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9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衣原体病(Chlamydiasis)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多种动物易感。临床上,羊常以流产、多发性关节炎、睾丸炎、肺炎为指症;鸡多以肠炎、结膜炎为特征。本病可以引起怀孕母羊流产和造成鸡的死亡,对畜禽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建国以来,我区从未在畜间进行调查,因此疫情不明。为了查明本病的  相似文献   
32.
根据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培养特性,本研究采用脑心浸液肉汤(BHI)培养基静止培养24 h,每2h震荡一次的方法进行培养,将培养的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后制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免疫小白鼠和日本大耳白家兔.结果显示:A型灭活苗的保护率为100%;将制备的灭活疫苗进行肉牛安全性试验,均未发现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在河西走廊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和武威5市应用对网牛春(2~3月)、秋(10~11月)两季分别免疫注射制备的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剂量为体重100 kg以上6 mL/头,100 kg以下4 mL/头的方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临床效果观察,免疫牛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实验组牛巴氏杆菌病发病、死亡率分别分别比对照组低2.4、1.9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3.
分别设置两种精粗比(40 ? 60和30 ? 70),11种混合饲料的组合比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分别为40 ? 60 ? 0 (Ⅰ)、40 ? 45 ? 15 (Ⅱ)、40 ? 30 ? 30 (Ⅲ)、40 ? 15 ? 45 (Ⅳ)、40 ? 0 ? 60 (Ⅴ)、30 ? 70 ? 0 (Ⅵ)、30 ? 55 ? 15 (Ⅶ)、30 ? 40 ? 30 (Ⅷ)、30 ? 25 ? 45 (Ⅸ)、30 ? 10 ? 60 (Ⅹ)和30 ? 0 ? 70 (Ⅺ)] ,并以单独的精料、藜麦秸秆和高粱秸秆为对照,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定不同组合饲粮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瘤胃液pH、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并计算各饲料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以评价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秸秆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秸秆不同配比的饲粮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所有组合产气量均逐渐升高(P < 0.05),24 h后趋于平缓。且随着高粱秸秆的增多,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呈上升趋势。当精粗比为40 ? 60时,处理Ⅲ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36.2%和53.5%,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0.7%和30.3%,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12.2%和33.3%,且该组合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当精粗比为30 ? 70时,处理Ⅷ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29.2%和23.2%,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5.1%和2.06%,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32.7%和16%,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处理Ⅷ和Ⅺ的氨态氮含量和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处理Ⅵ (P < 0.05),且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 (P < 0.05),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Ⅸ和Ⅹ (P < 0.05)。综合来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为30 ? 40 ? 30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最大,可作为较优饲料组合及适宜添加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34.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主要危害牛、猪、羊等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农业部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的预防和控制,对保障畜牧业安全、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近三年全市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家畜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今后口蹄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1992年3月初,我区某单位鸡场4日龄AA肉用雏鸡发生了一种以呼吸困难、腹泻和急性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肺和气囊发生炎症,出现黄白色小结节为主要病变,发病率、死亡率均高的急性传染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流行情况1.1 1992年2月28日,该鸡场从地区种鸡场引进1日龄AA肉用雏鸡6000只,在3日  相似文献   
36.
1992年5月初我区某单位鸡场4日龄AA肉用雏鸡发生了由烟曲霉引起的鸡曲霉菌病。现将诊断和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在陇东旱塬地区研究了海牛、BJ0603和大卡,共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刈割次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时,各品种都处于抽穗或开花期,不能完成生殖生长。收获前测定表明,品种间在株高、节间数、叶数和茎粗方面差异不显著(P >0.05),但叶片和单秆重差异显著(P <0.05);每个品种全年刈割1茬的标准草产量(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全年刈割2茬的,但差异不显著(P >0.05),全年刈割2茬的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P <0.01)1茬的。无论全年刈割1茬或2茬,品种间的鲜草、标准草(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差异显著(P <0.05),产量依次为海牛>BJ0603>大卡;从拔节前期到孕穗期,各品种茎秆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呈上升趋势,粗纤维(CF)、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粗灰分(ASH)含量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茎秆中 CP、ADF、NDF、ASH、NFE 及可溶性糖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 <0.05),但 EE、CF 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综合考虑产量和养分含量变化,我们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春播光敏型极晚熟高丹草生产模式中,作为青贮利用时,以全年刈割1茬且在霜降前收割最佳;作为干草调制或青饲利用时,以全年刈割2茬且第1茬在拔节后期孕穗前刈割,第2茬在霜降前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38.
霜霉病是严重危害藜麦的世界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藜麦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对藜麦霜霉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叶盘法在室内人工接菌测定致病力。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甘肃不同生态区藜麦霜霉病发生普遍严重,局部地区呈爆发态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临夏二阴气候区最高,分别为83.70%和80.44,白银干旱区最低,分别为19.26%和16.67。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肃藜麦霜霉病病原菌被确定为Peronospora variabilis,不同菌株孢子囊和卵孢子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最强的是来自临夏二阴气候区的菌株GSKL,最弱的是来自天祝高寒区的菌株GSTZ,病情指数分别为90.00和44.6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甘肃不同生态区霜霉病菌株之间存在地理种群遗传分化。本研究为甘肃藜麦霜霉病的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9.
张掖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9.2万hm2,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92.3万t(风干重),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秸秆进行生物发酵后饲喂家畜,对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张掖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化工作,不断加大秸秆生物发酵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0.
张掖市属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9.2万hm2,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32.69万t,优质牧草59.61万t,全市用于养畜的饲草达292.3万t(风干重)。由于秸秆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阻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因此,张掖市在多年前引进并推广EM微贮技术,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