外引不育系赤6A与自选恢复系95NE-91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叶病、屋伏、抗蚜虫、抗丝黑穗病、抗旱、抗劳、品质优等优点,是酿造型高粱杂交种。  相似文献   
68.
林波  谭支良 《家畜生态》2008,29(1):106-112
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副产品以其独有的优势在世界粮食和饲料资源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围绕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副产品用作食品及饲料的安全性问题,各国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副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由来及其用作动物饲料时与非转基因作物相比的安全性和饲喂价值差异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转基因农作物饲用安全性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9.
试验旨在用体外发酵法评价亚热带多种常用反刍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选用甘蔗尾、紫色象草、桂闽引象草、构树、玉米秸秆、菠萝皮、鲜豆腐渣、鲜啤酒渣和罗汉果渣9种饲料作为发酵底物,通过瘘管采集成年湘东黑山羊的瘤胃液,利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设备进行48 h体外发酵。根据总产气量(TGP)、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DMD)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等发酵参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几种料渣中,48 h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鲜豆腐渣、菠萝皮、鲜啤酒渣、罗汉果渣;几种草料中,玉米秸秆的甲烷产量最高,构树的48 h总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最高,罗汉果渣的这几项指标均最低。由上述结果可知,从常规营养成分、体外发酵产气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除罗汉果渣外,其他8种常用饲料均可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0.
稻谷中转Bar基因水稻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转Bar基因稻谷外源基因片断(Bar,CaMV35s)为检测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建立稻谷中转Bar基因稻谷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分别设计两对内参基因(SPS,RBE4)引物和外源基因(Bar,CaMV35s)引物,应用RT-PCR法对混合稻谷中不同量转Bar基因稻谷(30%、20%、10%、5%、0.9%、0.5%)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结果分别为:1、SPS与Bar基因组34.22%、22.14%、11.36%、6.21%、0.74%、0.32%;2、RBE4与Bar基因组28.68%、17.26%、11.92%、6.24%、0.75%、0.35%;3、SPS与CaMV35s基因组32.23%、21.87%、11.15%、4.35%、0.7%、0.37%;4、RBE4与CaMV35s基因组32.35%、22.54%、8.62%、4.62%、0.71%、0.36%.综合分析得出SIS与CaMV35s基因组合对转Bar基因稻谷定量检测的结果较为准确,可见RT-PCR法可以作为定量检测稻谷中转Bar基因稻谷成分的可信方法之一,但其准确性随转Bar基因成分含量的降低而降低,且与所选择的内参基因和外源基因引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