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7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4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5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植物异源次生物质在害虫生态控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测定了19种异源植物提取物对稻蚜的忌避、引诱作用和致死作用,结果表明:处理24h后,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椰子Cocos nucifer L.、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等植物的提取物对稻蚜定居取食的干扰效果较好,忌避作用指数在0.5以下;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L.)van Royen、番石榴Psidium littorale Raddi、微苷菊Mikania Micrantha H.B、芒果Mangif era indica L.、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鱼眼菊Didhrocephala bicolor(Roth)Schlcht.in L.等的忌避作用指数大于1,说明它们对稻蚜不再表现为忌避作用,而是引诱作用。绝大部分植物提取物对稻蚜的致死作用不强,处理后24h,仅西番莲Passif lora caerulea L.和假Piper betleL.的存活指数低于0.5;48h后,仅有假提取物对稻蚜的存活指数低于0.5(接近0.5)。随着时间延长,稻蚜的生存指数有所降低,异源植物提取物的致死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2.
垫跗螋成虫对椰心叶甲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垫跗螋对椰心叶甲的控制能力,在室内开展了垫跗螋成虫对不同虫态椰心叶甲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垫跗螋可取食各虫态的椰心叶甲,嗜好性趋势为幼虫>7日龄蛹>2日龄蛹>成虫,捕食量最多为每3 d 9.22头4龄幼虫.随着栖居空间的变大,垫跗螋对椰心叶甲幼虫的搜索范围变大,造成攻击致死力和捕食力下降;温度对垫跗螋的捕食能...  相似文献   
13.
14.
‘文椰3号’椰子是1983—2000年从引进的‘马来亚红矮’中采用混系连续选择与定向跟踪筛选的方法连续4代选育而出的优良品种。果实比亲本颜色纯正,糖分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为明确褐带卷蛾茧蜂对红脉穗螟不同龄期幼虫的偏好和适应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学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寄主幼虫龄期对寄生蜂发育、存活、寿命、子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在选择性试验中,褐带卷蛾茧蜂可寄生红脉穗螟3~5龄幼虫,而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可以寄生红脉穗螟2~5龄幼虫,且寄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升高而增加。褐带卷蛾茧蜂在红脉穗螟2~5龄幼虫体上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其中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总发育历期(卵-成虫)最长,为18.50 d,而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12.75 d,两者之间相差5.75 d。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单雌产卵量最高(34.85粒),寿命最长(14.50 d),而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单雌产卵量最低(5.29粒),寿命最短(11.15 d),与5龄幼虫为寄主相比分别降低84.82%和23.10%。褐带卷蛾茧蜂的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世代时间(T)和有限增长率(λ)均在寄生红脉穗螟5龄幼虫时达到最大,rm、R  相似文献   
16.
海南椰子大观园棕榈植物名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海南椰子大观园的棕榈植物进行调查、归类,整理成“海南椰子大观园棕榈植物名录”,该名录共包括棕榈科植物60属123种.  相似文献   
17.
桉树青枯病的发生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导致其人工接种重复性差,因此需要获得稳定的青枯病感染,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桉树苗期青枯病的防治研究。在本研究中采用水培后伤新根和袋苗未经水培直接伤根后转移到青枯菌液中浸泡6、12、18、24 h后移植,调查桉树幼苗青枯病发病率和生长状况,同时通过在接种前喷施不同浓度的BR、Me JA、SA 3种激素,诱导桉树抵抗青枯菌侵染,调查处理后苗木死亡率。结果表明,未经过水培直接伤根移植的苗木更容易感染青枯菌,经过24 h菌液浸泡处理后的幼苗的死亡率,达到86.67%,同时发现SA对缓解桉树青枯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作用,且在喷施浓度为0.001 mmol时使用,青枯菌侵染的植株仍有75.0%的存活率。本研究获得了桉树幼苗稳定感染青枯病的一种方式,为室内研究桉树幼苗感染青枯病的机制奠定基础,同时获得了降低桉树青枯病发生的处理方式,为桉树苗期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8.
椰子木蛾是2013年在中国海南新发现的棕榈科植物入侵害虫,危害严重,对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威胁。为有效控制椰子木蛾的扩散蔓延,保护中国棕榈科植物种植业的蓬勃发展,筛选出对其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迫在眉睫。笔者采用浸叶法,在室内使用阿维菌素等5种常用药剂对椰子木蛾3龄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分别统计24、48、72h后的椰子木蛾死亡虫数,计算供试药剂不同浓度条件下,椰子木蛾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LC50、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95%置信区间等。结果表明,5种药剂48h后对椰子木蛾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毒死蜱(0.82mg/L)>阿维菌素(0.87mg/L)>高效氯氰菊酯(1.55mg/L)>啶虫脒(5.74mg/L)>吡虫啉(10.35mg/L),阿维菌素和毒死蜱24h和48h的LC50值最小,分别为3.69、0.87mg/L和5.67、0.82mg/L,即这2种药剂对椰子织蛾毒力最高。尽管吡虫啉在72h的LC50最高,但其在24h和48h的LC50均最低,说明椰子木蛾对其敏感性较差。推荐阿维菌素和毒死蜱作为防治该虫的最佳药剂,可为椰子木蛾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椰子织蛾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2013年8月在我国海南首次发现。本文报道了该害虫各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COⅠ/cox1测序和比对的分子鉴定结果、寄主及为害情况。序列比对显示,目标样本430bp的cox1序列与NCBI中已提交的Opisina arenosella的线粒体COⅠ条形码序列覆盖率为100%,一致性达99.8%,表明分子遗传数据支持形态鉴定结果。调查发现,椰子织蛾寄主主要为椰子、王棕和林刺葵,已在海南9个市县发生,局部地区为害严重。椰子织蛾已在海南定殖、扩散,并形成经济和景观危害,其入侵将对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棕榈科植物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需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其扩散蔓延,并开展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20.
椰甲截脉姬小蜂对4种棕榈科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4种棕榈科植物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用“Y”型嗅觉仪观测了椰甲截脉姬小蜂雌蜂对4种棕榈科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槟榔Areca catechu和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的行为反应。结果14种棕榈科植物未受害心叶和机械损伤心叶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每叶10头椰心叶甲3龄幼虫为害20—48h,幼虫-散尾葵心叶复合体、幼虫-槟榔心叶复合体和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幼虫-大王棕心叶复合体仅在36、48h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小于或大于这些时间范围,4种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都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相比之下,椰甲截脉姬小蜂对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的趋向率稍强于其他3种复合体,但对4种复合体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可引起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主栖境定向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