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篇
  9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在保持郏县红牛优良特性的前提下,为了增大郏县红牛体格,提高载肉量和商品率.[方法]遵照以本品种选育为主,适当导入外血(1/2~1/4)杂交改良的选育方向,从2010年开始在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由平顶山市畜牧局和郏县畜牧局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平顶山市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引进红安格斯牛对当地饲养的郏县红牛进行杂交改良.[结果]表明安郏F1公牛初生重平均为31.65 kg,母牛为29.03 kg,比郏县红牛初生重分别提高了13.09 kg和10.65 kg;6月龄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重分别提高13.52 kg和20.48 kg;12月龄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重分别提高46.92 kg和6.90 kg;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也有较大提高,6月龄安郏F1郏县红牛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提高5.91,5.93 cm,12.75,1.37和1.73,5.45,15.67,0.81 cm;12月龄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提高2.93,2.54,13.21,2.07和13.49,3.84,21.14,1.78 cm.[结论]说明利用红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2.
为探明遮阴对特殊茶树资源"黄金菊"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以遮光率为70%的黑色遮阳网为试验材料,以不遮光(0%)为对照,分析茶树农艺性状、茶园微环境、叶片光合参数、新梢内含成分等。结果显示,遮阴处理改善了黄化茶树资源"黄金菊"的生长状况,使得黄化新梢返绿,改变了处理茶树微环境及光合作用,提高了茶树氨基酸含量。说明适度遮阴可以促进茶树光合作用的进行,利于茶树有机物的积累,提高夏、秋茶品质。  相似文献   
123.
丰富的遗传变异对提高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遗传改良进度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境内苦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应用28对SSR引物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50份苦茶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为4.53;Shannon信息指数在0.92~1.70,最小为SSR01位点(0.92),最大为SSR09位点(1.70),平均每个位点为1.25;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444~0.777,最小为SSR01位点(0.444),最大为SSR09位点(0.777),每个位点平均值为0.61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0份供试材料分成4个大类和多个亚群,其中有2个大类只有2份资源材料,其余46份材料分布在另2个大类多个亚群中。聚类结果与多态性信息含量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析结果一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西双版纳苦茶资源的育种和创新利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4.
留茬高度对骆驼刺生长发育和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留茬高度对单株和不同分布密度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灌丛地上部生长动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骆驼刺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合理刈割方式。结果表明:齐地面刈割后株高、冠幅及地上部鲜重在不同月份均高于留茬-5cm,尤其在地表基本裸露的5月。此外,齐地面刈割使骆驼刺新生枝条的萌动生长时间提前,对其再生性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留茬高度对骆驼刺产草量的影响因灌丛分布密度而异,密度在0.44~46和0.36~0.38株·m-2时以齐地面以下5cm刈割时产草量较高,在0.41~0.42和0.33~0.34株·m-2时以齐地面刈割时较高。此外,骆驼刺的生长季(5-9月)和起沙风的频发期相耦合,因此兼顾骆驼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荐在9月份以后对骆驼刺进行齐地面刈割。  相似文献   
125.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有效利用茶树种质资源,筛选适于高效抗性育种的茶树亲本材料。采用田间自然鉴定、低温处理试验等方法,对105份云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寒性和抗虫性鉴定,筛选出11份抗性表现较好的资源,其中抗寒性较强的资源有‘86-8-1’、‘86-9-12’、‘86-12-7’、‘86-6-9’、‘河头白尖毛茶’和‘弄岛黑茶’等6份,抗假小绿叶蝉虫性较强的资源有‘马鞍山大叶茶’、‘昌选2’和‘中叶2号’3份,抗咖啡小爪螨虫性较强的资源有‘基诺大叶茶’和‘丫口小茶’2份,抗根结线虫性较强的资源有‘84-1-1’和‘曼喷龙大叶茶’2份。这些抗性资源即可直接用于推广生产外,还可作为进一步单株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或诱变育种的原始材料,为推动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6.
本文详细介绍了涂装烘干过程中蒸汽加热系统和疏水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对各元件功能及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农业装备领域实际应用中的完善和改进措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7.
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查清了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对云南省景洪市茶园茶叶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Pb、Cr、Hg和Cd的含量进行研究,并结合茶园茶叶和土壤的卫生质量标准,采用污染指数法对茶叶和土壤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景洪市茶园茶叶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较低,其中茶叶重金属含量低于无公害茶叶重金属最低限值,土壤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2级标准。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6,茶叶质量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土壤中除As的综合污染指数为1.11,其余4种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0。土壤处于安全等级或警戒线等级,为清洁水平或尚清洁水平。建议今后在进行无公害茶园的布局和建设时,应对基地适当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下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累积和分配特征,并探讨了适合骆驼刺生长的最佳水氮条件。经过2年的水氮处理发现,水分和氮素处理对骆驼刺的株高、冠幅、基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累积均有显著影响,对生物量分配还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但在不同生长年份影响也不同。在第1个生长年份,综合评价结果为干旱低氮(田间持水量30%~35%,施氮51 mg N·kg-1)处理下生长表现最好,主要表现在株高、基茎、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均有明显增加。在第2个生长年份,则为中水中氮处理(田间持水量60%~65%,施氮102 mg N·kg-1)下综合生长表现最好,主要表现在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均有显著增加。因此,在骆驼刺幼苗生长早期应推荐干旱低氮处理,随株龄增加则为中水中氮处理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0.
[目的]对云南省景洪地区大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以儿茶素类和咖啡碱含量为筛选指标,为筛选优异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云南省景洪地区49株大茶树的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景洪地区大茶树儿茶素总含量的变化范围为9.500%~21.137%,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85%~10.045%,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717%~8.977%。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97%~4.346%;咖啡碱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55%~4.76%;14株大茶树的EGCG含量均大于7.000%,其中10株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咖啡碱含量≤1.50%)。[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云南地区选育优异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