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39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3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吴刘记  杜孟芳  陈彦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878-9879,9887
根据《作物育种学总论》课程的特点和现代农业对作物生产的需求,结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首次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92.
35S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技术和基因克隆方法对35S基因进行了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同时,利用PET-28a 构建了35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抗体的制备以及在蛋白水平上检测转基因植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玉米穗上节间距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穗上节间长度是影响冠层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其遗传特点对于改善玉米植株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豫82×沈137的229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212个位点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 943.8 cM,平均间距8.76 cM,通过229个F2∶3家系穗上节间距的鉴定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出与节间距有关的14个QTL,分布在第1、2、3、4、7、9染色体上,未检测到控制穗上5个节间距的共同QTL。穗上第3节间距的qThiIL3、第4节间距的qForIL3和第5节间距的qFifIL3标记区间相同,贡献率在8.89%~16.36%,可能为控制节间距的一个主效QTL。  相似文献   
94.
阻断授粉诱导玉米叶片提前衰老的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衰老发生在玉米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 叶片适时启动衰老对玉米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豫816为试材, 采用RNA-seq技术分析阻断授粉诱导玉米叶片提前衰老的分子机制。与正常授粉植株相比, 阻断授粉诱导条件下的植株在吐丝后27 d, 叶片全部变黄并枯萎。吐丝后24 d, 授粉植株与同期非授粉植株叶片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结果显示, 吐丝后10 d的授粉处理组与同期非授粉处理组比较存在173个DEG; 吐丝后24 d的授粉处理组与同期非授粉处理组比较存在835个DEG。吐丝后24 d的授粉处理组与吐丝后10 d的授粉处理组比较存在1381个DEG; 吐丝后24 d的非授粉处理组与吐丝后10 d的非授粉处理组比较存在1591个DEG。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 吐丝后10 d, 授粉处理组和非授粉处理组间DEG的功能主要富集在刺激响应和代谢进程; 吐丝后24 d, 授粉处理与非授粉处理间DEG的功能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进程。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 吐丝后10 d, 授粉处理与非授粉处理间的DEG主要参与RNA降解、光合作用、木质素合成、转录调控、糖转运代谢路径; 吐丝后24 d, 授粉处理与非授粉处理间的DEG主要参与信号传导、激素代谢和光合作用路径。阻断授粉诱导处理使豫816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造成玉米衰老反应的启动和衰老速率显著提前和加快。  相似文献   
95.
鉴定玉米花粉活力4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花粉活力鉴定是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关系到商用杂交种的生产,而且与玉米种质资源的保护密切相关。主要对现在4种经常应用的玉米花粉活力鉴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花粉体外萌发的方法要优于化学染色的方法。在2种花粉管液体培养基的比较中,含有较多蔗糖但是没有氨基酸的培养基(处理Ⅰ)优于虽然含有氨基酸但是蔗糖含量较少的培养基(处理Ⅱ)。尽管蔗糖和氨基酸在花粉萌发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氨基酸的重要性要低于蔗糖。  相似文献   
96.
97.
98.
以生物诱导为基础的DH育种已发展成为玉米育种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够显著缩短自交系选育周期,加快育种进程。近年来,单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批量加倍还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文章综述玉米单倍体获得的技术途径、加倍措施、诱导率和加倍率QTL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单倍体的不同加倍方法以及不同加倍药剂的加倍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元分析剖析诱导位点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99.
植物开花转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植物的花发育是其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开花转换决定了植物生殖发育的时期和质量,对于植物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介绍了高等植物的开花转换过程、成花信号、遗传途径、MADS类基因及开花转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高等植物的开花转换过程一般包括:营养分生组织转换为花序分生组织、花序分生组织转换为花分生组织2个过程。这2个过程的分生组织属性不同:花序分生组织具有非决定性;植物的种子在萌发后,需要达到一定的营养生长量之后,进入成花敏感状态,才能够接受开花信号的刺激。植物的开花转换被划分为自动途径、环境诱导途径和抑制途径,这些途径在某些植物种中可能部分组成型存在,协调作用而形成一个调控基因网络。MADS—box family是一类转录因子,在高等植物花发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突变体诱变、差异显示等方法,模式作物拟南芥已经克隆出了一批开花转换相关基因如,LFY、APl、EMF,FT、TFL、CO等,研究了这些基因的表达时期、表达位置、表达丰度,对于这些基因的作用及基因之间的互作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同物种之间开花转换研究的进展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0.
以玉米光周期敏感基因ZmDPS10-2的核心启动子(1148 bp)为诱饵,采用酵母单杂交技术,从热带玉米自交系酵母单杂交文库中,筛选到33个与ZmDPS10-2的启动子相互作用的蛋白,并根据基因功能注释,从中选出了4个与光周期响应和逆境响应相关的蛋白PAO4、RPL23A、bZIP60和BAG。通过构建pGADT7载体做进一步回转验证,初步证实他们与候选基因启动子之间存在互作关系。结合启动子功能元件的预测,推测ZmDPS10-2候选基因可能在植物开花、ER胁迫、热胁迫等逆境调控途径中有一定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