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37篇
  3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利用来自抗旱性较好的供体亲本(BG300和BG304)、具有两种遗传背景(IR64和特青)的水稻高代回交(BC2)抗旱选择导入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纹枯病抗性,考察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之间可能存在的遗传重叠。通过与受体亲本的纹枯病抗性表现比较发现,具有特青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降低,而IR64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则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增强。基于基因型与表型的方差分析共鉴定到6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QSbr6在不同供体和背景的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而QSbr10则在同一供体的两个遗传背景下均检测到;有3个位点(QSbr6、QSbr8和QSbr10)与同一群体中检测到的抗旱性位点位置相近,很可能是两种抗性重叠的遗传基础。尽管方差分析的方法在选择导入系的非选择目标性状相关位点的鉴定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偏低估计,本研究所检测到的纹枯病抗性位点,特别是那些与抗旱性重叠位点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的抗性株系仍将为进一步的水稻纹枯病抗性和抗旱性的多抗性育种和深入的遗传重叠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2.
近等基因导入系定位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巳构建的Lemont/Teqing RILs遗传连锁图上选择146个分子标记,鉴定了266个特青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的图示基因型,结合两年田间稻曲病的自然鉴定结果,利用图示基因型重叠方法对抗稻曲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146个标记总的遗传图距为2227.6cM,覆盖95.6%的供体基因组,相邻标记平均为15.2cM。通过性状-标记相关分析和图示基因型重叠,在第10和第12两条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抗稻曲病QTL(QFsr10和QFsr12),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Lemont,加性效应分别为3.38和3.34级。本文还就图示基因型重叠定位QTL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7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177个来自黑龙江省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均有分布,但出现频率不同,其中频率最高的为ACE1,达到61.6%,最低的为Avr1-co39,只有31.6%;来源于不同水稻品种的菌株无毒基因组成不同。采用国际水稻研究所20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对48个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进行毒力分析,与PCR检测无毒基因结果一致。同时,对20个抗病单基因系采用多菌株人工接种发现Pi-9在黑龙江6个地区对稻瘟病菌的抗谱为80%~100%,在育种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水稻Lemont/Teqing重组自交系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莱蒙特 ( Lem ont)、特青 ( Teqing) 及其杂交后代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 Stal) 抗性的遗传规律,通过苗期抗性的集团测定、独立测定、网室鉴定及褐飞虱的栖息量测定等方法,系统考察了160 个 Lem ont/ Teqing重组自交系 ( R I L) 群体 (第 11 代) 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结果如下: (1) 该群体对褐飞虱的平均抗性指数和平均受害等级均呈连续分布, 显示了数量性状的特征, 表明该群体及其亲本对褐飞虱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 (2) 该群体中少数品系经受住了网室内较高虫口密度的攻击, 平均受害等级在3 左右, 显示了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 (3) 该群体对褐飞虱的吸引能力也系一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15.
水稻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DNA标记技术的诞生给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QTL定位的研究进展。对水稻QTL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QTL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材料构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了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的研究,2001年加入了农业部“全球分子育种计划”的重大专项课题,现在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以C418为轮回亲本,以来源于全球不同生态型的水稻为供体亲本的分子育种材料群体,对北方杂交粳稻的分子育种课题进行了总结,对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材料构建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北方杂交粳稻分子育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总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发掘水稻种质资源中的有利耐盐QTL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孙勇  藏金萍  王韵  朱苓华  徐建龙  黎志康 《作物学报》2007,33(10):1611-1617
以中等感盐籼稻IR64与粳稻Tarom molaii培育的85个BC2F8回交导入系为材料,定位苗期在140 mmol L-1 NaCl胁迫下影响叶片盐害级别、幼苗存活天数、地上部和根部的K+、Na+浓度等6个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幼苗存活天数与地上部Na+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上部K+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根部K+、Na+浓度无关,表明叶片盐害是由于地上部Na+积累过多造成的。根部K+浓度与Na+浓度高度正相关,但与地上部的K+、Na+浓度均无关,表明根对K+、Na+的离子吸收与向地上部运输存在不同的机制。检测到影响6个耐盐相关性状的23个QTL,包括影响叶片盐害级别的5个、幼苗存活天数的6个、地上部K+浓度的4个、地上部Na+浓度的4个、根部K+浓度的1个和根部Na+浓度的3个。影响地上部K+、Na+浓度与影响根部K+、Na+浓度的QTL分布在不同基因组区域,进一步表明根和茎对K+、Na+的吸收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通过比较图谱,发现影响耐盐相关性状的23个QTL中有12个(占52.2%)与以往不同群体中影响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同一或相邻的染色体区域。其中在第2染色体RM240~RM112区间检测到1个影响地上部所有4个耐盐相关性状的主效QTL,其增加耐盐性的有利基因来自供体Tarom molaii,适宜用作标记辅助选择耐盐性的遗传改良。对从种质资源中发掘“隐蔽”耐盐QTL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82~1985年在辽宁省丹东市前阳水稻试验站对用三个田间抗性亲本配成的六个组合(银河/蒙古稻、蒙古稻/银河、誉锦/蒙古稻、蒙古稻/黎明、银河/水原300粒和银河/京越1号)的F_1、F+2和F_3代的表现做了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上的侵染点数和感病病斑数、病斑在单位时间内的扩展速度、发病叶面积百分率(DLA)以及穗颈瘟百分率在F_2和F_3的分布都为连续正态或偏态分布,变异位于双亲之间,很少有超亲现象,证明这种田间抗性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广义遗传力(平均)和狭义遗传力(平均)分别以单位叶面积上的感病病斑数(h_B~2=79.5%)和穗颈瘟百分率(h_N~2=65.3%)最高。各性状的亲子相关都达显著水平。文中提出,育种中田间抗性的选择,低世代(2—4代)以DLA为指标,高世代(5代以后)以感病病斑数和病斑扩展速度为指标。对叶瘟和穗瘟抗性的选择应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以C418为轮回亲本,与供体亲本C71和早籼14分别进行杂交和2次回交,对BC2F2混合群体进行严格的干旱筛选,共得到16个抗旱导入系.在海南和北京的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对抗旱导入系BC2F5家系及其亲本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选择的导入系群体抗旱性平均表现与轮回亲本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组合在不同地点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的表现不尽一致,其中一些株系的抗旱性和产量均显著高于轮回亲本.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密切,且最易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从而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利用106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对抗旱回交导入系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导入频率的卡方检验共定位到16个抗旱QTLs(P<0.0005),分布在除2、7号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大部分导入的供体等位基因显示出正向加性效应.本研究结果说明,回交导入结合目标性状极端选择的策略改良水稻抗旱性并发掘和定位有利抗旱基因/QTL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 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 (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 通过复交进行基因聚合, 获得5个带有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明恢86-G1-G2-Xa23、蜀恢527-G2-Xa23、明浙-G2-G8-Xa23-1、明浙-G2-G8-Xa23-2和明浙-G1-G2-G8-Xa23。以上5个抗病基因聚合改良系对稻瘟病的抗谱与抗源品种相仿或更宽, 改良系和与不育系II-32A配制的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谱与供体亲本IRBB23一致, 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 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 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 对恢复系稻瘟病以及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对分子标记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