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篇
林业   26篇
  4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北样带落叶乔木功能性状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北样带温带区11个地点55种落叶乔木功能性状的采集数据,分析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及树皮胸径比等功能性状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比叶重与叶片干物质含量间,r=0.367,P〈0.001;比叶重与树皮胸径比间,r=0.363,P〈0.001;叶片干物质含量与树皮胸径比间,r=0.208,P〈0.001)。温度和降水对植物功能性状起主导作用,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树皮胸径比呈下降趋势(r=-0.194,P=0.043),而随着1月、7月平均温度的升高,叶片干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r=-0.480,P〈0.001;r=-0.483,P〈0.001);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叶片干物质含量(r=-0.391,P〈0.001)、比叶重(r=-0.192,P=0.036)均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植物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性状来适应所处的环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状组合来适应各自的生境。  相似文献   
22.
川滇高山栎种群统计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生物量结构等方面探讨川滇高山栎种群的海拔梯度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下地带的双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2 cm~4 cm,约占70.33%;另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上地带的单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1 cm~3 cm,约占76.35%.(2)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下地带,高度级峰值出现在2 m~3 m左右,约占65.38%;另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上地带,随高度级增大,高度级百分率呈递减趋势.(3)川滇高山栎种群总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其平均总生物量为26 408.7 kg·hm-2,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29.85%、18.54%、18.54%和6.91%.海拔2 720 m~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1皮的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 m~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皮的比例约为4221.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  相似文献   
24.
不同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P<0.05),3091m处与粗粉粒含量正相关性显著(P<0.05),2551m处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只在海拔2551m处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5.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不显著;3个海拔梯度的总无机氮含量在表土层差异不显著,而亚表土层无机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和3 549 m处差异显著;表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一致,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3个海拔梯度差异显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处最高,但3个海拔梯度的差异不显著,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海拔梯度降低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氮、TOC、T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水解氮、TOC和TN显著正相关(P<0.05);pH值与水解氮、TO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NH4+-N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6.
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按照5个土壤含水量(0.20、0.25、0.30、0.35、0.40 kg·kg-1)和5个温度(15、20、25、30、35 ℃)梯度设计试验,对取自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天然林中0~20 cm的原状土柱进行恒温培养和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都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1);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随土壤含水量增高的变化规律为单峰曲线,含水量为0.20~0.35 kg·kg-1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0.35 kg·kg-1时土壤呼吸速率最高,0.35~0.40 kg·kg-1时随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下降,是对土壤呼吸产生抑制的土壤含水量临界点;锐齿栎林土壤呼吸Q10值的变化范围为1.36~3.10,平均为2.13,Q10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含水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一致;土壤含水量0.35 kg·kg-1和土壤温度35 ℃结合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 回归关系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P<0.10),土壤温度与含水量可以分别解释呼吸速率变化的73.26%与21.85%,共同解释能力为86.40%,土壤温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27.
桂西南米老排人工林单株生物量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桂西南大青山林区28a生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人工林林分进行每木检尺和生物量的测定,建立了米老排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树高和胸径平方乘树高(D2 H)的相关关系;分别选用幂函数等5种模型,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米老排人工林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树叶和树根生物量分别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关系最显著,而树干、树枝、树皮和全株的生物量都与D2 H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胸径、树高和D2 H与各器官生物量拟合的模型中,全株、树干和树皮的拟合效果最好,树叶和树根的拟合效果中等,树枝的拟合效果较差。除树皮外,各器官均以幂指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8.
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按海拔梯度选择了4个异型柳分布地点(2350 m、2700 m、3150 m和3530 m),对各研究地点异型柳进行了叶片光合、CO2扩散导度(气孔导度(gs)和叶肉细胞导度(gm))、δ13C、氮素以及比叶面积(SLA)等参数的测量,以期揭示该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功能性状间关系的海拔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温度和压强的降低,异型柳的叶片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均随之增加,这可能是该落叶灌木对于生长季节缩短的一种响应;同时,植物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SLA却均随海拔降低,原因可能在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将越来越多的氮素用于细胞壁等非光合组织的构建,这是高海拔植物对于外界恶劣环境的一种适应;最后,扩散导度和羧化能力是植物叶片δ13C的主要影响因子,而羧化能力较扩散导度对于异型柳叶片δ13C的作用更大些,进而导致该值呈现随海拔升高的趋势.氮素在光合与非光合系统间的分配是巴郎山异型柳适应不同海拔生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四个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碳氮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本氏针茅、油蒿、牛心朴子和严重退化地等四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碳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群落类型土壤 0~ 1 0、1 0~ 30和 30~ 6 0cm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多不明显 ;不同群落 0~ 1 0和 1 0~ 30cm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多表现出显著水平 ,基本表现为 5月明显高于 7月和 9月 ,而 7月和 9月的含量相差不大 ;各群落类型 0~ 1 0cm层土壤硝态氮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5月明显大于 7月和 9月 ;不同群落各层土壤铵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现为 5月 >7月 >9月。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比较一致 ,即 0~ 1 0cm >1 0~ 30cm >30~ 6 0cm ;不同季节各群落类型土壤硝态氮含量垂直规律不明显 ,仅 5月 0~ 1 0cm层的含量明显大于其它层次 ;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的铵态氮没有垂直分布规律。虽然不同季节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群落间差异有些已达到显著水平 ,0~ 1 0cm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在群落间多表现出显著差异 ,各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5月和 7月的群落间差异更是达到极显著水平 ,但这些差异在群落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0.
对引进树种牛蹄豆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中的氮磷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蹄豆对氮磷的适应性均较强,即随供氮量的增加,牛蹄豆的根冠比、根生物量比显著降低;在较大的氮范围内,牛蹄豆的总生物量都随供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超过0.1g/kg土则显著下降;随供磷量的增加,牛蹄豆的根冠比、根生物量比降低,总生物量显著增加;无论在供氮量增加还是在供磷量增加的情况下,牛蹄豆的比叶面积增加,株高、叶氮、叶磷、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