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科学   9篇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盐渍化地区油料向日葵叶水势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盐渍化地区水、盐对作物的机理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盐渍化地区油料向日葵叶水势的影响因素及叶水势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盐渍化地区油料向日葵叶水势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净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盐分和土壤水分。叶水势与净辐射呈抛物线关系,与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呈线性关系。随生育进程叶水势有减小的趋势。叶水势随大气条件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且日变幅较大。土壤水分对叶水势的影响较土壤盐分的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方案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对盐渍化土壤水肥耦合效应下向日葵叶水势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渍化地区油料向日葵叶水势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气象因素外。还包括土壤盐分、土壤水分和施肥量。叶水势与大气水势、叶温呈线性关系。土壤基质势越高,叶水势越高;土壤基质势越低叶水势也越低。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盐的胁迫,施肥量的增加使叶水势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盐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  孙书洪  薛铸 《节水灌溉》2020,(9):84-87,93
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品种选取津稻919,研究其全生育期;单苗期、分蘖期;单孕穗期、单乳熟期盐分胁迫下的产量对比与变化。灌溉水矿化度选取为0(CK)、2、3、4、5、6、7 g/L共7组处理,水稻测量指标选取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盐分胁迫处理下,水稻产量整体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中5、6、7 g/L盐分浓度灌溉下,对水稻影响最为严重,其中在S6、S7处理下水稻产量下降45.48%、44.97%,且稻米色泽出现异样。在单苗期、分蘖期盐分胁迫下,水稻性状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孕穗及抽穗过程未受到盐离子的毒害,产量相比全生育期盐分胁迫下略有提高。但在单苗期、分蘖期6、7 g/L处理下,稻米色泽仍然出现淡黄现象。在孕穗期及乳熟期单阶段盐分胁迫处理下,随着耐盐性的增强,水稻各处理之间差异性逐渐变小。在乳熟期单阶段盐分胁迫下,水稻产量与0(CK)处理组无明显差异。水资源短缺条件下,使用含盐量不大于4 g/L的微咸水,在孕穗期及乳熟期单阶段进行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很小,只有9.2%,可实现替代淡水25%。  相似文献   
14.
含盐土壤水肥耦合对向日葵生理生态因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沙濠渠试验站进行,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土壤含水率、施氮肥量、土壤EC值为因子,对向日葵生理生态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含盐土壤EC值0.1~0.45 mS/cm时.幼苗出土在播种后5~7 d;EC值为0.45~0.8 mS/cm时,幼苗出土在播种后8~12 d;盐渍化土壤水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出适合内蒙古河套灌区ETO计算方法,该文根据实测田间微气象资料,分别对5种参考作物腾发量(ETO)的计算方法(FAO56Penman-Monteith,Priestley-Taylor、FAO Penman、Hargreaves-Samani、Irmark-Allen拟合)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各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FAOPenman法的计算结果与FAO56 Penman-Monteith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其平均绝对误差与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43 mm/d,12.50%;其他方法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正负偏差.其中,在整个计算时段内,Irmark-Allen拟合法与Hargeaves-Samani 法计算值与Penman-Monteith计算结果偏差较大,不适于在此地区气候条件下使用.FAO Penmaa法与FAO56 Penman-Montcith法基本相同,适用于大多数气候条件;Hargreaves-Samani法适用于在温差较小地区计算ETO;Irmark-Allcn法与PriestIcy-Taylor法适用于在相对湿度较大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6.
豫北地区冬小麦滴灌灌水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豫北地区冬小麦在滴灌条件下的灌水技术参数,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滴头流量(2.0,4.0,6.0 L/h)和滴灌带间距(40,60,80,100,120 cm)对灌溉水在土壤中分布、冬小麦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就灌水均匀度而言,缩小滴灌带间距和增加滴头流量可以提高灌溉水在冬小麦根区的分布均匀度;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带铺设超过80 cm,会影响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滴灌带间距相同时,冬小麦产量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就水分利用效率而言,适宜的滴灌带间距及滴头流量组合能在同一灌水条件下,有效减小耗水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带间距60 cm、滴头流量2.0 L/h的参数组合的产量最高,达到10 626.4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2.42 kg/m3。综合分析灌溉水均匀度、冬小麦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滴灌带间距60 cm、滴头流量2.0 L/h,以及滴灌带间距80 cm、滴头流量6.0 L/h的参数组合是适宜的冬小麦滴灌灌水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天津地区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并进一步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以水稻品种‘津原85’为研究对象,以控制土壤水分下限的4个水平作为灌溉试验处理,即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Ⅰ)、70%(Ⅱ)、80%(Ⅲ)、90%(Ⅳ),来研究不同无水层控制灌溉处理对水稻的生长性状(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水分利用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度的水分亏缺,除株高外,均有助于水稻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的提高。不同处理下水稻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均高于对照的3%~26%、6.53%~12.35%、0.9~1.56 kg·m-3、7.24%~9.5%。综合考虑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当控制土壤饱和含水率70%为下限(处理Ⅱ)进行灌溉,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