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小麦和高粱为寄主植物,以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etunicatum(GE)2种丛枝菌根真菌为菌种,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和双重培养法对丛枝菌根的快速扩繁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盆钵加富培养法中,高粱扩繁4个月后,接种GM和GE的侵染率分别为51.5%和53.3%,侵染效果好。在双重培养法中,培养30 d后,小麦为寄主植物时,接种GM的Hoagland培养基侵染率为75.5%,显著高于其他方法,小麦接种GM后Hoagland培养基适宜作为扩繁基质;高粱为寄主植物时,接种GE的水琼脂培养基的侵染率最高,为72.0%,高粱接种GE并选择水琼脂培养基效果好。双重培养法培养时间短、侵染率高,但易污染且要求操作技术高,适宜在室内研究;盆钵加富营养法培养时间长,但成本低、易操作,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42.
平菇新品种--秀珍菇的特征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我国,不同地区称渭的平菇所指生物学种不完全相同,但是总体上说,俗称为平菇的食用蕈菌包括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rucopiea)、佛罗里达侧耳(Pleurotus florida)和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分别俗称为灰平菇、姬菇、白平菇和凤尾菇。近年市场上出现了名为“秀珍菇”的蕈菌,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43.
几种大型食用真菌子实体粗提物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根癌土壤杆菌和尖孢镰刀菌为靶标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了28种大型食用真菌子实体粗提液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8种大型食用真菌中有6种真菌子实体粗提液对根癌土壤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谱显示,这6种大型食用真菌对部分供试植物病原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供试病原真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4.
以鸡腿菇双核菌丝为材料,利用溶壁酶制备原生质体,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产量最高的条件是取菌龄为5 d的液体静置培养的菌丝体,以0.6 mol/L蔗糖为渗稳剂,在酶解温度30℃、酶浓度20 g/L、菌丝量20 g/L的条件下酶解3 h,制备的原生质体量为2.5×107个/m L。将制备的原生质体稀释并涂布于再生培养基,再生率为10.9%,研究为鸡腿菇原生质体融合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5.
应用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9个野生平菇单核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9个单核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共检出6条酶带,多态性带型占83.3%;ISSR分子标记技术从7个ISSR引物中扩增出56条清晰的DNA片段,多态性位点占87.5%;2种方法的聚类结果显示,当GS值为0.67左右时,根据样本量的多少均可将69个单核菌株依此划分为A、B、C、D等4个类群;将交配型、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3种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交配型为A2B2的P11、P12、P34、P59、P73、P85和P90这7个单核菌株均同属于一类,分类结果并没有严格按照交配型来进行归类。说明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平菇单核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可作为交配型鉴定的辅助手段,为平菇杂交育种过程中优良亲本单核体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食用菌统称蘑菇,是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是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逆境胁迫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用菌应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转录组学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的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利用该技术研究逆境胁迫下食用菌基因表达情况,有利于阐明食用菌在逆境胁迫环境下的分子应答机制。该研究介绍了应用转录组学技术研究食用菌应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温度、光照、盐碱、重金属等)的进展,以期为食用菌抗逆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以10个毛木耳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对不同的毛木耳菌株进行鉴别,并研究其原种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10个毛木耳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9~0.93;在遗传相似系数0.75左右时,10个毛木耳菌株可以将10个菌株分为4类:第1类为"黄耳10号""北京8号""北京1号";第2类为"川黄耳1号";第3类"川白耳1号""川耳5号""上海1号""琥珀木耳";第4类为"43-1"和"毛9722",通过出耳试验筛选出耳片厚、商品性状好、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高的毛木耳菌株"北京1号",其生物学效率为343.47%;其次是"北京8号",其生物学效率为292.77%,这2个毛木耳菌株为适宜冀中南地区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48.
不同品种灵芝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物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种不同品种灵芝为试材,比较了灵芝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粗蛋白质、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等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的含量,以期为灵芝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多糖的含量在0.53%~3.05%,含量高的品种依次为易县采集的"野生白灵芝""野生云芝""泰山3号";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在0.47%~1.47%,野生灵芝三萜含量多数高于人工栽培灵芝;人工栽培的灵芝粗蛋白质含量多数高于野生灵芝,"美芝"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2.05%,易县"野生赤芝"粗蛋白质含量仅为7.52%;野生灵芝的灰分显著高于人工栽培灵芝的灰分;人工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根据品种不同,所含粗纤维、粗脂肪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9.
以7个生产上常用的杏鲍菇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技术、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鉴别分类;进而利用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育种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交配型菌株进行单单杂交,筛选出杂交成功且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菌株,对比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农艺性状等,以期为杏鲍菇的实际生产与栽培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ISSR的研究结果一致,将7个杏鲍菇菌株分为3类,第1类为12、16、1208、1219、1287菌株;第2类为1283菌株;第3类为1284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技术,获得24个杂交菌株;与亲本对比,筛选出了5个菌丝生长速率、菇体质量显著优于亲本的菌株,分别为ZJ5、ZJ8、ZJ11、ZJ17、ZJ22菌株。  相似文献   
50.
为缩短白灵菇生产周期、提高生物转化率,通过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平板回接、菌液pH变化、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漆酶活力、出菇试验等指标的分析鉴定来考察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的培养终点。结果表明: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菌丝锁状联合数量及平板回接萌发时间均显示发酵培养至第5天时,菌种活力较好;随发酵时间变化菌液pH、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漆酶活性均表明发酵第4天、第5天时菌丝处于对数生长期;采用液体发酵第5天的液体菌种进行栽培试验表明,液体菌种生长周期比固体菌种缩短15 d,平均生物转化率为100%,子实体纵径、横径,液体菌种比固体菌种好。结论:经过对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定性、定量及栽培试验,综合判定出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最佳培养时间为发酵第5天,此时期接种可有效缩短栽培周期并提高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