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54篇
农学   105篇
基础科学   51篇
  55篇
综合类   592篇
农作物   123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223篇
园艺   116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蓝圆碜为对象,研究普通肉、暗色肉和混合肉在盐水漂洗和碱盐水漂洗两种方法下,对鱼糜的pH、持水性、自度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3种鱼肉最适的漂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3种鱼肉在最佳漂洗方法下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普通肉适合用0.2%盐水漂洗,暗色肉适合用0.4%碱盐水漂洗,混合肉适合用0.3%碱盐水漂洗;与盐水漂洗对比,碱盐水漂洗能显著提高蓝圆碜鱼糜的自度,改善pH,降低鱼糜的持水性和质构特性(P〈0.05).流变特性测试结果表明,普通肉鱼糜的品质要好于混合肉鱼糜,暗色肉鱼糜的品质最差.温度扫描结果显示,蓝圆修鱼糜形成过程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46℃之前;第2阶段出现在46—52℃,为凝胶劣化阶段;第3阶段出现在52℃后,为凝胶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52.
地黄茎尖快繁技术及其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剖镜下切取0.2~0.4mm的地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诱导地黄茎尖成苗的培养基为MS+6-BA0.5mg/L,快繁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蔗糖浓度不减半)。另外,对影响试管苗生长、快繁等一些个性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3.
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是甜菜种质资源中具有褐斑病抗性基因并且能稳定传递给子代的种质资源,是甜菜抗褐斑病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甜菜品种的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利用以及抗性遗传基因的克隆及利用。为了使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状况。本文综述了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利用及分子方面的研究,并对我国未来种质资源的研究作出展望。以期为以后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4.
旨在更加科学真实地评价甜菜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有针对性地对种质资源优异品质性状进一步挖掘利用。引用甜菜块根蔗糖可回收率、杂质指数、可回收蔗糖量3 个综合指标,排除甜菜块根中有害性非糖分钾、钠、α-氮的影响,对参试的162 份甜菜种质资源2 年试验鉴定结果的有关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甜菜块根中影响蔗糖提取的有害性非糖分钾、钠、α-氮在不同的种质资源材料间差异较大,其中钠含量在参试种质资源材料中极差达到4.763 mmol/100 g,为平均数的1.84 倍,变异系数34.43%;α-氮含量和钾含量在不同参试种质资源材料间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6.90%和19.03%。通过对参试种质资源材料的评价,筛选出蔗糖含量高、有害性非糖分含量低的高糖组种质资源材料10份、中高糖组48份材料,2组平均蔗糖可回收率分别为15.88%和14.95%;筛选出杂质指数低于4.0、块根产量在45.00 t/hm2以上的丰产型种质资源材料7份,杂质指数4.0~4.5、块根产量在45.00 t/hm2以上丰产性较好的种质资源材料14 份。甜菜块根中可回收蔗糖量指标综合了蔗糖可回收率和块根产量2个性状指标,利用该项指标评价种质资源材料,可以挖掘出丰产优质的种质资源。用可回收蔗糖量指标评价甜菜品种,筛选丰产、高工艺品质的品种,兼顾甜菜种植者和制糖企业双方利益,有利于甜菜制糖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5.
为了调查分析云南省内野外救护猴病毒血清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来源于云南省范围内救护的野生熊猴(Macaca assamensis)、北豚尾猴(M. leonina)、猕猴(M. mulatta)和短尾猴(M. arctoides)的猕猴疱疹病毒Ⅰ型(BV)、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猴逆转D型病毒(SRV)和猴痘病毒(SPV)血清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野生猴BV、STLV-1和S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96%、1.06%和3.19%,SIV和SPV抗体未检出。熊猴、北豚尾猴、猕猴和短尾猴的B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8%、0、26.47%和75.00%;熊猴和北豚尾猴SRV抗体阳性率为2.33%和15.38%;仅有猕猴检测到STLV-1抗体,阳性率为2.94%;混合感染率为0。经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雌性和雄性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熊猴与猕猴、熊猴与短尾猴BV抗体阳性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猴BV及SRV阳性率较高。野生猴病毒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无关,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冷鲜羊肉不同来源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包括肉中ATP、微生物ATP、肉表面ATP)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筛选能够表征冷鲜羊肉新鲜度变化的ATP指标,构建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预测模型,探究冷鲜羊肉新鲜度的预测新方法。【方法】以小尾寒羊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在空气密封包装0℃条件下分别贮藏0、1、3、5、7、9、11、13、15、17和21 d,分析冷鲜羊肉贮藏期间新鲜度指标(pH、色泽、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与3种来源ATP(肉中ATP、微生物ATP、肉表面ATP)的变化,利用数据统计评价不同来源ATP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新鲜度指标的预测模型。【结果】冷鲜羊肉贮藏期间新鲜度指标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均在贮藏17 d时超过国家标准限值;肉中ATP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微生物ATP与肉表面ATP均呈现上升趋势,与新鲜度指标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冷鲜羊肉贮藏期间,肉中ATP、微生物ATP、肉表面ATP含量与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9、0.910、0.943和-0.357、0.725、0.9...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通过测定豌豆蚜在取食“抗”“感”2个紫花苜蓿品种(高抗品种‘甘农5号’和感虫品种‘猎人河’)之后的存活率、体内酶活性等指标,分析2个苜蓿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存活率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高抗苜蓿品种的豌豆蚜在24 h时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和细胞色素P450s(Cytochrome P450s, P450s)活性最高,其存活率从12 h的85.3%降到46.7%;取食感虫苜蓿品种的豌豆蚜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SOD和CarE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存活率从12 h的90.7%降到24 h的86.0%。从结果可以看出,抗虫品种对豌豆蚜的影响大于感虫品种,24 h为豌豆蚜通过酶活维持机体内代谢平衡的关键期,且CarE在豌豆蚜适应两苜蓿品种时起...  相似文献   
58.
电梯的维修保养是电梯设备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措施,电梯在运行过程中,PC将不断地对各种离散信号进行采集鉴别,对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一旦发现不正常信号(如安全保护装置失灵等),将立即停止执行正常运行控制程序,转入故障保护.本文对电梯的安全运行原理、一般保养及电子板维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9.
2012年,在江西宜黄县兴建特种水产养殖公司黄鳝养殖基地开展黄鳝网箱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试验,网箱产黄鳝66967 kg,平均4.16 kg/㎡;网箱养殖每667㎡利润8730元。  相似文献   
60.
随着饲料原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小麦在价格优于玉米的情况下被饲料企业大量采购。在每年的6月份左右,新小麦收获期间,有很多不法商家将新小麦混到陈小麦中,从中赚取利益。陈小麦由于经过后熟期,其品质与价格较新小麦好,因此,有必要对新陈小麦进行辨别。现有的粮食新陈鉴别方法都是基于小麦在储藏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及化学成分的变化机理而建立的,由于小麦陈化过程较其他粮种要缓慢得多,因此,小麦新陈鉴别一直是公认的技术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单纯依靠感官或经验来判断粮食新陈度的方法不甚科学,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