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7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35篇
  29篇
综合类   187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21.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22.
为筛选抗青稞根腐病的优良品种,结合甘南州青稞栽培种植现状,采用烧杯水琼脂法对37个青稞品种进行室内抗性筛选,对20个青稞品种(系)进行田间抗性鉴定试验,采用Topsis综合评价分析各品种千粒重、抗倒性、产量、根腐病发病率等指标。室内抗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NQK01-03、碌曲紫青稞和黄青1号为抗病品种,黄青2号、昆仑14号、藏青13号、康青7号和舟曲紫青稞为中抗品种。田间抗性筛选结果表明,0217、昆仑14号、0349、甘青7号、12-10556为优良抗病品种,折合产量在4 040~5 660 kg/hm2。所筛选鉴定的青稞品种能有效降低根腐病发生率且可大幅提高产量,可在甘南州不同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23.
为探索黄腐酸钾复合肥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于2021年在东台市开发区蟒河村开展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处理,施用黄腐酸钾复合肥作基肥,大豆长势较好,可有效延长大豆灌浆时间和叶片功能期,籽粒饱满,单株有效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显著增加,增产率和新增纯收入分别达23.1%、271.9元/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24.
发展棉花间套作体系是缓解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的主要策略,但目前对棉花间套作体系下棉花的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棉花与小麦、大蒜和花生间套作,并对其根系分别采取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从而研究在隔根处理下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研究表明:(1)隔根处理下的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说明试验中棉花间套作体系均体现出间作优势,且在小麦/棉花套作和大蒜/棉花套作的体系中,小麦和大蒜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大于0,小麦和大蒜在共生期内是优势种;花生相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小于0,在花生/棉花间作体系中,棉花是优势种。(2)在棉花盛蕾期,单作棉处理的棉花的叶、茎器官的干物质累积量多于其他3个处理,而在花铃期后,间套作体系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多于单作棉处理,间套作体系中的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棉处理。(3)盛蕾期和初花期,单作棉的茎、叶器官的分配率高于小麦套作棉花、大蒜套作棉花和花生间作棉花处理,在盛花期和盛絮期,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下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率的差异与茎、叶器官相反。相关研究结果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