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8篇
农学   28篇
  3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3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特青及其杂交稻米的蒸煮与食味品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特青是我国育成的一个超高产籼稻常规品种,同时也可作为两系杂交稻的重要亲本,但其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与食味品质较差。采用水稻蜡质基因内的一个分子标记(称为PCR-AccⅠ)进行辅助选择育种,经回交转育向特青品种导入来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优质籼稻的Wx基因,选育了仍保持原有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3个优质品系特青TT-1、特青TT-2和特青TT-3。改良品系胚乳中Wx基因表达量较改良前明显下降,直链淀粉合成大幅减少,由改良前的28.5%成功下调至15%左右的中等偏低水平。用改良品系与培矮64S所配两系杂交组合仍能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及其他优异农艺性状,而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明显改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后对亲本及杂种稻米中胶稠度等其他蒸煮食味品质的改善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2.
基因工程改良作物种子蛋白营养品质的策略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种子蛋白是人类和牲畜日常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与肉类相比,植物蛋白质的营养品质往往不够完全,主要表现在禾谷类作物种子蛋白质中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低,而豆类和蔬菜类蛋白质缺乏蛋氨酸和半胱氨基酸等含硫氨基酸.采用传统育种技术提高作物蛋白质营养品质方面的成效不大,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为改良植物种子蛋白质营养品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路线,目前已发展了几种在分子水平上改良作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包括内源蛋白质序列的修饰、同源优质蛋白基因的过量表达、异源优质蛋白基因的转移和表达、人工合成新蛋白基因、以及增加游离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等.本文重点从上述5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作物蛋白质营养品质的进展,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及其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服栽培稻不同亚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是有效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了籼粳两亚种不同生态型的19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它们之间杂种不育性的表现特点及遗传特性.试验按p×q设计进行,以籼稻作为母本,共配置了90个籼粳交组合.调查了各组合F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组合的小穗育性和花粉  相似文献   
64.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稻米RVA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优质粳型糯稻苏御糯为供体,品质较差的籼稻桂朝2号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2F4群体,通过发展分子标记,研究了淀粉合成相关基因Wx、Sbe1、Sbe3、Isa、Pul、SssⅠ等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Wx基因对RVA谱8个特征值的表现均起主要作  相似文献   
65.
以碱扩散值(ASV)表示稻米的糊化温度(GT).用糊化温度不同的7个粳稻品种配置12个杂交组合,测定了各组合不同世代(P_1,P_2,F_1,F_2)的ASV值,研究粳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所用糊化温度分属高、中、低不同类型的粳稻亲本,是由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基因的显性效应表现为高GT>低GT>中GT,除主效基因的作用外,还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66.
“无融合生殖”水稻84—15还有待科学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已有资料看,还缺乏科学证据说明水稻84—15属于无融合生殖水稻。84-15不是固定杂种第一代的优势;迄今没有胚胎学证据说明84—15属于何种无性繁殖方式;84—15与具标志性状品种杂交后,杂种第二代出现一定比例的分离;84-15属于兼性无融合生殖的解释将导致84—15的“无融合生殖”个体以每代近14.3%的速度递减而至消失;以胚乳游离核染色体数目异常为依据亦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67.
垩白对粳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10个粳稻品种(组合)有垩白稻米和无垩白稻米的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RVA测定值,并品尝鉴定了两类米的适口性,结果表明:垩白性状对稻米蒸煮理化指标和米饭食味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8.
水稻半矮秆基因sdn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 6三体为工具材料 ,通过杂交研究籼稻矮秆材料一枝腊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n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 :半矮秆基因sdn与标志基因系 0 1 5所携金黄颖基因 gh 1、标志基因系 0 1 3所携苞颈叶基因nl 1、标志基因系 0 1 0所携黑壳基因Bh、标志基因系 0 2 3所携叶片无毛基因 gl表现连锁 ,sd n与 gh 1、nl 1、Bh、gl之间的重组值分别为 3 0 .1 9%± 0 .1 8%、2 8.0 9%± 0 .2 %、2 8.3 3 %± 3 .2 7%、3 4.80 %± 0 .1 7%。因 gh 1、nl 1、Bh、gl基因均位于第 5染色体上 ,故推定sd n基因也位于第 5染色体上 ,其排列位置可能是 gh 1sdnnl 1 gl。  相似文献   
69.
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2代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n#-5控制。 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373或Dular杂交,F#-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373杂交,F#-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Dular杂交的F#-1花粉育性接近正常水平,但小穗育性显著偏低。以上组合F#-2代群体均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的分离符合7∶2的分离比,说明品种Aus373和Dular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S#-5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在品种Aus373和Dular分别与Calotoc、Cpslo-17、02428之间的杂种F#-1育性正常,F#-2代有少数半不育株出现。推测在这些组合中,杂种育性的表达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以外,还有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70.
分析了两组[巴利拉(粳稻测验种)//轮回422/籼稻标记基因系)F_1的育性及其与紫稃尖、糯性和褐果皮性状之间连锁关系。结果表明,轮回422的广亲和性主要受单个基因控制,其遗传特点符合单位点等位基因互作不育模型,能有效地克服粳型雌配子的败育。该位点位于水稻第1连锁群(6号染色体)上色素源基因(C)和糯性基因(wx)之间,与C和wx分别相距4.8±3.29和23.7±5.56个遗传单位;与业已发现的广亲和基因S_s~n等位。文中还就广亲和基因定位试验中亲本材料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