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22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糯玉米、优质蛋白玉米花培反应率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82-1培养基对14份糯玉米和10份优质蛋白玉米的花培反应率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4份糯玉米材料中有13份具有花培反应,占参试糯玉米材料的92.86%,其中反应率最高的是作登糯玉米(出愈率3.16%);10份优质蛋白玉米材料中有5份具有花培反应,占参试优质蛋白玉米材料的50.00%,其中反应率最高的是CML170(出愈率0.65%)。3份糯玉米材料即田东作登糯、都安良昌糯、天峨糯能产生正常绿苗,占参试糯玉米材料的21.43%,正常绿苗率分别为4.08%、9.09%、25.00%;1份优质蛋白玉米材料(CML170)产生正常绿苗,正常绿苗率占参试优质蛋白玉米材料的10.00%。试验结果还表明,糯玉米材料的出愈率以及绿苗率均比优质蛋白玉米材料高;糯玉米与优质蛋白玉米的花培反应同普通玉米一样存在基因型依赖性。  相似文献   
52.
我国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用我国不同年代具有较高影响力的30个玉米杂交种,系统研究玉米杂交种在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密度下其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北京和新疆试验点的结果表明,50年代和1970年至21世纪初的杂交种在不同试验密度下,不同年代品种间产量增益均存在明显差异;新杂交种在抗逆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改良进展;不同年代培育的品种在逆境严重的生态区和逆境轻的条件下都取得了积极的改良效果;我国的玉米育种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中低密度水平,高密度下的育种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53.
玉米免DNA制备单株SSR和SCAR基因分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采用免DNA制备法分析玉米单株SSR与SCA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分别刮取各单株少许叶肉细胞到1×PCR缓冲液中,置于PCR仪上95℃10 min,冷却,添加PCR其它组份,完成SSR与SCAR的PCR扩增与显色成像.免除模板DNA制备过程,对掖478与丹340两个亲本及57个(共58个)F2分离群体单株分别实现SSR标记-phi402893基因型快速鉴定,对掖478与丹340两个亲本及5个F2分离群体单株分别实现SCAR标记-MITE185基因型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54.
玉米育种发展动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及现代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对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品种选育朝着优质、高产、抗逆、高效、早熟等方向发展。在边缘化的环境中,干旱、土壤贫瘠和病虫草害等生物与非生物逆境对生产的危害呈加重趋势,培育和种植耐逆性强、水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实现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提高产量的途径之一。分子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育种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给新品种选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对玉米生产与科技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强烈。本文简要综述世界玉米育种研究动态,并提出我们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5.
玉米铁微营养生物有效性与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玉米子粒中铁的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铁生物强化的传统与分子育种途径的研究进展,并对HarvestPlus项目与组织作了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56.
玉米甜、糯性状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甜玉米和糯玉米是一类淀粉合成途径不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子粒中含有高可溶性糖或高支链淀粉的玉米,是可直接食用的鲜食玉米类型。介绍玉米甜、糯性状形成的生物化学基础及其遗传特征,详细阐述单果穗甜糯形成的遗传学基础与机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隐性性状高效遗传改良具有无需表型选择并克服连锁累赘的优势。  相似文献   
57.
玉米开花期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花期对玉米非常重要,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区域适应性、对各种逆境的抗性,另外对于玉米的产量、质量、营养价值等多个性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玉米开花期调控途径的研究报道,玉米开花期可分为4条途径:光周期途径(photoperiod pathway)、自主途径(autonomous pathway)、赤霉素途径(gibberellin pathway)和年龄途径(age pathway),4条途径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玉米的开花时间。总结并整理玉米的开花期调控途径,对于改良热带种质资源使其适应我国温带地区、培育优良品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以玉米B73黄化苗叶片为研究材料,采用酶解法分离并获得高活性的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优化PEG-Ca2+介导的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转化条件,探索电击介导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瞬时转化方法。同时,以荧光蛋白为报告分子融合细胞器定位信号,建立玉米叶肉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系统,进一步验证该瞬时表达系统具备可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通过酶解法分离获得的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经过FDA染色统计发现,95%的细胞结构完整且活力较高。在PEG-Ca2+介导瞬时转化方法中,当PEG浓度40%且质粒量增加至25 μg时转化效率达到最高,为51.28%。在电击介导瞬时转化方法中,当电压为350 V且电击时间为5 ms的条件下电击转化效率最高,为32.66%。通过将核定位信号NLS与eGFP基因融合转入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eGFP成功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将叶绿体定位基因ZmMSH1DsRed2基因融合并转入,DsRed2蛋白成功定位于叶绿体中。在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中过表达ZmDHDPS基因,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确定了ZmDHDPS高表达活性,并显著提高原生质体细胞内游离赖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59.
玉米种质改良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综述了CIMMYT和美国玉米遗传资源的搜集、评价、改良和利用情况,玉米遗传多样性的演变趋势与动力,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群体改良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及对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探索。Hallauer于2003年提出的两个杂种优势列(heteroticalignment)的概念,把对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认识从温带种质扩展到所有生态类型,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两个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改良技术,是把种质资源大规模推向杂交育种应用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60.
玉米穗行数性状QTL的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aizeGDB数据库中2008年发布的IBM 2 2008 Neighbors为参考遗传图谱,利用BioMercator2.1软件,将已报道的基于26个不同双亲分离群体于不同实验中定位的玉米穗行数QTL通过公共标记映射,整合到该图谱上,并对这些QTL进行Meta分析。在已报道的196个穗行数QTL中,以95%的置信区间为阈值,发掘出176个QTL的公共定位区间及其在公共图谱上的共有标记,发掘出25个“一致性”与效应值大于4.5的QTL,并整理了连锁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