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化学特性变化,重点分析了温湿度、萎凋时间及光照等主要技术因子对于萎凋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国内主要萎凋工艺技术和新型萎凋设备及技术。分析表明萎凋过程中鲜叶细胞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是今后红茶萎凋基础性研究的趋势;有望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可以将萎凋中鲜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量化指标来对萎凋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亚硝酸盐在中式香肠中的用量,以茶多酚、壳聚糖、生育酚复配复合抗氧化剂,以中式香肠储藏期间的pH、TBA值、酸价和过氧化值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低硝中式香肠中复合抗氧化剂的配方。结果表明,复合抗氧化剂可以部分取代亚硝酸盐,其最优配方为:茶多酚添加量0.10 g/kg,壳聚糖添加量1 g/kg,生育酚添加量0.03 g/kg,亚硝酸钠添加量0.04 g/kg;该配方下制得的低硝中式香肠的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亚硝酸钠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及HACCP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叶阳 《中国茶叶》2003,25(6):8-10
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主要涉及到茶叶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两个过程。 一、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状况 1.茶叶的卫生质量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在茶叶生产中禁用、停用一大批剧毒、高残留农药,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状况明显好转。 然而,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不容忽视,尤其是欧盟制定了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生产中传统的鲜叶摊放方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方式是将鲜叶原料直接摊放在地上或其他物料上,这种方式极为原始落后,不仅无法保证鲜叶的卫生质量,而且还会对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生产中应严格禁止;第二种是在地面铺上竹编篾垫或直接放置软匾、勃篮等,再在上面摊放鲜叶,这是一种传统的摊放方式,鲜叶的卫生状  相似文献   
15.
西南茶区茶树良种化现状及新品种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南茶区茶树良种化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西南茶区茶树栽培环境差异明显,栽培的无性系品种数量多,但主栽品种单一,品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针对西南茶区良种化存在的问题,从浙江引进了6个品种在重庆永川布置了引种试验,比较了引进品种的成活率、生长势、抗逆性和制茶品质.结果表明,中茶102、中茶108、中茶302、龙井长叶适合在永川及相似栽培条件的区域栽培.  相似文献   
16.
六堡茶的理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六堡茶散茶和砖茶(2006年产)的主要功能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色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六堡茶散茶和砖茶的主要化学功能成分分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9.81±0.073)和(2.37±0.011)mg/g,未检测出茶氨酸;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8.45±1.03)和(47.55±1.19)mg/g;游离蛋白质含量为13.28±0.53)和(11.41±1.7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4.24±0.063)和(2.37±0.011)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8.30±0.10)和(29.28±0.059)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31.09±8.41)和(95.61±0.58)mg/g,儿茶素类单体分别有8和7种检出,并分析了其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35.68±9.22)和(305.22±7.76)mg/g。用L*a*b*表色系分析了六堡茶和普洱茶茶汤的色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六堡茶茶汤在205nm和272nm处近有特征吸收峰。得出结论: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呈现典型的黑茶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推导摆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方程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动件滚子中心相对凸轮的复杂平面运动分解为二个简单的定轴转动,建立静坐标系和动坐标系.动坐标系随从动件反转,先求出滚子中心相对于动坐标系的方程,然后采用坐标旋转方法,就得到了滚子中心相对于静坐标系的方程,这就是凸轮的理论轮廓方程.再根据工作轮廓与理论轮廓在法线方向相差一个滚子半径,采用向量法,求出工作轮廓方程.从而为凸轮的轮廓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茶季采制玉绿茶主要呈味物质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春(4月)、夏(6月)、秋季(8月)采制玉绿茶,其主要呈味物质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及其茶氩酸和咖啡碱等品质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春茶中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较高,分别达到41.47和21.08mg/g;夏茶中总多酚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46.04和124.918mg/g;咖啡碱含量随季节递减,介于31~36mg/g;春、夏和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为7.99%,12.21%和8.85%.  相似文献   
19.
鲜叶微波杀青过程中的热效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阳  袁海波  尹军峰  林智 《茶叶科学》2004,24(4):270-275
目前利用“混合法”测定茶叶的比热未见报道,经测定茶鲜叶的含水量在50%~72%时的比热平均值为3.44βKJ/kg·℃。试验结果表明微波杀青的热效率主要受投叶量的影响,而鲜叶厚度和处理方式的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实验得到微波杀青的热效率可达32.32%~38.62%,远高于现有微波杀青机的热效率(21.23%和18.11%),为微波杀青机的设计改进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红茶作为全发酵茶类,其色香味特征取决于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独特的制茶工艺。萎凋是红茶加工过程的第一道工序。在萎凋过程中,离体鲜叶的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命活动仍在进行。伴随着鲜叶的蒸腾失水,鲜叶会发生叶面积缩小,叶质变软等物理变化,同时细胞内各种水解酶类和氧化酶类活化,叶内会发生大分子物质分解及新物质合成等一系列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为红茶后续揉捻及发酵工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