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5篇
  43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3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定量评价了岷江源头区交错带云杉针叶林、云杉针叶林—山生柳灌丛交错区(乔灌)和窄叶鲜卑花灌丛3个林型的地被物(枯落物和苔藓)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3个林型地被物储量差异显著,其大小顺序为乔灌(72.67t/hm~2)针叶林(43.87t/hm~2)灌丛(11.00t/hm~2);针叶林和乔灌的苔藓层的储量分别为27.00,44.71t/hm~2,占地被物总储量的61.5%以上。地被物层最大持水总量表现为乔灌(21.23mm)针叶林(11.33mm)灌丛(2.45mm);针叶林和乔灌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分别为7.45,12.12mm,均大于苔藓层的最大持水量;针叶林和乔灌枯落物层和苔藓层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其储量的4.3~4.4,1.4~2.0倍。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持水能力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乔灌(153.70mm)灌丛(132.28mm)针叶林(128.25mm)。综合地被物持水和土壤持水,交错带生态系统的持水能力在不同林型间差异显著,其最大持水量表现为乔灌(174.93mm)针叶林(139.58mm)灌丛(134.73mm),其中,土壤层是生态系统持水能力的主导层,占综合持水量的87.9%以上。研究结果有利于全面认识岷江源头区生态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32.
如何经营好国有农场的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如何经营好国有农场土地作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ArcGIS Server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阐述了分布式ArcGIS Server系统的管理机制,并结合塔河林业局数字林业项目采用ArcGIS Server ADF进行WebGIS应用程序的实践。  相似文献   
34.
8种水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的水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分别以水稻幼嫩黄化叶片和老叶片为材料,用8种方法提取其中的DNA,测定所提DNA的浓度和纯度,并对其进行PCR扩增和电泳检测,比较各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8种方法提取的DNA浓度分别为35.15、30.80、67.30、26.15、23.55、8.95、48.05、54.26μg/ml,方法③提取的DNA浓度最大,但PCR扩增效果较差;改进的SDS法(方法⑦、⑧)提取的DNA纯度较高,PCR扩增产物电泳条带较亮,但这2种方法操作程序复杂,成本较高,提取每份样品的成本分别为14、31元,远高于其他提取方法。[结论]除方法③外,其余5种简化方法均能得到较高质量的水稻基因组DNA,且提取成本远低于传统SDS法。  相似文献   
35.
GPRS无线通讯技术在环境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盖超  谭超  刘庆 《现代农业科技》2009,(10):259-260
介绍了GPRS无线通讯技术及其数据传输的特点,并对其在环境在线监测中的使用原理、工作模式做了详细阐述,通过与其他通讯方式的比较得出了其自身的优缺点,并对其通过其他应用程序实现功能扩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6.
以竹焦油为原料,茶树为供试作物,选用40%竹焦油乳油、40%炔·焦乳油、50%竹焦油油乳油、60%竹焦油乳油、60%竹焦油钠盐水剂、60%竹焦油钠盐成膜水剂和80%竹焦油钾盐水剂,以25%炔螨特乳油和73%炔螨特乳油为对照药剂,对茶树叶螨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竹焦油制剂对茶树叶螨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均接近或超过80%,持效期超过14 d。乳油制剂总体防效之间差别不大,和对照药剂25%炔螨特乳油防效相当,均优于水剂。40%竹焦油乳油、40%炔·焦乳油药后3~14 d校正防效均达90%以上,与对照药剂73%炔螨特乳油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7.
对长林3号、4号、18号、40号、53号、166号油茶无性系采用6种基肥造林处理,连续观测造林后第1,2和3年各无性系树高、冠幅等生长量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肥处理对油茶幼林树高、冠幅等营养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施用有机肥比复合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8.
为探讨精制前后竹醋液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不同极性萃取纤维头对VOCs的萃取效果, 采用2种不同极性萃取纤维头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精制前后竹醋液VOCs, 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2种纤维头萃取出精制前后竹醋液54和57种有机化合物, 其中竹醋原液中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纤维头萃取出41种, 主要为2-甲氧基-苯酚(9.03%), 4-乙基-苯酚(8.36%), 苯酚(6.48%), 聚丙烯酸酯(PA)纤维头萃取出32种, 主要为苯酚(17.23%), 2-甲氧基-苯酚(12.73%), 乙酸(11.80%);精制液中PDMS纤维头萃取出42种, 主要为2-甲氧基-苯酚(12.09%), 4-乙基-苯酚(8.86%), 苯酚(6.80%)等, PA纤维头萃取出35种, 主要为苯酚(19.66%), 2-甲氧基-苯酚(14.72%), 乙酸(6.65%)等。结果显示:PA纤维头对精制前后竹醋液中酸类、酚类和醛类的吸附力优于PDMS纤维头, 其中在对酸类的吸附上PA纤维头有较为显著的优势;而在酮类和烯类上PDMS纤维头的吸附力要优于PA纤维头。因此, 在使用固相微萃取萃取竹醋液中不同的成分时应该有选择地使用纤维头以便较准确地萃取出目标成分。  相似文献   
39.
腐熟小麦秸秆复合育苗基质对辣椒穴盘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效果。[方法]将腐熟的小麦秸秆、珍珠岩和蛭石按不同比例混配成小麦秸秆育苗基质,研究其在辣椒穴盘育苗上的效果。[结果]将60%~90%的小麦秸秆和珍珠岩、蛭石进行复配,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电导率及pH均满足基质行业要求。70%小麦秸秆+15%蛭石+15%珍珠岩处理容重为0.227 g/cm~3,总孔隙度为93.7%,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壮苗指数为0.132,根冠比为0.493,叶绿素含量为2.85 mg/g,效果显著优于商业基质,根系活力分别较纯秸秆和对照高28.87%和4.16%。[结论]70%小麦秸秆复合育苗基质更适合于辣椒幼苗生长发育,育苗可以达到壮苗标准,其可作为辣椒育苗基质使用。  相似文献   
40.
氮钾配施对甘薯光合产物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汪顺义  刘庆  史衍玺  李欢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4):2706-2716
【目的】探讨氮钾配施对甘薯光合产物转移分配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方法】开展两年田间试验,设CK(不施肥)、单独施氮(75 kg N·hm~(-2))、单独施钾(150 kg K_2O·hm~(-2))和氮钾配施(75 kg N·hm~(-2)+150 kg K_2O·hm~(-2))4个处理,在生长前期(40 d)和薯块膨大期(100 d)分别进行~(13)C叶片标记。测定了功能叶~(13)C积累量和分配率、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叶绿素荧光和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等指标,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RDA分析。【结果】与单独施氮和单独施钾相比,氮钾配施处理2014和2015年分别增产7.9%—10.1%和9.3%—10.7%。双因素分析表明,氮钾配施对甘薯产量的增加呈显著的正交互效应,其中,2014年交互效应值为0.95 t·hm~(-2),2015年交互效应值为1.35 t·hm~(-2)。在生长前期和薯块膨大期,与氮、钾处理相比,氮钾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功能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从而促进了两关键生长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其中CO2同化速率对应的量子产额(ΦCO2)提高27.1%—39.7%,净光合速率(Pn)提高9.1%—20.2%,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13)C总积累量提高26.3%—42.2%。氮钾配施条件下光合产物分配在两生长期内存在差异。生长前期,氮钾配施处理通过提高叶片SS和SPS酶活性,显著提高了地上部~(13)C分配率(达60.7%)(P0.05),促进光合产物在源器官分配;薯块膨大期,氮钾配施处理显著提高块根中SS和SPS酶活性,光合产物在库-源器官膨压差的作用下由地上部向地下部转运,显著提高~(13)C向块根分配(~(13)C分配率为71.6%,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SS和SPS酶活性、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是调控甘薯光合产物分配的关键指标(R1=0.954,R2=0.912);通径分析表明,生长前期氮钾配施对甘薯~(13)C分配的影响直接作用系数较大的是Pn、Fv/Fm和SS;薯块膨大期氮钾配施对甘薯~(13)C分配的影响直接作用系数较大的是Pn、ΦPSⅡ和SPS。【结论】生长前期,氮钾配施处理通过提高Pn、Fv/Fm和SS促进光合产物在地上部积累,实现"建源",而薯块膨大期主要提高Pn、ΦPSⅡ和SPS促进光合产物由地上部向地下部转运,兼顾"促流"和"扩库",氮钾协同最终提高了甘薯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