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2篇
  16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9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阐明土壤水分胁迫下沙冬青幼苗形态和生理响应,以8个月苗龄的沙冬青幼苗为试材,对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90%~2.19%、3.40%~3.59%、5.40%~5.59%、8.20%~8.39%)培养3个月后,借助游标卡尺、LI-6400XT光合仪和6400XT-40荧光叶室分别对其生长情况和光合参数进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沙冬青幼苗期的生长及其光合情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当土壤含水率低于3.40%时,1年生沙冬青实生苗生长严重受制,植株叶片开始出现大量枯黄或枯叶;随土壤水分逐渐减小,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稳态荧光参数(Fs)、光化学淬灭系数(qP)以及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逐渐减小,胞间CO2摩尔浓度(Ci)先减小后增大,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和NPQ的值逐渐增大;土壤水分胁迫导致沙冬青幼苗光合作用的下降,是由气孔限制转变为非气孔限制,同时严重损伤了PSII反应中心,引起其光能原初捕捉能力和光能同化率减弱,增加了通过热辐射消耗的光能比例,最终导致其光合作用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92.
DNA指纹图谱技术在我省种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种子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我省种子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为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水平,我省大胆探索,率先将DNA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两杂”种子的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和产权纠纷中,攻克了困扰种子管理工作多年的技术难题。四川省种子站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合作,分别构建了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主推品种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为鉴定“两杂”作物品种真实性、检测品种纯度和鉴别品种亲缘关系和转基因种子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笔者通过对通山县油茶资源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针对该县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4.
为了简化杂交稻组合节水抗旱性的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从而便于育种应用,以6个杂交稻组合进行梯度量化控水试验,通过观察记载和常规考种获得了产量等相关农艺性状数据。利用产量及其结构性状、播抽天数和收获指数等5个初级性状指标,在基于各性状抗旱指数作图和面积算法的基础上,构建了5个多梯度多性状复合抗旱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Y-PFK)、产量与抽穗延迟效应指标(Y-HDD)、产量与收获指数指标(Y-HI)、节水抗旱性综合指标1(CI1)和综合指标2(CI2),对各试验组合的5个指标进行计算和作图分析,结果表明指标CI1、CI2、Y-PFK对试验组合的节水抗旱性综合评价效果好,且与田间实际经验观察结果一致;对6个试验组合的节水抗旱性综合评价排序为:‘旱两优8号'>(‘雅优旱禾'>‘旱优737')>(‘旱优73'>‘荃优116'>‘荃9优86')。研究结果证明,本研究构建的多梯度多性状复合抗旱指标Y-PFKCI1、CI2适用于水稻节水抗旱性的综合评价,是利用常规考种数据对杂交稻组合节水抗旱性综合评价和排序的简化指标,可以在节水抗旱稻育种上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筛选最佳施肥配方,为慈姑生产专用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414”方案设计,测定每个施肥处理的慈姑产量;研究N、P、K不同施肥处理对慈姑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得出慈姑最佳施肥量配比.[结果]N、P、K对慈姑产量有较大影响,N2P2K3处理的肥料配施比例最佳,产量为18 397.80 kg/hm2,增产率104.77%,净增收入80 317.35元/hm2.氮肥对慈姑产量的影响最大,钾肥其次,磷肥最小.[结论]慈姑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N 446.70 kg/hm2、P2O5 68.10kg/hm2、K2O5 34.90 kg,/hm2,慈姑最高产量为18612.75 kg/hm2.最佳经济产量的施肥量为:N420.60 kg/hm2、P2O5 70.50 kg/hm2、K2O4 92.15kg/hm2,最佳产量为18 579.00 kg/hm2.  相似文献   
96.
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玉梅  何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41-4743
对我国开发区发展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
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植物多样性指数、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及浅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植物优势度、pH值呈增加趋势;深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在轻度沙化样地上达到最高值。2)在不同沙化程度的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之后依次为放线菌、固氮菌、真菌;微生物在轻度沙化样地中的数量比其他3个样地都大。3)以土壤深层速效磷作为控制因子,偏相关关系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与地上植物丰富度指数、植物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之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固氮菌数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而真菌数量与地下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除地上/地下生物量之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外,其余植被特征值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8.
[目的]对荸荠杂交育种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方法]通过显微观察掌握人工辅助授粉和比较荸荠在人工辅助授粉和自然条件下结子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同一花茎的花序雌、雄蕊分别在花茎约长到37.0和46.9 cm时达到盛期,两者平均高度差为9.84cm,时差约达到28.5 h;上午9:00~11:00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最佳时段,授粉成功的雌蕊大约7h迅速萎蔫;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结子率明显高于自然条件下的结子率,人工辅助授粉的结子率为43%,自然条件下的结子率为15.5%.[结论]荸荠两性花的特性和雌、雄蕊生长及盛期均存在时间差,成为荸荠能够开展人工辅助授粉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
EMS与NaN_3对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诱变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分别以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对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号、中油821、中双9号)和3个芥菜型油菜品种(金油王2号、品系153和154)成熟种子进行诱变。以未处理组为对照,比较了诱变当代(M1)种子的发芽率和子代(M2)株高、叶色、花色、种皮颜色和花粉育性等生物学性状。结果发现,随着诱变剂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品种(系)M1代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且相同处理条件下芥菜型油菜的平均发芽率要低于甘蓝型油菜;在M2代中初步筛选出28个甘蓝型油菜和38个芥菜型油菜的株高、叶色、花色等性状的突变体,为今后油菜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00.
广西南宁市木薯褐斑病的发生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2009年7~11月对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宁武镇等地的木薯褐斑病进行调查,发现木薯褐斑病在南宁市各木薯种植区普遍发生,9、10、11月病害发生较重,最高病叶率达50.7%,病情指数为14.1;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及其rDNA-ITS序列测定,鉴定出引起木薯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木薯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 (Allesch.) R.F.Castaneda U. Bra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